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454800000038

第38章 德阳市孝泉孝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2)

评孝子孝媳的活动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有些父母向儿女们提出了一些不合实际的要求,甚至有的还做出一些荒堂的事情来。为了能使家庭更加和谐,孝泉镇于1997年始开展评选好公公婆婆活动,至1999年连续评选了三次,共评出好公公好婆婆42名。通过评选好公公婆婆,使一些观念不正确的老人受到了教育。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共同努力,就可以使现代家庭在新的道德观要求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去实现对父母的“孝”,从而实现现代家庭的真正和谐。

通过评选活动的开展,全镇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风气更加浓厚,促进了家庭和睦和社会的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镇百姓对评孝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共赞其为弘扬孝德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整合孝道文化的遗迹,使无形的孝道文化具有可感知的实物形象,更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孝泉镇党委和政府斥巨资,把“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等文化古迹整合在一起,修建了“德孝城”。这种整合不但使孝泉孝道文化资源得以集中,彰显了传统的孝道文化教育功能,而且也凸显了孝泉的历史文化特色,为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有功于孝泉人民。

任何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外乎三种形式:一是人民行为的代代相传和民间口头传说;二是历史文献、书籍的记载;三是历史文化遗迹中承载的相关文化信息。对孝泉孝道文化的传承,这三种形式都发挥了它的作用。“德孝城”的建设把孝泉人民身体力行的和心灵中传承的孝道文化与历史遗存融合为一体,使历史遗迹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给了大众,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及文字记录的故事、传说来诠释孝的含义。这种整合让“安安送米”等故事在老百姓的脑海里面鲜活起来,使无形的孝文化观念成为直观的、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可以直接解读的孝文化“教科书”,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通过举办与“孝”相关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撒孝的种子,使孝文化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孝城”巍然立于孝泉镇,它本身就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和感化的功能。孝泉镇的几所学校也将“中国德孝城”作为该校的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去接受德孝文化教育,共青团四川省委及四川大学分别授予它们“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称号。同时,每逢节假日,来“德孝城”感受孝文化熏陶的青少年络绎不绝,通过人们的参观,初一、十五的敬香、拜祭,使孝的德行潜移默化,教育人民、感化青年,使孝道文化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和弘扬。特别是在孩子们心中从小播下孝敬父母、尊老爱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长大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祖国。

正因为如此,孝泉人民一致称赞“‘德孝城’建得好”,有群众说:“自从开展评孝活动和建立起‘德孝城’以来,不孝顺父母的事情就更少了。”

(三)编写孝文化教材,在小学生中评“小孝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是继承孝道文化的全新创举

孝泉人民完全抛弃“左”的思想影响,自觉继承孝文化、弘扬孝文化、实践孝文化。孝泉镇民族小学的领导和老师深感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要培养文明的、有道德的公民,应该从娃娃抓起。于是,他们从2001年开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四易其稿,成功地编写出了本校课程教材《孝泉与孝文化》,用它对小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一个全新创举。

《孝泉与孝文化》把“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历史故事和现实的孝子、孝媳妇的先进事迹,将纪念姜诗“一门三孝”历史遗迹的孝文化价值,以及宣传孝的古代故事、对联、古诗和如何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现实内容都编入这本教材中。《孝泉与孝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历史的厚重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它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可以感受到的现实典型,对学生进行教育,有亲切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为了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孝泉民族小学提出了“四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在具体做法上提倡“三个走出”和“四个结合”的方法。然后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教育基础上,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再根据一定条件,在学生中评选“小孝星”,使学生深受孝道文化的教育,从培养学生爱父母,进而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这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四)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来弘扬和传播孝道文化,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民众,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省级“十大孝星”之一的王一奎和省级“十大孝子”之一的廖成菊是孝泉镇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

