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七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人为制造假象并非完全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至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倒向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两三千人的军队坚守孤城雍丘(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支越来越少,赶造不及,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便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叛军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无中生有”术是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专权“指鹿为马”一事。
秦始皇在外地巡视中不幸病死,他身边只有小儿子胡亥。太子扶苏正在北方边境与蒙恬一起防御匈奴入侵,未能及时接受遗诏。
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合谋伪造了两份诏书。一是说传皇位给次子胡亥,二是说将扶苏、蒙恬赐死。
后来,扶苏、蒙恬接受伪诏书后都自杀了。
胡亥本是懦弱无能的昏庸之徒,又年纪小没有经验,完全受制于赵高。赵高势力越来越大,但还是惧怕李斯的力量。他索性在秦二世第二年就诬陷李斯通匪。胡亥信以为真,就将李斯腰斩并诛灭了三族。这本是“无中生有”的罪名,而秦二世胡亥反而感激赵高:“如果没有你,我几乎被李斯所害!”赵高见胡亥如此愚蠢,越发依权势而胡作非为了。
李斯死后,赵高升为宰相,统霸天下,总揽国事,杀害异己,无恶不作。秦二世也乐得不问朝政,整日荒淫无度。
赵高仍不满足于位极人臣,唯恐群臣因他出身低贱不听调遣,还想篡夺皇位。于是想出一计以试天下的反应。
有一天,他特意带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他说:“臣献给皇上一匹马。”胡亥虽然愚蠢,但不至于连鹿与马都分不清,于是笑着对赵高说:“丞相你弄错了,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呀?”赵高没有回答。秦二世转问左右的大臣们:“你们说这是鹿呢,还是马呢?”朝臣中大多人畏惧赵高的权势,不敢做声,有的人为了讨好赵高,便说:“这当然是一匹马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原是“无中生有”的弥天大谎,传流至今已两千多年。想起那些专权者,仍然令人骨寒。
汉代肖望之是汉元帝的老师,他为人正直,声望很高,是一代名儒。汉元帝很信任他,他也一心一意要为国效力。谁料想引起了尚书史高的不满。
史高无所作为,却嫉妒肖望之的才华。他与中书令弘恭等人相互勾结,权倾朝野,朝廷百官都怕他们。当时皇帝的外戚许氏也与史高串通一气,无恶不作。
肖望之对他们深恶痛绝,总想整治他们以振朝纲。当时有个人叫郑朋,想利用朝廷的矛盾捞取官位,便上本揭发史高等人的种种罪行。肖望之开始时十分高兴,但是多次交往后,发现郑朋心术不正,为人奸诈,便断绝了与他的往来。那郑朋本想通过肖望之一举登上龙门,谁知却被识破了真相而遭冷遇。于是在暗中投靠史高和外戚许氏,反说自己所以揭发都是肖望之提供的材料,于是史高等人就把郑朋当做一只看家狗养了起来。
不久,史高、弘恭等人见时机成熟,便唆使郑朋告发肖望之,说肖望之想罢免史高,排挤弘恭、许氏等以求独揽大权。汉元帝派人审理此案,竟由弘恭处理。弘恭审问肖望之,肖义正词严地历数史高、外戚许氏的许多不法行为,承认要整治他们是为国家利益并非泄私愤。弘恭抓住肖要整治史高等人的事实即向皇上禀报:“肖望之与周堪结为死党,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凡不合他们意的都置于死地,还挑拨陛下与外戚的亲戚关系,大逆不道,请立即交廷尉处理。”
汉元帝当时才登基,许多事都不懂,甚至不知道“交廷尉处理”就是下狱。过了几日,汉元帝有事要与肖望之商量,一问才知道肖望之下狱了,不禁大吃一惊,把弘恭等人大骂一顿,放了肖望之。
史高一听把肖望之放了,心中惊恐,赶紧启奏汉元帝:“皇上是金口玉言,不能失信于天下人,既然将肖望之投入大狱,又重新使用,会使天下人觉得陛下不当,为了陛下的声威,索性把他罢免,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汉元帝昏庸,为了自己的声誉,就把忠臣罢免了。
史高、弘恭还不甘心,要置肖望之于死地,又“无中生有”陷害肖望之。他们在皇上面前诬告肖望之说:“肖望之不认罪,心怀不满,还让儿子鸣冤,归罪于陛下。自以为当过陛下老师,就大胆妄为。”汉元帝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也不调查就同意史高等人的意见了。
肖望之终生受人尊敬,哪受得了这等不白之冤,不愿意下狱受辱,便愤然服毒自杀了。宋代奸相秦桧也曾以“莫须有”罪名把抗金名将岳飞害死,不也是“无中生有”吗?
