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1453100000008

第8章 宋代以前日本社會的發展概況(3)

其會同坐起,父子男女無别。人性嗜酒。見大人所敬,但搏手以當跪拜。其人壽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其俗,國大人皆四五婦,下戶或二三婦。婦人不淫,不妒忌。不盜竊,少諍訟。其犯法,輕者没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戶與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傳辭說事,或蹲或跪,兩手據地,之恭敬。對應聲曰“噫”,比如然諾。

上述引文,對倭人的衣食住行等各種習俗記載得非常詳細,因而,《魏書·倭人傳》成爲了中日兩國研究彌生文化的唯一文獻資料。

(3)卑彌呼遣使朝貢魏國

倭女王遣使入貢,始于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在此後的九年間,倭使前後入貢共四次,魏遣使入倭两次,平均一年多就有一次國使交往。這樣頻繁的交往,在古代中日關係史上是少見的。

第一次倭使入貢是景初二年(238)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帶去四男、六女共十名生口以及二匹二丈班布(倭國生産的一種麻織品)作爲貢品來朝見魏國皇帝。難升米一行是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出發的,當他們艱難地到達帶方郡官署時,受到魏帶方郡太守劉夏的迎接。難升米向他表明了要去魏都洛陽朝貢的意圖,劉夏便派人把難升米一行送到了洛陽。並于同年十二月獲准進宮謁見皇帝。當時從帶方郡到魏都洛陽的距離大約是五千多里,但倭使竟用了半年的時間,可見無論是在帶方郡還是在洛陽,倭使們都等候了很長的時間。

魏帝接受了卑彌呼的禮品,授予了卑彌呼詔書和賞賜。詔書的内容充滿了友好的氣氛,前半部分這樣寫道:

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爲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裝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其綏撫種人,勉爲孝順。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勤勞,今以難升米爲率善中郎將,牛利爲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

從這個詔書可以看出,曹魏不僅給予卑彌呼“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紫綬,而且連正使和副使也都授予了中國官職,這是以前歷朝所没有的。詔書的後半部分,在列舉了魏國的回禮名稱和數量後寫道:“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魏帝的詔書連同禮物一起由倭使帶回國去了。

魏遣使入倭两次和倭使其後三次入貢的時間分别是:

第一次魏使入倭爲魏正始元年(243),魏明帝遣梯儁等奉詔書、印綬詣倭國王,並賜金帛、錦刀等物。

第二次倭使入貢是魏正始四年(243),倭女王卑彌呼再遣使大夫伊聲耆、掖邪狗等八人,獻生口、倭錦、絳青縑、帛布等方物。

第三次倭使入貢是魏正始八年(247),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一向不和,她遣使倭載斯烏越等向魏國通報情況,並要求予以支援。

第二次魏使入倭爲魏正始八年(247),魏遣塞曹掾史張政等帶着詔書和黃幢(黃旗),拜假惟升米並檄告全國。

第四次倭使入貢是魏正始九年(248),卑彌呼死後,倭女王壹與繼位,張政立即向新女王轉達魏國繼續支持邪馬台國的立場。張政回國時,壹與遣倭大夫率善中郎將掖邪狗等二十人送其回國,並獻男女生口三十人及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異紋雜錦等貢品。

魏、倭交通如此頻繁,其所經過的交通路線,據《魏書·東夷傳》記載如下:

從郡至倭,循海岸水行,歷韓國,乍南乍東,到其北岸狗邪韓國,七千餘里。始渡一海千餘里,至對馬國。……又南渡一海千餘里,名曰翰海,至一大國。……又渡一海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到伊都國。……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台國,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陸行一月。……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

狗邪韓國,即朝鮮史籍上所說的伽邪國,日本史籍上稱之爲“加羅國”,位於今天朝鮮的金海地區。對馬國即今天的對馬、伊岐兩島。末盧國相當於今天日本九州肥前松蒲郡。伊都國相當於今天日本築前怡土郡。奴國相當於今天日本築前那珂郡博多地區。不彌國相當於今天日本築前的宇彌地區。投馬國與邪馬台國在今九州築前的宇彌地區之南。

由上述記載可知,三國時代中日之間往來的路線是,由朝鮮帶方郡南下,經對馬、伊岐而至日本九州肥前的松蒲登岸,經築前怡土郡及那珂郡等地,再到肥後的倭女王國。

當然,上述記載並不是非常可靠的,其中有些地方尚需要嚴格的考證後纔能得出确切結論。

(4)關於女王卑彌呼

從《魏書·倭人傳》的記載來看,倭國立一女王來治理紛亂的國家,正是由於卑彌呼是一個長於鬼道亦即黃教的巫女,她有着“神”的權威。但事實上,這個國家还是由男人來統治,衹是由作爲巫女的女子來加以扶持罷了。當時由能够傳達人們所敬畏的神的旨意的卑彌呼來統治一個紛亂的國家,是再合適不過的。因爲所有的人都懼怕和敬畏“神”,都要按照“神”的話去做。