王一奎是个医生,从小看见父母如何孝敬爷爷奶奶,早就懂得了儿女们要对父母尽孝的道理;“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故事在他的心灵扎下了根,他在日常生活中尽心竭力去孝顺父母。其父王远琪是个远近闻名的医生,他不但传给王一奎孝敬父母的孝德,还传给了王一奎医术和医德。王一奎像他的父亲那样把“病人当亲人”,把爱父母的爱心推广出去爱所有的病人。为了能够即时解除病人的痛苦,治好病人的疾病,王一奎孜孜不倦地学习,刻苦钻研业务,认真、深入研究典型病例,挤时间写出一篇篇医学论文,有的已在国家级刊物如《中华医学特刊》上发表。由于王一奎的医术和医德都不错,赢得了领导和方圆几十里人们的称赞。他先后被选为镇个体医协会会长、镇人大代表、镇十大孝子、旌阳区尊老爱幼好儿女。廖成菊是又一个全省闻名的榜样,她孝敬丈夫的伯父袁正友数年如一日,袁正友先天性残疾,行走不得,吃饭、穿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在她精心的照料下活到了70多岁,她真是世上少有的孝媳。在孝泉镇,王一奎和廖成菊的典型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由于孝泉镇对弘扬孝道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由此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2002年首届四川省“十佳孝星”及“百名孝子”和2005年四川省“十佳孝子”的颁奖大会,均在“中国德孝城”广场举行,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大会,省有关媒体进行了报道,使孝泉镇继承、弘扬孝道文化的名声远播于神州内外。

四、孝泉镇继承、弘扬孝道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孝泉人民一千多年来受到孝道文化的洗礼,不断实践着孝道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我们在调查中感受到,人们对“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每当他们说到为何要孝顺父母时,总是讲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从小看见父母如何孝顺爷爷奶奶,我们长大了也应该孝顺我们的父母”。有的还说:“‘安安送米’从小就记在我的心中。”一个上幼儿园的儿童说:“生在孝泉不孝顺父母,要遭雷劈的。”正是由于孝泉人民始终坚持继承、弘扬孝道文化,孝文化在这里发挥了它巨大的社会功能。

(一)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促进了家庭和谐

孝泉人民深刻认识到:孝顺父母,使父母安度晚年,就能使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就和谐了。”老百姓普遍反映,自从开展评孝活动、建起了“德孝城”以来,传承的孝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弘扬。以前,村子里、居委会经常出现家庭矛盾,出现不孝顺父母的情况,调解员成天忙得不可开交;现在,整个孝泉镇没有不孝顺父母的事情发生,那种虐待父母忤逆不孝的儿女,在孝泉镇已经没有了。孝泉镇孝泉村的村支书不无感叹地说,都知道婆媳关系难处,自从评选了“孝子孝媳”,村里面的调解活动明显变少,各家都争相去孝敬老人,与四邻和睦相处,邻里关系也十分和谐。

孝泉镇有许多四世同堂的和谐家庭,民族小学老师郑兴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家里有7口人,是一个四世同堂共享天伦的和睦家庭。用郑兴的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正是他的这种认识才有了四世同堂的和谐家庭。他们的女儿才9岁,不但懂得孝敬父母,还懂得孝敬爷爷奶奶和曾祖父母,她十分听长辈的话,学习成绩也很好。看电视,她总先询问曾祖父母的意见,给他们拨到中央台戏曲频道,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动画片。郑兴夫妻的心愿是祝老人健康长寿,活到100岁。

这样的和谐,不但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的福祉;不但能使老人安度晚年,也是年轻人为事业奋斗的保障,更是儿童、少年幸福成长的最好环境。

(二)家庭和谐进而促进了村镇和谐

孝泉镇人民普遍认识到,孝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我们在调查中听当地百姓说:“我们这里社会治安很好。”根据镇派出所提供的资料:那里连续三年无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在传统文化的润泽下,全镇案件发生率远低于周边乡镇。这是因为孝泉镇作为“二十四孝”之一“一门三孝”故事的发源地,千百年来,积淀了厚实的孝道文化底蕴,以孝育人,以敬传人,仁爱之心、传统之孝得以最大限度的继承与弘扬,因而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治安良好。孝泉镇对孝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力地造就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人心安定,为构建和谐的村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和评选“小孝星”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孝心,而且必将对公民社会公德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

