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便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卬,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卬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卬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他已钻入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卬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卬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卬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之计轻取崤山一带。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击溃蔡国,与楚言和。陈国大夫范辕涛涂考虑到联军来时路过陈国,骚扰百姓,如果仍从原路撤退,陈国负担更重,便向齐桓公建议联军绕道沿海回撤,沿途显示力量,桓公欣然同意。郑国的申侯听说后,向桓公揭穿了范辕涛涂以邻为壑的阴谋,说大战之后将士疲惫,弃近就远恐生不测。桓公恍然大悟,下令联军仍从陈国撤回。
范辕涛涂得知是申侯使坏,便有意巴结申侯,四处奔走,请诸侯帮助申侯建设虎牢关。待巍峨壮观的新城建好后,范辕涛涂又暗中向郑伯告密,说申侯建城,图谋不轨。郑伯本来就不满申侯,如同火上加油,便以此为借口,将申侯杀害。这是“笑里藏刀”的又一典型事例。
李代桃僵十一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当处于劣势,必然受损时,可以损失小的而保存大的。
“李代桃僵”原是古乐府诗中的典故。古乐府有《鸡鸣》诗:“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原诗中所说,李树替桃树受虫蛀,原是比喻兄弟间应友爱相帮。后来转喻为互相替代或代人受过。
在军事谋略中,“冒名顶替”在敌我交战中常被运用,就是“李代桃僵”之计。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统兵大将,在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中屡用奇谋,多次立下战功。
有一次在青海讨伐蒙古叛乱时,在敌人阵地前有一片沼泽地。这地段满是泥泞,到处积水,杂草丛生,掩盖着许多不见底的深坑,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对于敌人来说,显然是一道天然防线,而清军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打过来,所以他们听说年羹尧率兵十多万来进攻,也并不惊慌。
年羹尧领兵到来后,传令部队扎营。自己只带少数士兵去沼泽察看,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回营后,传令全军将士每人准备一条木板,一束干草,准备进攻。众人都很惊奇,而且议论纷纷。
次日凌晨,年羹尧把大队人马带到沼泽地带,将士们一见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区,全惊呆了。此时,才明白大将军的用意。人们在大将军的指挥下,先把草束抛到沼泽里,然后再铺上木板。不多时,就搭成一条浮在泥水上的道路,大队人马由此顺利通过。
敌人做梦也没想到清军能够渡过沼泽,突然出现在面前,竟以为神兵自天而降,不战自溃。清军个个精神抖擞,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年羹尧见沼泽无路,则用人“筑路”,“李代桃僵”之计就出现了。此处用“木板”、“草束”架路为运兵之法,正是“李代桃僵”的战术实践。
“李代桃僵”也号称“装敌计”。装敌,就是假装敌人。常常可以把一支轻兵乔装起来,假冒敌人,潜入敌人内部,达到作战目的。所谓打着敌人的旗子,穿着敌人的衣甲,扮成敌人的将士,使敌人难以辨识。
“装敌计”要承担大风险。必须在“真”字上下功夫。使敌人真假难辨,我方才可成功。清康熙末年岳钟琪领兵,就曾用“装敌计”胜敌。
岳钟琪是将门之子,他父亲岳升龙曾任四川提督。他自幼习读兵书,武艺过人。
岳钟琪随康熙皇帝十四子允征讨西藏叛乱,率领四千人马先到察木多。他通过密探得知,此地各部落都已经叛乱,准噶尔叛军已派重兵驻扎三巴桥。
三巴桥是进藏的第一个要隘。叛军一旦毁了桥,清军入关比登天还难。大将军允所率领的大队人马尚在千里之外时,岳钟琪只有几千人马在此,死拼硬打是不行的,于是他提出了“李代桃僵”的装敌计。
岳钟琪亲自在军营中挑选了三十名精兵,练习藏语,身穿藏服,扮成藏兵。一切准备停当,他亲自率兵,快马加鞭地向准噶尔使者的驻地洛隆疾驰而去。由于装扮得逼真,这支奇兵顺利通过了叛军的哨卡,潜入了使者的住处,一举将叛军准噶尔使者擒获。
岳钟琪历数准噶尔首领的叛国罪行,下令将使者斩首,并派人把他的人头送到叛将那里。警告他们,如果投降,既往不咎,如果顽抗,也是同样下场。叛将头目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以为神兵自天而降,纷纷表示愿意归顺。
岳钟琪成功地运用了“李代桃僵”的计谋,不仅保住了进攻西藏的咽喉要道三巴桥,而且兵不血刃降服叛军,可谓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马团团围住赵府,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密室,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宫,立即悬赏缉拿。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刚生一男婴,便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告密。屠贼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一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屠贼当场摔死了婴儿,认为已经斩草除根,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大臣韩厥听说后,派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交给程婴。程婴已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杀害,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顺手牵羊十二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微小的虚弱与疏忽,必须利用;微小的益处与胜利,必须夺取,事物变化由微小始,最初得利也不大。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公元前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到来,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敌军。谢石率师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军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阅后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东晋奸细混入军营到处散布前秦战败的谣言,人心惶惶,不辨真假。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谢石乘机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横冲直撞,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在乱军中被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