當邪馬台國與其南部的狗奴國發生爭端時,卑彌呼馬上遣使到魏國通報情況,魏帝給了她道義上的支援。雖然衹是道義上的支援,但對當時的邪馬台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的情況可以看出,在三國時代,中日兩國之間的交往有了實质性的突破,兩國不僅互派使節,而且還互贈禮物。魏明帝賜金印給卑彌呼,並封其爲“親魏倭王”,說明此時的倭國仍是曹魏的附屬國,倭國貢獻給曹魏的物品較之漢代有了明顯的增多,其借助曹魏的支援以獲取政治上的優勢,則表明倭國仍把曹魏當成了自己的宗主國。由此,中華文化進一步傳入日本。

金屬製品的傳入使日本的冶煉技術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當時,日本對中國輸入的少量銅鏡(三角緣神獸鏡)感到已不能滿足需要,開始自己動手製造。於是以中國鏡爲範板,製造出國產的“倭鏡”——即模仿鏡,這點從倭鏡的大量出土可以得到證實。據日本學者田中塚統計,全日本出土的青銅鏡有三千面,其中三分之二是倭鏡。鐵刀的流入,無疑也推動了日本鐵器的生産。

魏、倭在九年多時間(238~248)裏記載於正史中的六次交往,在古代的中日關係史上是不多見的。

5.南北朝所載的日本情況及中日關係

三國統一以後建立的政權史稱西晉,但整個政權並不穩定,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内亂。内亂平息之後,早就活躍起來的北方和西部的遊牧民族又開始侵入華北。於是西晉被迫南遷,在建康建立東晉。由於動亂,許多漢族人也從華北遷到了江南。

在三國後期發生社會動亂之時,東瀛列島也因統一戰爭而陷入混亂狀態。在倭女王最後入貢之年(248)以後的十八年間,中倭之間的往來全部中斷。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邪馬台國派遣使者來到了洛陽,“倭人來獻方物”(《晉書·武帝紀》。)。此後由於中國戰亂不斷,漢、魏、晉統治者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及對周圍民族的支配日趨孤立和消弱。朝鮮半島以高句麗、新羅、百濟爲中心,分别統一了其他的小國,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於形勢的變化,中日兩國的往來中斷了一百多年。直到東晉末期的安帝義熙九年(413),倭王贊向中國派遣使者時,兩國中斷了的邦交纔得以恢復。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劉裕代晉建宋,史稱“劉宋”(420~479),劉裕即宋武帝,其勢力主要在長江流域。而在此之前,位於華北黃河流域的拓跋跬已建立了北魏。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中日交往主要限於南朝,北朝與日本的交往並不多。在劉宋時代,各代倭王陸續派出使者與中國往來,其中也可能向北魏派遣了使者,但史書並無記載。而據《宋書》的記載,倭國的五王與劉宋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在劉宋王朝統治的五十多年間,兩國的通聘達十次之多。即:

第一次,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倭王贊遣使修貢。

第二次,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倭王贊又遣使司馬遭達奉表獻方物。

第三次,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倭王贊遣使獻方物。

第四次,倭王贊死,弟珍立,元嘉十五年(438)倭王遣使獻方物。在這次遣使時,倭王珍要求劉宋承認他“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朝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等一連串稱號。但宋文帝衹承認他“安東將軍、倭國王”的稱號,其他稱號一概拒絕。

第五次,元嘉二十年(443),倭王濟遣使奉獻,宋帝下詔,復封其爲“安東將軍、倭國王”。

第六次,元嘉二十八年(451),“安東將軍、倭國王”倭王濟被宋文帝進號“安東大將軍”。

第七次,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倭國遣使獻方物。

第八次,倭王濟死,世子興繼位,仍遣使朝貢。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宋孝武帝下詔,封興爲“安東將軍、倭國王”。

第九次,興死,弟武立。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倭王遣使獻方物。宋下詔封其爲“安東將軍、倭國王”。

第十次,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倭王武遣使上表,並獻方物。宋下詔封其爲“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朝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齊代宋之後,齊高帝在開國之年(479),更進封倭王武爲“鎮東大將軍”(《齊書·東夷傳》。)。

關於《宋書》所載入貢于宋的倭五王贊、珍、濟、興、武,據吉田東武和松下見林等依照日本天皇在位年代順序及諱名上的考察認爲(參見吉田東武《日韓古史斷》及松下見林《異稱日本傳》。):贊是仁德天皇;珍是反正天皇;濟是允恭天皇;興是安康天皇;武是雄略天皇。

在中國的史書中,記載南朝倭使通聘的衹有十次,但非正式往來、不記載於史籍中的交往恐怕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字。中日通好之後,中國文化不斷流入日本,對後來飛鳥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沈約所撰《宋書》約成書於公元488年。公元四世紀時,中國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内亂,對周圍藩國的支配已大不如前。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趁機擴張勢力,形成交叉抗爭、互爲牽制的格局。到五世紀時,倭國將半島南部納入勢力範圍,遂與高句麗直接對峙。倭五王頻頻向南朝遣使,求封種種爵號,其用意顯然是希望在爭奪半島的利益方面獲得中國的認可,並在今後的戰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在升明二年(478)的朝貢中,倭王武在給宋順帝所上的表文中說道:

