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交羌人部落,联合他们与西夏作战,有时出行部族慰劳酋长,常常随意就取下所佩的物品赠给他们。有次与客一起饮酒,有人来报告敌情(这应是西北土著,而非世衡部队中的探子),他就顺手将饮器给了那人。此种事例还有很多,由此诸羌部族都乐为所用。有位羌族首领名慕恩,其部落最强,世衡有次与他夜饮,请出侍姬陪酒,既而世衡离席入内,暗中透过壁缝窥探,见慕恩正悄悄与侍姬戏耍,世衡就迅速出来,慕恩又是害怕,又是不好意思,世衡笑着问道:“君欲之耶?”就将侍姬送给他,由此得慕恩死力。后来宋朝葛怀敏兵败,种世衡率羌兵数千人驰援泾原路,没有谁敢不从命的。
除了拉拢羌族势力,他还积极训练民兵,增强防御力量,让普通吏民练习射箭,对射得好的予以奖励。如果曾犯过失,射中就宽释其罪;如果想办某件事、辞某件事,射中即与之,不中即夺之。让整个城内人人自励,练兵风气极浓,敌人数年不敢犯境。
在社会生活中,终极规律(道)、外在条件(天地)、人(将)、社会或团体规则(法),这几种不同的因素是让团体良好运转、事业或目标成功实现的必要条件。终极规律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高悬在现实世界之上,作为理念的世界操控着整个现实世界的运转;外在条件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社会条件,是实现目标需要勘察和考虑的具体外在状况;社会或团体规则是由集体制定并让所有人遵守的法度,社会或团体内部的凝聚力由此而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维持集体内部的秩序,使每个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规则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人”,这也是孙子尤为强调的一个因素,军队里的将领、团体里的决策层,通常情况下不仅仅是一位。军队是高度集权、高效率的一种特殊团体,因为一出手就是你死我活,所以不论“将”还是“法”都呈现出相当极端的状态,其他团体或整个人类社会不可能像军队那样运作——人类历史上有类似的时代,比如秦,对一国的百姓也像军队那样管理,“路不拾遗”,然而法度过于严苛,再加上许多严刑峻法仅为了满足统治者一己私欲而牺牲普通人的基本权利,于是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暴秦二世而亡——只不过,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借鉴一下军队的作风,什么样的领导者最能发挥出每个成员的优势?什么样的规则最能让每个人都愿意服从?将领的必备素质——智、信、仁、勇、严,也是可以被普通团队的领导者学习的。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道。所以要有能力装作没有能力,可以用而装作不用,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欲攻打远处反而装作攻打近处。如果敌方好利就用点好处来引诱其上钩,敌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敌方有实力就要做好防备,敌方太强就要暂时避开其锋芒,敌方发怒就要去撩拨得他更火冒三丈自乱阵脚,敌方小心谨慎就要使其骄傲放松戒备,敌方处于精力充沛的时候就要使其劳于奔波、消耗其战力,敌方团结一致富于凝聚力的时候就要通过离间分散的手段使其瓦解、各个击破。进攻要趁敌方松散懈惰、没有做好防备的时候,出击要趁敌方麻痹大意完全没有料到的时候。这些都是兵家克敌制胜的法门,不可以预先传授泄露出去。
【解析】
以上就是孙子列举出的“诡道十二法”,总结起来大致都是说要虚虚实实,制造假象,己方的心思不能被人看透,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后面的篇章还会说到“兵以诈立”,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兵不厌诈”,因为战争是以己方取胜为目的的,跟敌方的关系是你死我活,不可能讲什么“君子之道”,这种“诈”正可以说是为将者五个要件之首的“智”的体现,打仗就是斗智斗勇,怎么样把敌人玩死都随你,仁义是对自己人讲的,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周旋,谈判桌上双方还可以讨价还价,战场上就什么顾忌都没有了。
【故事一·能而示之不能】
公元前343年,魏国以太子申为统帅、庞涓为大将,联合赵国攻打韩国,三晋(赵、魏、韩)中数韩的力量最弱,所以魏国以为势在必得,然而韩国马上向齐国求救,齐国便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同上次“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一样,孙膑还是采用了攻敌所必救的策略,直奔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援。与上次不同的是孙膑用的是“减灶惑敌”的战术。孙膑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部队素来剽悍勇敢,看不起齐人,以为齐国人怯懦。善战的人会利用这种情况引诱他们。”于是下令让齐军第一天立十万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灶,第三天再减到三万灶。
果然,庞涓行军三日,赶到魏国,看到齐军留下的灶迹,一开始有十万灶,没过两天就减到三万了,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人胆小,进入我魏地以来才不过三天,士兵逃跑的已经过半了。”于是舍下大部队步兵,自己带精锐骑兵追击齐军。
