书城历史川江号子
1450200000002

第2章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 (1)

伍明实

一、前 言

川江号子,是四川民歌中川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被称为“川江船工号子”,简称“川江号子”,历史上也曾有人称为“川江船夫曲”。“川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各条江河的统称,“川江号子”是“长江号子”、 “金沙江号子”、 “永宁河号子”、 “嘉陵江号子”、 “ 涪江号子”、 “岷江号子”、“铜河号子”、 “沱江号子”及成都平原的“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等川江流域各条江河船工号子的总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重庆,西界青藏,南傍云贵,北通陕甘。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金沙江、长江横贯东西,嘉陵江、岷江、沱江由北向南,分别在宜宾、内江、重庆汇入长江。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因此,1950年代以前的四川,交通运输主要是假江河之便、藉舟楫之利,木船是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千百年来,川江船工为四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创造了誉满全球的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旋律多姿多彩,唱词内容丰富,其歌唱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现出川江船工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船工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们粗犷而不失幽默的性格。长江、府河(黄龙溪)、金沙江、永宁河、铜河、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及其支流上白帆点点,号子声声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整治内河航运,川江流域各条江河炸毁暗礁,疏通河道,兴修电站,那些曾经激发出川江号子的急流险滩,已成为川江的历史。川江水域机动船逐渐代替了木船,使古老的木船航运业逐渐失去其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昔日拼急流、闯险滩、手爬岩石肩拉纤的川江船工的身影和那动人的号子声声也渐渐远离人们而去,川江号子面临濒危困境。抢救、保护川江号子,让它代代传承,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乐文化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把川江号子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意义深远而重大。川江号子现已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5年初,以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为主成立了“川江号子项目组”,并于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分组数批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就“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三年中历时180天,走访了18个市、县、镇,行程数千公里,直接采访号子传承人数十人,拍摄、录制及复制当地政府各类号子相关资料若干,拍摄照片数百张,并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学术交流会,对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

(二)现状调查项目

1.各江河号子的地域分布及历史渊源。

2.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3.相关制品、作品。

4.传承、现状及生存空间。

5.保护措施。

(三)现状调查采访对象的选择

1.号子传承人。这是从微观角度直面船工号子,以获得当前川江号子的活态现状。

2.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要包括当地文化局、文化馆,任务是复制当地已有的录音、录像及文字资料,并宏观地了解川江号子近年现状及政府行为。

3.当地研究人员。他们最了解历史和现状,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线索。

二、川江号子的历史渊源及地域分布

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独具特色,它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也极为丰富。古代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条,故四川境内交通和与省外往来主要是“藉舟楫之利”,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考古发现,沿江两岸陆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文物,佐证了产生川江号子的川江水路木船运输行业的久远历史。而反映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木船运输中的“以歌辅工”之俗,无论在民间歌谣还是历代文人的诗歌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清代四川籍诗人张向安在其《桡歌行》中写道:“……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推舵声悠碛声力,千声如咽三声长,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噪水。”这不仅极为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清代)川江流域水路运输的繁荣景象,同时还清楚地记述了大小木船船工的人数,并用“上峡歌起”、“下峡声激”、“推舵声悠”描述了船工们平水行船、闯滩、上水拉纤等劳作时歌唱的丰富多彩的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乌江、涪江、岷江、沱江、大宁河等地,四川省和重庆市是川江号子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川江号子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确认,川江号子分布在长江、金沙江、嘉陵江、涪江、岷江、南广河、沱江、永宁河、乌江等地,项目组对“嘉陵江号子”、“金沙江号子”、“沱江号子”、 “永宁河号子”、“铜河号子”、“ 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涪江号子”、“岷江号子”作了重点调查。

(一)嘉陵江号子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北向南纵贯四川境内的广元、南充、广安三市,在重庆汇入长江,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水上交通运输线,是长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它的水系主要由嘉陵江干流和涪江、渠江两大支流组成,嘉陵江干流流向自北向南;涪江流向自西向东南,渠江流向自东北向西南;涪、渠二水于合川附近汇入干流。嘉陵江继经“小三峡”流至山城重庆,最后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120公里。其中省境内的河长为796公里。流域的东北,以秦岭、大巴山与汉水为界,东南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有龙门山与岷江接壤,西及西南有一低矮的分水岭与沱江毗连。流域分布形态似折扇,总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省境内流域面积11.06万平方公里。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船工们劳作艰辛,嘉陵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二)金沙江号子

金沙江船工号子主要流传在金沙江下游屏山县新市镇至宜宾市一带 。屏山古称马湖,三国蜀汉时期即有记载。

明代以前,金沙江今宜宾至巧家段被称为马湖江。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洪武年间的古马湖地区设马湖府,从此,金沙江下游的生产和社会得到空前未有的发展,金沙江船运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金沙江下游两岸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金沙江船工号子就是在金沙江航运的空前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现主要保存在屏山县境内。

四川省屏山县位于四川省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东临宜宾,西连雷波、马边,北接沐川,南与云南绥江隔江相望。正是金沙江下游航运最主要的河段,也是金沙江船工号子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地方。全县辖区面积1531平方公里,人口30万。金沙江水流湍急,滩多水险,水位落差大,所以金沙江船工号子具有鲜明的个性。