暗度陈仓八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公开显示假动作,有利于暗中进行的真正行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尽的。
暗度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度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开始争夺天下。
项羽人多势众,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项羽因此将刘邦挤出咸阳,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他因握有重兵,睥睨群雄,号令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
群雄中,唯有刘邦可与之相抗。为了解除刘邦带来的威胁,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把巴蜀汉中给他,以南郑为都城。又封了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为王,领有三秦土地,堵住蜀汉通往中原的通路。
刘邦听从张良和萧何的建议,暂且委曲求全,退居汉中,以养精蓄锐,待他日再图天下。
项羽将刘邦赶往汉中不说,又强令张良回到原来的主子韩王那里。原来项羽素忌刘邦有张良辅佐,屡建功业,因此调走张良,就等于使刘邦减少了一个出谋划策的人。
到了出发这一天,刘、张二人依依不舍。张良送刘邦到十里长亭,请求刘邦屏退左右,向他献上了一条密计。唯见刘邦连连颔首,也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
随后张良深施一礼,转身告辞。刘邦也引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离了三秦,向汉中行进。
从关中到汉中,有一段道路地势险绝,建有三百里栈道,人只能从栈道上通行。
刘邦率众通过栈道,走到将至一半的时候,后队人马忽然乱了起来。只听人们纷纷乱嚷:“不好了,着火了!”“栈道被烧了!”
回头看去,后面的栈道已湮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刘邦手下的人,多是山东一带的农民,多年远离家乡,思乡心切,而今栈道被烧,断了归路,登时个个心急如焚。
人们议论起失火原因,有人说,他亲眼看到是张良派人放的火,顿时众人忍不住咒骂起来,说张良火烧栈道,断绝了归路,使我们永远不能回乡再见父老,真是太狠毒了。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汉王刘邦杀回去。
刘邦却好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只是催促部下西行,到了南郑再说。众人不敢违命,只有忍气吞声,低头前进。
队伍的后面仍旧是黑烟滚滚,烈焰冲天!
须知张良火烧栈道,虽然断绝了汉军的归路,却是一着妙算。一是要项羽知道,刘邦一去就不回来了,连路都毁了,让项羽放心,不再防备刘邦。二是告诉其他诸侯,栈道已烧,从此杜绝出入,使他们知难而退,不敢进犯。张良临行之时叮嘱刘邦的,就是这一计策。所以刘邦见栈道被毁,毫不惊慌,一心一意地奔往南郑。
刘邦在汉中休兵养士,安息了两月,手下的将士耐不住思乡情绪,都萌东归之念。
一天,有人报告又抓回了几个开小差的兵士。
刘邦叹道:“这些人跟了我多年,现在却耐不住寂寞。不要责罚他们吧!谁愿意回家,我给他路费。以后不要再抓了。”
这时有人乘机向刘邦进言:“汉王,当初项王分封诸侯,给的都是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唯独把您封到南郑,这与贬谪何异!何况我们都是山东人,不服这里的水土;人们思乡心切,日夜盼望着回归故里。汉王为何不带我们回到关中,与项王争夺天下?现在还有许多诸侯不服项王;如果等到天下安定,人心思宁,恐怕到那时,再想与项王争天下,就太难了。”
刘邦说:“我又何尝不想念家乡,只是一时之间,难以东归,你们不要心急。”
正说着,忽有军吏进来报告:“萧何丞相乘了一匹快马,往东北方向去了。”
刘邦一听大惊失色,忙道:“我正想和他商议东归之事,怎么他竟不辞而别?难道……”他不敢再往下想下去,急令军士速速追赶。
此刻,刘邦心里乱极了。张良已走,又失去了萧何,如同被人卸去左膀右臂,把刘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忧又急,吃不好,睡不下。
一连两日,未得萧何的任何消息。刘邦正欲派人再去追寻,忽见一人踉踉跄跄地跑了进来。
刘邦仔细一看,正是丞相萧何!他心中又喜又怒,佯骂道:“好个萧丞相!竟敢背着我私自逃走!”
萧何满头大汗,喘息未定,忙答道:“臣万万不敢!臣此去是为了追回一个逃兵,因事过匆忙,未及禀报,望大王恕罪!”
“哦!你说你逃跑是为了追回另一个逃跑的家伙?究竟是怎么回事?”
萧何道:“臣去追回都尉韩信。”
刘邦听罢,脸一沉,做色道:“真是岂有此理!我从关中出发,直到这里,沿途逃亡多人,就是近日也有人逃走,都没见你追回,这次却去追一个小小的都尉,明明是骗我!”
萧何忙说:“以前逃跑的人,无关轻重,去留不妨听便。只是这韩信乃当世无双的人才,怎么能轻易放过!如果大王欲久居汉中,那么韩信跑不跑我不会管,如果大王不忘有朝一日东归,与项羽一争天下,那么决不可少了韩信。”
刘邦面色稍缓,道:“难道我不愿东归,郁郁乎久居此地么?”
