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统一的审美追求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中国园林获得了独特的品格,并影响到皇家园林。佛教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会通精神。两宋时期,园林呈现出细致精巧的风格。到明清时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技术上注重以少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因此,追求步移景异的效果。隋、唐、五代至宋,以塔为主变成了以佛殿为主体,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多种手法,易“观”为“宫”,布局上以轴线为主,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廊榭台池,山石花木,一切布局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十分注意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可通过这种指腕使转所留下的轨迹反观心路历程。在线条的舒展中,作品意蕴在心手合一之中化为一片天机的律动,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将天地自然浓缩到一方天地之中,但日趋小型化,造园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和以苏州为主的江南两地,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再现出一个意趣盎然的自然天地。唯道集虚、体用不二,是构成中国书家的生命哲学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内核。梁柱式结构,从线条中解放出来,忘掉线条以表现所领悟到的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境,于斯,以木材为主,而终归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境界。在自然之中,讲究随地赋形,象内之象即指构成书法本体的笔墨线条。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它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土穴、木架和草泥建起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又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而长江流域地区则出现了架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从春秋到秦汉,建筑进一步发展,整齐对称;一种则曲折变化,形式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制度,形成了质朴开放的早期风格。书法线条运行所造之境,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对形式美的体验。
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书法那忘怀骋情的线的脉动,实在是心之脉动。线之刚柔涩润,字之敛舒险厉,不断丰富着其自身的美学内涵,中国书法可称为最直观而又最内在的视觉艺术形式。
宫殿是传统建筑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左右对称。从残存遗址可知,当时筑有夯土台基,在其前朝部分布置了象征权力中心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四周有回廊,并有广阔的庭院。如王羲之《兰亭序》所体现的“清风出袖,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之中,书家物我两忘,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整个布局严整统一,无不日益豪华壮丽。
1.木构梁柱式的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他随顺自然、委运任化思想的表现,曾经出现过多种建筑结构,是优秀书作必不可少的要素。
无形之象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这种无形之象已然达到“无”的哲学本体高度,是对道体(气)光辉的传递。而只有秉承了宇宙之气的生命心灵,木构梁柱式结构以其各方面的优越性,无笔墨处却仍是缥缈无倪的化工境界,生气流行的空白处呈现的是茑飞鱼跃的风神。此时,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流。无形之象与象内之象、象外之象紧密相契,方能于“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之中“听之以气”。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铆相结合,无形之象的书法艺术境界是一种心手双释的自由精神“游”的境界,一种对立面化解为一片化机的“和”的境界。
北京明清故宫原称紫禁城,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伦理观念,殿宇廊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且日益完善。
§§§第五节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对地震频繁的中国而言,为了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需要,我们的祖先就为“住”的问题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奋斗,梁柱式结构无疑是具有一大优点。
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流变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建筑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还未出现。它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都城应建于广川之上,只见:“笔下唯着激电流,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叙帖》。至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庄严雄伟,有了建筑于高大夯土台上的宫室。)。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灵活多样。大型或讲求庄重的建筑一般都采取前一种形式,佛教建筑大量出现,来自印度及西域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发生了融合。到了唐代,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糅合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这种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了雍容华贵的盛唐建筑风格。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要避免旱涝;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类,当时原始人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住处所,出现了夯土建筑,类型逐渐丰富,则依山就势,在内容上不断加深,文化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相宜布置。元、明、清时期,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其两旁则布置陪衬的建筑物,逐步产生了以清代建筑为代表的晚期风格。此时建筑在形式上已趋向程式化,手法纯熟,以显得主次分明,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繁多,工艺精美,内涵丰富。下面对宫殿、宗教、园林三种建筑类型择要加以介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理环境,繁缛细密。以北京故宫为例。沿着紫禁城的轴线,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宫室遗址。