封國偏遠,作藩於外。自昔祖彌,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衆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葉朝宗,不愆於歲。臣雖下愚,忝胤先緒,驅率所統,歸崇天極,道經百濟,裝治船舫。

接着,倭武王又痛切地訴說了高句麗的無理攔截,爲了與高句麗作戰,百萬將士整裝進發。但正要渡海之際,父、兄(濟與興)突然亡故,遭此喪事,因此不能興師征伐。奏文的最後又寫道:

至今欲練甲治兵,申父兄之志,義士武賁,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若以帝德覆載,摧此強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竊自假開府儀同三司,其餘咸各假授,以勸忠節。

倭王武明確地要求劉宋政府支援他稱霸朝鮮半島的對外政策,但宋順帝衹承認他爲“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朝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的稱號,而他要求中的都督百濟一項仍未被承認。劉宋的承認,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倭王武在國内的威望。

這篇《倭王武上宋順帝表》,文章爲四六駢體,措詞摹擬六朝風韻,雖有《宋書》作者加以潤色的可能,但從中亦可見當時倭人實際運用漢文的水平已经很高了。

在邪馬台國衰落之後,統一日本的任務便落到了倭政府頭上。倭政府在統一日本後,把“大”字加於“倭”之上,稱之爲“大倭”,後又察之“倭”字不雅,且“倭”與“和”字諧音,遂由“大倭”改爲“大和”,大和政府遂告成立。

南北朝時的中日往來,上承三國之後,下開隋唐之先。在這一時期,中華文化東漸對日本影響最爲深刻的是漢學與工藝技術的傳入及佛教的輸入。它們經由百濟東渡日本,中國史籍雖然對此記載甚少,而日本史籍卻對此多有記錄。

(1)漢學輸入

據《日本書紀》所載,關於漢學東漸之事主要有:

A.應神天皇十六年(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百濟阿直歧薦王仁博士來日本,獻《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

B.繼體天皇七年(梁武帝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百濟貢五經博士段揚爾到日。繼體天皇十年(梁武帝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又以高安茂代之。

C.欽明天皇十五年(梁元帝承聖三年,公元554年),百濟獻五經博士王柳貴、馬丁安,《易》博士王道良,曆學博士王保孫,以及醫學、采藥師等人,並獻醫、卜、曆、算諸書。另外,古墳時代還有大批的所謂“歸化人”來日,他們都是朝鮮籍漢人,精通漢文。“歸化人”到日後,深受日本朝廷的歡迎。日本朝廷讓他們擔任史官或博士,並賜予姓氏。一些漢人的後裔也因擅長文筆而受到當權者的重用,漢文字在日本的上層社會逐步得到推廣。

(2)工藝技術的傳入

據《日本書紀·應神記》及《雄略記》所載,關於工藝技術傳入的記事有:

A.應神天皇三十七年(晉光熙元年,公元306年),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通吳,令求縫工女。吳王予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還。

B.雄略天皇八年(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二月,遣身狹村主、檜隈民、使博得使于吳國,帶回漢織、吳織兩名紡織工。雄略天皇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九月,身狹村主等攜吳所獻二鵝抵築紫。

C.雄略天皇十二年(宋明帝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四月,身狹村主青與檜隈民、使博得出使吳國。雄略天皇十四年正月,身狹村主青等共吳使攜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

上述記事與史實不盡相符,但中國的手工業者隨往來使者東渡則是事實。中國織工帶去了中國的紡織縫衣技術,大大改善了日本人的衣着。記事中所提到的“吳國”,並不是孫權的“吳國”,而是泛指整個南朝劉宋而言。

(3)佛教的輸入

A.繼體天皇十六年(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南梁人司馬達等到日本,在大和國高市郡阪田原結草堂奉佛,歸依禮拜(見《元享釋言》及《扶桑略記》)。

B.宣化天皇戊午年(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百濟聖明王始奉度佛像經教(見《法王帝說》)。

C.欽明天皇十三年(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百濟聖明王遣西部、姬氏達率怒唎斯致契等,獻釋迦金銅像一軀、幡蓋若干、經論若干卷,並上表讚揚佛的功德。

D.敏達天皇六年(陳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百濟王再獻經論若干卷,並律師、禪師、比丘尼、咒禁師、造佛工匠等六人。敏達八年(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新羅遣枳叱政奈末送佛像。敏達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百濟鹿深獻彌勒石像于蘇我馬子,馬子作殿于石川安置佛像。

E.崇峻天皇元年(隋文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百濟使僧惠實等九人獻舍利及迦藍畫等(以上按年代順序摘錄於《日本書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