孝泉镇民族小学通过开展孝文化教育活动,评选校园、班级“小孝星”,学生得以在课堂上领略孝文化的风采神韵,汲取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在孝文化主题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建设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深化孝的意识;以“安安”为榜样,做“安安”的传人;逐渐成长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孩子。

三年级四班毛娇同学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管束,她逐渐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喜欢吃零食。在被评为“小孝星”之前她从不帮助同学,一角钱都要用来买糖吃;现在,她变了,变得能知父母打工的辛劳,知道不能乱花钱,知道要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心,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要乐于助人。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为贫困儿童献爱心”活动中,她慷慨地捐了十块钱。五年级一班林静雅同学被评为班级的“小孝星”后,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您身体好吗?半期考试,我的语文、数学成绩又上升了,被评为班级‘小孝星’了。我还要争当校园‘小孝星’呢!”妈妈回答说:“好,女儿懂事了,我和你爸爸就放心了,我们等你的好消息。”

孝泉民族小学先后评选出50余名校园“小孝星”,400余名班级“小孝星”。这种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厚孝文化资源并结合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意义是巨大的,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五、就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提几点建议

(一)应该把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不少领导和干部一直以“左”的观点来对待传统的孝道美德,现在是彻底否定认为孝道是封建主义错误观点的时候了。古人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培养爱心或者重塑爱心,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思想的基础,也是培养社会公德、培养文明公民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以至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孝泉镇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议在全省推广孝泉经验,把孝泉镇建设成为四川省的孝道文化培训基地

1996年孝泉镇就开始了评孝活动,接着修建“德孝城”,继承、弘扬孝道文化的起步是很早的,但由于缺乏战略思考,现在相对落后于国内一些地方了。希望省、市、区三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孝泉镇继承、弘扬孝道文化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总结,在全省推广孝泉经验。应该把自发性评选孝子、孝媳、孝女和孝婿的活动法定化,由政府组织,定期地、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村、乡、县、市直至全省的评孝活动,把由民间组织的两次省级评孝活动持续下去。由省、市、区进行经费支持,把孝泉镇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孝道文化培训基地,继承、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美德,为构建和谐四川、和谐中国服务。

(三)建议省内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加强对孝道文化的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曾在2002年组织召开了“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促进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中华孝道文化》一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也曾开展过社会调查,写出了调研报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由于认识没有跟上,经费不落实,未能持续、深入下去。从现实来看,这项工作不但应该持续做,而且应该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本根同志、旌阳区广电局罗亚文书记等,自2002年以来,一直建议在德阳孝泉镇建立一所双轨制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孝道文化研究所”,以孝泉镇为实验基地,组织全省的科研力量和民间力量,深入研究孝道文化,把德阳孝泉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孝文化之乡。但是,万本根等同志的这一良好的愿望和建议,没有得到真正的响应,建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孝道文化研究所”的建议,至今未能实现,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希望得到省、德阳市党政领导的支持,以实现在孝泉镇建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孝道文化研究所”的建议,深入、扎实开展对孝道文化的研究,为构建和谐四川作出贡献。

(四)建议在选拔和晋升各级干部时,应该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考核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们的各级公务员应该是德才兼备者,有才无德的人更不应该提拔为领导干部。“百行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品德,也是其他美德的基础。传统的孝德,除尊敬、赡养父母之外,还包含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不徇私利,不贪赃枉法;相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爱祖国、爱人民,是孝的最高境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历史上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如岳飞、文天祥等就是这样的孝子。孝敬父母是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选拔和晋升标准之一,是培养公务员的执政意识、提高公务员基本道德水平所必需的。

(万本根、陈德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卢旭华、徐菲: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