(三)沱江号子

沱江号子流传在沱江沿江流域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县(现东兴区)等地。古老的沱江人在沱江流域用木船运送甘蔗、白糖并运回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十只船左右的庞大的水上运输队伍,往返于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泸州之间。

内江是沱江流域最重要的码头,沱江纵贯内江南北,水道滩口多,弯道也多。内江东北邻绵阳市,东南连重庆市,南接自贡,西界乐山市,西北靠成都市,因而是省内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通往全国东西南北各地的中转站。新中国成立前水运主要物资有甘蔗、白糖、生猪、黄麻、烤烟,上通成都,下达泸州、重庆,然后转口到全国各地。

沱江号子其渊源可一直追溯到自从有木船运输的历史。由于沱江紧接嘉陵江、篡江、岷江、宝林河、嘉定河等大小江河,受其地理环境以及船运交通的互相影响,沱江号子也吸收了其他江河的号子,形成了现在的沱江船工号子。

(四)永宁河号子

永宁河船工号子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西南部泸州市纳溪区至叙永县的船工号子。永宁河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宋代便有对劳动号子包括船工号子的总结。

永宁河全长近100公里,由南至北进入长江,入江口距泸州18公里,南高北低。虽然永宁河流向为由南至北,但南部山区较为贫困,因此物资的流向却是由北向南,而当时交通不便,只靠水路运输,许多船工便以拉船为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永宁河船工号子。永宁河沿河而上的地势逐渐抬高,形成了众多的急流和险滩,船工逆水行舟,以拉纤为主,因此,永宁河上“拉纤号子”是一大特色。

(五)铜河号子

铜河号子古称筏子歌,千百年来一直延传于今。

铜河号子产生和流传的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南邻峨边,东接沫川,西靠峨眉,北接乐山市中区。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汉武帝时大将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所以大渡河下游自汉魏以来就称铜河。铜河流域确指今龚嘴库区至乌龙寺以东约100公里域境,沙湾区在铜河上游,辖区面积610.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人,辖13个乡镇,都在铜河两岸。铜河号子即分布在这13 个乡镇,重点分布在沙湾镇、太平镇、福禄镇、铜茨乡、龚嘴镇。

(六)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

府河号子又称“黄龙溪号子”、“锦江号子”,流传于府河、锦江流域,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

成都黄龙溪古称赤水。《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编者注:即走马河与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民国《华阳县志》载:“油子河下段,发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流至成都与锦江合流,经望江楼、中和镇、中兴镇、苏码头至黄龙溪,入彭山县至江口汇入岷江,自古就有航运之便。府河是古成都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水路路段。

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是在繁荣的府河航运业推动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它处在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是天然码头。往返成都、重庆、乐山的船只多在此停泊,加上本地运送牧山特产的船只,使黄龙溪河面帆樯如林。

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是成都市唯一的船工号子,也是川西平原代表性的船工号子。由于黄龙溪河面宽阔,水势平稳等水域的特定环境,船工号子以“平水号子”为主体,其音乐特色是旋律舒展、平和、优美,独具川西平原风格。

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的存在,是成都历代船工原始劳动方式的写照,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水上运输久远历史的见证。

(七)涪江号子

涪江号子主要分布在涪江贯穿绵阳市三台县、遂宁市境内的江河流域。

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涪江南流经平武县、江油市西南部,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市市区汇入嘉陵江。全长776公里,流域面积3.66万平方公里。

涪江,在历史上通航由来已久,据《后汉书藏宫》记载。早在汉代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入蜀就乘高舰从内水(涪江)到成都。历唐、宋、元、明、清代皆为自然航运。

涪江漫长而发达的水运历史,复杂而艰险的水运环境,形成了涪江号子所具有的特点:一、船工队伍大;二、号子工专职化;三、涪江号子名目众多,其行腔不同而自成体系。

(八)岷江号子

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号子主要分布流经乐山犍为县,由北向南,流经石溪镇、玉津镇、孝姑镇、新民镇等四个区域。由于岷江犍为段山峦重叠、江河纵横,险滩众多,礁石密布,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恶浪连连,为便于统一船工、纤夫们负重前行的步调、扳桡节奏,而形成合力闯滩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船工、纤夫们这种根据水势不同,喊出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号子逐步演变为现在著名的民间水系音乐“岷江号子”。

三、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川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客观上起到了川江水路运输史的活化石的作用。它的存在,从形式上延续并反映了千百年来川江运输业原始的劳动状况,使今天的人们还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延续了无数代人的原始的劳动方式,更使今人深深体会到,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川江船工号子是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合唱形式。

领唱部分歌词除劳动号令、呼号以外,其内容大多为反映船工生活、川江各流域的水文概况、沿江两岸的山川风貌、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如嘉陵江号子有一首《推挽摇格号子(数板)》歌词长达80多句,以沿江的地名、物产、历史、人文景观为题进行编创,把沿江的滩口尽收于歌词中,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川江号子歌词多为七言四句,赋、比、兴手法运用娴熟,简洁明快,音韵流畅、朗朗上口。数量多达3000多首,多数是历代传承下来的较固定的歌词,也有的是根据水流情况、地理环境而即兴创作。如黄龙溪流传的号子歌词:“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脚蹬石头手摸沙,找钱回去供爹妈……”,等等,多为谈天说地、即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