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1454500000001

第1章 序

大海探味(代序)

梅玫

祝秉权教授有极为坎坷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用了三年多时间,写成了《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品赏》这一部书。名为“品赏”,实际上是他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时,从自身经验的联想中所产生的感受。既是感受,便极富个性,极有新意。既是感受,在写法上便多直抒胸臆,常常侃侃而谈,极富感情,娓娓动听,对读者很有吸引力。加上此书是对《红楼梦》这一巨著作分回品赏,书中又有评语,这些因素构成了此书自有《红楼梦》以来独特的新颖性,对红学,特别是对《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普及,具有相当的价值。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祝先生的这一本《红楼梦分回品赏》,是试图来“品”《红楼梦》这一巨著之味,并加以欣赏的。这是一桩艰巨的工作。要全面探究大海深底的宝藏,谈何容易?但能够潜入在海中,并勇敢地深入海底,从那里摸出一把美丽的珍品来,即使这些珍品的数量极少,且混杂着一些泥沙,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祝先生的这本书,由一百二十篇文章组成,三十万言,洋洋洒洒,从《红楼梦》的每一回中的某些或某一个内容,作出品评,欣赏其“味”,很像从深海中捞出来的珍品,颇值得一“赏”。要说出此书之味的全部,也不容易,概略说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动机的探味:祝先生在第一章的开头说:“曹雪芹的一生,是为怀才不遇和怀爱不遇而悲苦,而颓废的一生。一部《红楼梦》就是写他自己这种悲苦和颓废。”这种观点,贯穿祝先生此书的全部,情深意长,且多有新意。

二是对红楼女子悲剧性命运的关注。祝先生是用满腹的忧伤来同情,来叹息,来哭诉她们的种种不幸,并对形成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揭示和品评;对压迫女人的大男子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家长制度和婚姻包办制度等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三是品赏《红楼梦》中的日常琐事描写之味,把琐事后面隐藏着的时代冲突,贵族风貌,文化诗味,人物性格和命运,人生哲理,揭示给人们看。

四是对许多“红楼难点”进行艰苦的探索与品味,如对“白首双星”的阐释,宝琴怀古诗的谜底等,有些观点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虽然不一定探得很准确,甚至不无牵强之处,但却品赏得很有新意,很有特味。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大多是被儒家思想浸透了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碰到不利环境时,常常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还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精神胜利法,来作为护身的法宝。即使是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敢于反传统,敢于大闹天宫,但被如来佛的手板心压在五行山下之后,也就“皈依佛法”了:不得不跟随平庸的唐僧,受着“紧箍咒”的痛苦,服服帖帖为取经效劳。只有极少数的“特立独行”志士,才敢于冲破这一传统的束缚。曹雪芹就是这样的志士。一部《红楼梦》,把上述这种传统思想来它一个大翻转。“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曹雪芹提倡有志之士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为他人做嫁衣裳,遇到压迫和不利环境时,不能像贾迎春那样“逆来顺受”,要像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司棋、鸳鸯等人那样,进行抗争。“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无有杀人刀。”不要责备他(她)们没有像梁山英雄那样的动刀动枪。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贾宝玉的“避世主义”,林黛玉、司棋等弱女子的死,《葬花诗》、《芙蓉诔》等等诗歌,照出“康乾盛世”的“末世”本质的“风月宝镜”,村妪刘姥姥在象征皇权的元妃省亲牌坊下面要脱裤子拉大便,顽童们在神圣的、传授儒家思想的贾府学堂中打架、亲嘴、摸屁股,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等等等等,看似寻常甚至荒唐,却是射向封建主义、皇权专制主义的一支支利箭,饱含着作者曹雪芹的满腔愤怒和奴隶们的血泪,是对专制主义摧残人性、扼杀生命的控诉和抗议。对于这些《红楼梦》的真味,祝先生的这本小书都有所揭示,有所评论,有所品赏。对于皇权专制的罪恶的批判,是贯穿祝先生全书的一根红线,我认为这是此书中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还有如下的特点:

一、语言通俗、明白流畅,深入浅出,无“学术气”语言之弊。

二、文章风格多样化:全书一百二十篇文章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分开来又是各自成篇。有学术性很强的论文,如《薛小妹十首怀古诗的寓意和谜底》;有抒情性很浓的议论散文,如第五章和有关妙玉的文章;有随笔性小品,如第三十九章,八十回后的一些篇章。阅读时,可以任意抽取一篇,皆有味可品。

三、浓烈的抒情和富有灵性的议论两者的融合,可读性强。祝先生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喜欢用情绪性极强的连续短语和排比句,抒发情感,阐发观点,其文章常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味,读来很有气势。又对爱情问题很有研究,常常发一些独特妙论,或趣味横生,或道破真谛,或说出了别人想说而不能说的道理,让读者,特别是女人读者们为之一振,引起共鸣。