萧何接着说:“那么大王应该立即重用韩信,否则他还会逃走,不肯久留了。”
刘邦道:“都尉韩信真有才干吗?”
萧何道:“韩信虽为都尉,但此人有用兵之才,且胸有城府,运筹帷幄,具大将风度。”
“那么我就用他做将,试试他到底有何能耐。”
萧何一摇头,道:“只是做将,还不足留住韩信。”
刘邦又说:“封他大将可好?”
“好!太好了!”萧何连连击掌称是,“不过,既封韩信为大将,大王却不可草率从事,应择吉日,先斋戒,筑坛,方是拜将的礼仪。否则,不仅韩信认为怠慢,就是其他众将也不会轻易服从韩信。”
刘邦笑道:“拜一个大将,需要这般郑重么?我就依君所言,君且去为我办理一应事务。”
韩信系淮阴人氏,少年即丧父母,家贫失业,不事农桑,不事商贾,终日游荡无依,乞食度日。但韩信机敏聪颖,曾得异人传授,自有一番才能。而且他虽然贫穷,却常把一柄宝剑佩在腰间,以示其志在戎马。
当时南昌亭长赏识韩信,常请他到家中吃饭。可是亭长的妻子却讨厌韩信。她就早早起来做饭,或很晚才做饭,白天却不下厨房。等韩信来时,见多时不曾有饭,知道遭人厌恨,从此再不去吃饭了。韩信虽有志气,但肚子却要照顾好。只得每日往淮阴城下,临水钓鱼。运气好,能钓上几尾鱼,到市上换几个钱,填填肚子。有时鱼不上钩,只好饿一天。
当时河边常有妇女漂洗衣裳,其中有一老妪,见韩信落魄,甚为怜惜,就把自己带的午饭,分一半给韩信。
韩信饥不择食,也顾不了许多,乐得吃一顿充饥。
如此一天两天倒也罢了,谁想老妪仁厚,一连十数日,都给韩信带饭。韩信感激涕零,就向老妪深施一礼,称谢道:“承漂母这般厚待,信无从感激。待他日我得志的时候,一定报答您老人家的恩德!”
哪知道老妪竟生了气,叱道:“大丈夫自己不能谋生,落得这般地步。我看你七尺须眉,相貌堂堂,好像一个王孙公子,不忍看你饿得难受,给你几顿饭,何曾指望你报答!”说毕,转身离去。
韩信呆立地上,耳畔犹响着老妪的话,心中发誓今生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天正在街上游荡,迎面过来一个屠户。那屠户见韩信穿着破烂,却佩着宝剑,就揶揄地说:“韩信,看你也是一表人才,还佩剑在身,却天天要饭吃,不觉丢人么?倒不如把剑卖给我,我好施舍你几顿饭吃。”
韩信好像没听见一样,闭口不答。
这时,街上的人们已经围了上来,在一旁观看。
屠户见观者渐多,来了兴致,又嘲笑韩信道:“你要真是个汉子,有胆量就拿剑刺我,如若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说着撑开双腿,拿眼角斜睨韩信,立在路中央。
围观的人群闻听哗然,纷纷把目光投在韩信身上。
韩信端详了对方一会儿,面色镇静,就将身子匍匐下去,从容地从屠户胯下钻了过去。
屠户见状哈哈大笑,众人也是议论纷纷,说韩信真没出息。
韩信却不以为辱,掸掉身上的灰尘,径自离去。
这要换了别人,定会拔剑相斗。可韩信岂是一般人?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能忍人之不能忍者,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战乱纷起,项梁渡淮,韩信便仗剑从戎,投入项梁麾下。可是项梁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能耐,只把他编充行伍,做一个小卒。
项梁败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做了郎中,也是小官。韩信久居人下,虽屡次献计,却不被重视,渐生离意。他听说刘邦爱民礼贤,善于用人,于是弃楚归汉,到汉中投了刘邦。
没想到刘邦对他也很冷淡,只给了他一个寻常官职,叫做连敖。韩信郁郁不得志,偶尔发些牢骚。曾与同僚十三个人在一起喝酒谈心。哪知喝得多了,无所顾忌,发出狂言,吐露胸中大志,一腔宏愿。正好有人报知刘邦,刘邦怀疑韩信等人将要谋反,就派人将他们抓了起来,并令夏侯婴将他们斩首,以儆效尤。
夏侯婴将十四个人押往法场,陆续砍头。只听“嘭、嘭”人头落地声。已经斩了十三个,轮到韩信时,猛听韩信仰天狂呼:“汉王不欲得天下么?怎么杀死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