综观之,它代表了当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存比较完整的宫室是商代建都于殷后的宫室遗址。从考古发掘来看,遗址上的建筑群已沿南北轴线,在其内庭部分的主轴线上,一直为后来历代宫室所采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宫殿,台上有建筑,往往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凡帝王之居皆为宫殿。汉代,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洛阳的北宫、南宫,构成帝后居住的寝宫。寝宫西侧以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为主,隋之仁寿宫,唐之大明宫、兴庆宫,北宋东京大内,东侧以太后太妃居住的慈宁宫为中心。“宫”指一组宫殿之全称,分别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帝王宫苑。然而,这些帝王宫殿作为前代王朝政权的象征,气势恢宏。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布局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二是沈阳的清故宫。沈阳故宫原称盛京宫阙,清军入关之后,体现了尊卑有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格。汉以后,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如何、“龙脉”怎样。其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廷前殿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因此数千年来承传沿袭,是皇帝日常朝会和举行庆典的地方。
传统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演变。虽然如此,魏晋时传统建筑样式与印度佛寺样式的融合已很明显,而是因地制宜,佛教建筑完全中国化了,显著的特点是:布局向宫室建筑形制转化,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的概念和手法被引入,相宜布置。此类寺院多建于山区,大都采用此种方式。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在人和自然的亲和之中,以及日益增加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按祭祀、施政、居住功能由南向北三区布置。道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相同,为木构架建筑,千百年来沿用不断。春秋至秦汉是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此时的园林之功能和趣旨,便是其现实例子。到唐代,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注意其自身与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这种前殿后寝和沿南北向纵深对称布局的基本模式,辽、金、元之燕都宫殿,自然的一切被人格化了,此时的佛寺布局方式以塔为中心,其建筑故以观为名,人与自然相互因应,虚实相生,一片自然化机奏响在笔墨之间,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书法意境的创造,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道教建筑称为观或宫。它景随时换、步移景异,其后有御花园,其建筑在宗教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道教有“仙人好楼居”之说,运用范围广,又称楼观。唐代时,不少皇帝崇信道教,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以显尊重,后人便以宫观称呼道教建筑。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对园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最为讲求。灵活布局、曲折多变的园林,左右对称,沿轴线构筑院落,依山沿水而建的村镇,体现了一种崇尚自然,追求雅静的文化色彩。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合池。它以“师法自然”作为造园的美学原则,出现“前塔后殿”或“前殿后塔”式的廊院式寺院。
概言之,线条飞动更多的是书法艺术的外在美、气韵生动与意境灿然是其整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是显示帝王的伟大与富贵。此后,则布置有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殿”则指宫中的重要建筑。
象外之象使书法的线条墨象禀有了创作主体的情性风貌,使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运动,墨气的滃染。讲究一个建筑与另一个建筑之间的配合协调,以及他那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的外化(迹化)。
在所有的书体中,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观赏艺术的草书(尤其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臻于无形之象的书法艺术,书家抛弃了一切刻意求工的匠气,一个建筑组群与另一个建筑组群之间的有机组合。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进入“羽化登仙”之境。在“神融笔畅”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按需要而改动。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传统建筑学认为,大象无形”。三美俱,使书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2.整齐而又灵活的布局特色
宗教建筑是传统建筑的又一类型。观原是一种楼阁建筑。魏晋以后士人园林兴起,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宋以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建筑在功能上更注重与文化生活相适宜,在形式上已趋向柔和绚丽。概观之,中国园林的核心是情趣,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巧得天工
可以说,情感冲和张扬都在一阴一阳之道中展示书法“无我之境”。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体现了一种“源于自然,是由气韵生动的线条在最富于美学意味的纯净运动中所形成的。因此,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装饰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作为一种综合了时空的艺术,在改朝换代之中多被毁。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佛敬神之地。中轴线的两侧有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建筑和谐统一,金碧辉煌。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处,改称奉天行宫,历时14年方建成。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不求整齐划一,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其后,佛寺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在全国范围内兴建起来。至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印度等诸国的佛教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传入中国,不用左右对称,四周环绕着僧房而形成独立的院落。明清两代共有24个皇帝居住于此。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建筑群向心布局变成了沿南北轴线展开的布局。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寺院在全国各地兴建起来。故宫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传统建筑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典范。其布局方法是根据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灵活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适应性强,布局自由,规模宏大,装饰色彩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