四、“众女评点法”。此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评点式的红学论著,书中再添上众多的评语,使此书别开生面。评语人或为此书唱赞美歌,或与作者唱反调,或补充内容,或叙述自己的人生体验,或猜测字里行间的微词隐意,或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有了这些评语,“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使本书增添了多彩美丽的光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书有很浓烈的女人味。这不奇怪,《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伟大的女人文学。独特的,醉人的女人味,可谓《红楼梦》中的味中之味!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明白地说,他写此书就是要为那一班“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闺阁裙钗们作传。曹雪芹当初定稿之时,书名就叫《金陵十二钗》,后改名为《红楼梦》,是因为书中的《红楼梦十二支曲》,也是为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作预示的。品赏《红楼梦》如果离开了品赏书中的女人味,等于白读《红楼梦》。《红楼梦》的世界就是女人的世界。《红楼梦》第一次对女人唱出了赞歌,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做“水做的骨肉”。《红楼梦》中的裙钗们,各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其女人味各有不同。薛宝钗是“贤慧”味,是一种传统的女人味:贤,是说她善于理家、社交和处世,具备相夫、教子的品格,会做人;慧,是说她智商高,有文才和诗才。李纨是贾府寡居的少奶奶,也是《红楼梦》中最有母性味的角色,她性格温柔,且宽容忍让;她一心一意教育儿子贾兰成才。史湘云是“憨”味:第六十二回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憨”味。妙玉是高洁味,是知识分子中那种“天子不朝,诸侯不友,壁立万仞”的傲世之味。林黛玉是书中的主角,自然也是女人味的突出代表人物。她是一株因情而生、为情而绝的世外仙姝;她性高气洁,犹如一朵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那如同娇光照水、弱柳扶风的躯体里,蕴藏着一股不同凡响的诗人和脂粉英雄之气。林黛玉的“味”,是诗味;林黛玉浑身是诗。

就“爱情”方面来说女人味吧:祝先生在书中说:色爱可卿,婚爱宝钗,友爱湘云,情爱黛玉,灵爱妙玉——真是说绝了啊!

《红楼梦》中所有的这一切独特的“女人味”,在祝先生的这本书中都有所论述,有所品赏。尤其是对林黛玉和妙玉二人,祝先生很有一种偏爱,或赞,或叹,或咏,或唱,有时甚至把自己与她们融为一体,与她们同歌同哭。

我读《红楼梦》最喜欢林黛玉。祝先生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内容,我极有兴趣。第三章关于“女人的韵味是一种天生丽质与诗文化的高度融合”,由此推出“林黛玉是诗”的观点,我很赞同。第九十七和九十八章,祝先生用步我的《宝黛情》等二首诗韵来哭林黛玉,我读着,也潸然泪下。这里让我用我的这两首原诗,作为此文的结束吧:

宝黛情

不明白前世姻缘薄,教今生千般间阻。红豆不堪看,旧梦无觅处。相思难寄,自怨今生命苦。不见她诗稿来书,晨钟暮鼓,这般凄楚。永远也割不断的恩情,今日却把我视同陌路;锦瑟年华谁与度,铁做心肠泪似珠。

旧约还记否?前度文君今何处?想起她多愁多病颦儿身,难忘她绰约姿容花尽妒。微风轻抚,樽前曾咏高唐赋。月未圆便有云和雾,到如今只落得短叹长吁。不念我寂寞晨昏,不念我形单影孤。风风雨雨,愁里欲飞还住,望不见青埂路;迢迢银河可有鹊桥渡?愁怀难诉,灵前跪哭。

红楼情

石头多情,寻芳未老,一庭姹紫知音少。梦随人去恨路遥,大观园中愁难了。雪芹流泪,苦中含笑,荆棘漫漫人生道。红楼难抒万种花,绿窗空瞧园中草。

洁清女士序诗

红楼埋情种,绵绵意无穷。世间多绳网,天涯听孤鸿。

心性两相通,柔情万千重。槛内槛外人,苦作相思梦。

塞壬女士序

我在大学读书就喜欢上了《红楼梦》。但在很长时间里,总是体味不出这部名著的“魅力”究竟在哪?于是有机会,就向我的老师祝秉权教授请教。老师每一次对我提的问题所作的深入浅出的解释,都使我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渐渐地,我对这部名著就产生了感情,领会到它的“妖味”,知道了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红楼梦》了。

老师对我的《红楼梦》疑问的解释,常常使我听得入神,甚至陶醉。我于是就建议他把这些解释撰成文章。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

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感到幸运。我在读这书时,觉得我所读过的其他的所有诗文作品,一时间全都消失了,心中目中只有此书。它对我的吸引力简直难以形容。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为了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主动地为这书写上了这些话,被老师当了此书的序言,这也算是我的又一种幸运了。

自序·变调浪淘沙

妖书红楼梦,魅力无穷。百看千读意越浓。有何奥秘在其中?总想不通。星辰昨夜风,心浪淙淙。混沌七窍一凿通。个中秘密有人知,爱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