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1453700000010

第10章 灵河赋

应玚

本篇是第一篇专写黄河的赋作,当作于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刘表刘备渡河时。阮瑀《纪征赋》云:“遂临河而就济,瞻禹迹之茫茫”,则当时随征文士曾论及临河古迹及有关传说,应玚之以河为题而成赋,非是无因。原文散佚,所存部分见于《艺文类聚》卷八、《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卷八等。《北堂书钞》卷一三八也有佚文。“灵河”指黄河。黄河同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有密切关系,典籍所载古代神话中不少地方也与黄河有关。

咨灵川之遐原兮[1],于昆仑之神丘[2]。凌增城之阴隅兮[3],赖后土之潜流[4]。冲积石之重险兮[5],披山麓而溢浮[6]。蹶龙黄而南迈兮[7],纡鸿体而四流[8]。涉津洛之阪泉兮[9],播九道乎中州[10]。汾鸿涌而腾骛兮[11],恒亹亹而徂征[12]。肇乘高而迅逝兮[13],阳侯沛而振惊[14]。有汉中叶[15],金堤而瓠子倾[16]。兴万乘而亲务[17],董群后而来营[18]。下淇园之丰筱[19],投玉璧而沉星[20]。若夫长杉峻槚[21],茂栝芬橿[22],扶疏灌列[23],映水荫防[24]。隆条动而畅清风[25],白日显而曜殊光[26]。

龙艘白鲤[27],越艇蜀舲[28],溯游覆水,帆柁如林[29]。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

[1]咨:叹词,赞美。灵川:灵河,因关于它有不少神奇的传说,故云。遐原:很远的源头。原,通“源”。《水经注》《初学记》《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源”。后两种书“源”下并有“兮”字。

[2]于:《水经注》作“出”。昆仑:山名,在新疆、西藏之间。《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关于昆仑山有很多神话传说。

[3]“凌增城”二句:此二句《建安七子集》据《初学记》卷八补。凌:逾越。增城: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之巅,有九重,高一万一千多里。见《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问》等。增,通“层”。阴隅:山之北侧。

[4]后土:古代对地神或土神的称呼,这里泛指大地。

[5]冲:《初学记》作“行”,《全后汉文》作“衔”,俱为“衝”字(繁体)之误。积石:山名,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黄河绕流东南侧。重险:重重险阻,此指积石山的险峻。《初学记》《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在“险”下均有“兮”字。

[6]披:分开。山麓:山根,山底。

[7]蹶(jué):举起,奋起。龙黄:指黄河。因古代传说中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且河水逶迤曲折似龙,水色浑黄。南迈:向南前行。曹军进军荆州,渡河之地应在河东偏南之处,此处黄河由北向南,故云。

[8]纡:迂回曲折。鸿体:此指黄河水面宽阔,水势浩大。

[9]涉:经历。津:河津,在山西西南部,位于黄河东岸。洛:指今陕西境内的北洛河,与渭水汇合进入黄河。阪泉:古地名,相传黄帝和炎帝战于坂泉之野,其今地有数说,其一谓在今山西运城县南。

[10]九道:指众多支流。《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九河即《尔雅》言“河曲”所述九个名称:“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中州:泛指黄河中游地区。

[11]汾:通“湓”,水溢涌的样子。鸿涌:指水流汹涌前进。腾骛(wù):奔腾。

[12]恒:长久。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指河水日夜奔腾不息。徂(cú)征:远行。

[13]肇:开始。逝:流去。

[14]阳侯:传说中的波神。此指波浪。沛:迅疾。

[15]有汉:即汉朝。有,词头,无义。中叶:中世。此指汉武帝年间。

[16]金堤(dī):堤名。在今河南滑县东。(tuí):倒塌。瓠(hù)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口于此,故后世又称瓠子口。

[17]兴:起。这里指劳动。万乘:天子。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派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整治瓠子口,并亲临此处,沉白马玉壁于河中,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堵决口,并自作《瓠子歌》。整治成功后,于岸上筑宫,名宣房宫。其处又称瓠子堰(见《史记·河渠书》)。

[18]董:督察。群后:古也称列国诸侯为“后”。此指百官。营:治理。

[19]下:此指砍而运下。淇园:地名。在今河南淇县附近,因盛产竹而著名。汉武帝下令治瓠子口时,需大量薪草补充,瓠子口所在的东郡(今濮阳县南)供应不足,武帝下令砍伐淇园之竹作为堵水的桩柱(古代称之为“楗”)。筱(xiǎo):小竹。

[20]星:“牲”之误,“星”的异体字作“夝”,与“牲”形近而误。

[21]杉:木名。槚(jiǎ):树名,其木可以为材料。

[22]栝(guā)、橿(jiāng):皆树名,后者质坚韧,为木中卓材。

[23]扶疏:枝叶茂盛,四下分布义。灌列:丛生成列。

[24]映:照。荫(yìn)防:荫蔽堤防。

[25]隆条:高的树枝。

[26]曜:同“耀”。

[27]艘(sōu):泛指船。鲤:通“艃”,舟。

[28]艇:轻便小船。舲(líng):有窗的小船。

[29]溯游:顺流而游。覆水:谓船很多,覆盖河面。柁(duò):即舵,一般装在船尾的控制行船方向的装置。这四句写黄河的水运繁忙壮观。

远古时代由于平原地带易遭受洪水的袭击,所以先民们多生活于高原地带,随着对水的活动规律以及堵塞、疏导等基本治水方法的掌握,人们的居住区域逐渐向平原地带扩展。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很多民族都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地带。在中原地带统一各部族、建立了中央王朝的夏、商、周、秦都是发祥于黄河流域的。所以,我国早期历史上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活动都同黄河联系在一起,而且有不少神话传说也同黄河有关。《山海经》一书中提到“河”、“河水”的地方有六十多处。这篇写黄河的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一开头便追溯到它的发源之山,同时和在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昆仑山联系到一起。称黄河为“灵川”,称昆仑为“神丘”,也出于此。屈原的《天问》中说:“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淮南子》中对有关神话有详细叙述。赋中言黄河在昆仑增城北面沿山而流,又汇集诸涌泉潜流,在积石山险要峡谷中冲出,像由它分开了两座高山一样,在山间穿行,波浪涌涨于山麓之上。赋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凝练,甚见锤炼之功。如写黄河过积石用“冲”,写水在两山之间汹涌而过用“披山麓”三字,又用“溢浮”二字加以表现,都同唐宋诗人用字之法相同,显示其语言的表现力。以下各句细细品味,俱是如此。后一部分写到西汉时黄河决口,武帝令大臣皆亲临救险的事,一则写了黄河力量之大,其安否同广大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二则写了汉君臣在治河中的亲民表现,为千古美谈,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其末尾所写为了维护黄河水堤,沿河植树,绿荫映水,柔条当风,行文甚有诗意,对我们也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赵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