孙膑估算到庞涓的速度,日落时会赶到马陵,马陵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易于设伏。于是命人将一棵大树削去皮,在白木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选齐军中射箭的好手拉好弓、备好箭在路边埋伏好,约好天黑了一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在天黑时分来到白木之下,令人取火来照,一行字还没读完,齐军万箭俱发,魏军大乱,彼此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无可挽回,便用剑自刎,临死前叹道:“遂使竖子成名!”齐军乘胜全歼了魏军,虏获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一战名扬天下,世人都传学其兵法。
从庞涓失败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轻敌、冒进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在军事上这个“敌”是指战斗对手,在普通生活中,“敌”包括对目标进程有干扰和妨碍作用的事物,“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的情绪、意志、性格上的弱点,更是会对正常的决策和行动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怎么办?用理性的分析、谨慎的行动来打败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打败,一个理性的人绝不会轻举妄动,更不会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人,谦逊不仅仅是美德,也是理性思考所必需的。所谓“自知者明”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二·用而示之不用】
公元前270年,秦派大军伐韩,另派部队围困赵地阏与,赵惠文王召集众将讨论到底要不要出兵,廉颇、乐乘认为阏与距赵都邯郸甚远,且道路崎岖,难以救援;而赵奢则认为其道远险阻,就像两只老鼠在狭窄的洞穴中相斗,勇敢的一方必定会获胜。于是,赵王派赵奢带兵五万去救阏与。可是赵奢领着大军却在出邯郸东门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了,安营扎寨,按兵不动,还传令军中:“谁敢因为军事来劝谏的,一律处死。”还每天派人加固营垒,就这样一共停留了二十八天。秦军得知赵军出动的消息,派一支部队直插武安,欲诱使赵军去救,然而赵奢不为所动,还将军中一名请求救援武安的人处斩。秦军的间谍来赵营打探情形,赵奢好吃好喝款待人家,间谍回去报知秦将赵奢并无出战援救阏与之意,屯军邯郸外只是为了保卫都城罢了。秦将大喜,说:“在国都三十里外屯军而不行,赵国人这是在加固赵都的防御,阏与太偏远,不是为了阏与。”
赵奢将秦军的间谍一放走,立马出兵,下令昼夜兼程,赶了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秦军大惊,赶紧做好出战准备。这时赵军中有一个名叫许历的军士请以军事谏,赵奢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许历说秦军人多势众,气势汹汹,赵军必须严阵以待,不然必败。又说谁能先占据阏与北山谁就能胜,后到的必败。赵奢采纳了他的意见,发兵万人抢占北山高地。秦军后至,仰面强攻,欲上而不得。赵军居高临下,乘势杀下来,大破秦军,秦军不支而逃散,阏与之围遂解。
赵奢用假象麻痹、误导敌人,趁敌人没有防备时再迅速行动,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另外,“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是他取胜的一个关键,在这种生死时刻,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人的潜能最容易激发出来,赵奢用两只老鼠在狭窄的洞穴中相遇作比,正是这个意思。要是换了在平原旷野上,由于有“打不过就跑”的心理,给自己留有一条退路,这样就很难真正使出全力去拼,越是这样越容易失败。此外,占据高地、借山势之力一鼓作气往下冲,也是战场上惯用的战术,谁叫地球引力是往下的呢?
【故事三·近而示之远】
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布置防线与袁绍对峙,让东郡太守刘延屯兵白马。到了第二年,袁绍集结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下,与曹操决战,派一支人马进攻白马。而对于曹操来说白马不能丢失,于是他亲率大军从官渡北上准备解救白马。谋士荀攸献策,认为己方兵力不足,难敌袁绍大军,强攻可能难解白马之围。他建议曹操领兵至延津,假装作出要偷袭袁绍后方的样子,然后再率领精锐部队速至白马,必定可以乘敌军不备而解救危机。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策,领兵往延津方向而去。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支兵力来与曹操决战。曹操立刻率骑兵迅速赶往白马,曹军来到距白马不到十里的地方,袁绍部下攻打白马的将领颜良才发现敌人援军就在眼前,匆忙应战,曹操座下关羽斩了颜良,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
曹操使用的仍然是用假象麻痹对方的计策,只不过赵奢是作出防守的样子、其实是要进攻,而曹操则是标准的“声东击西”,借此分散敌人的兵力,不光让敌人防守的力量大打折扣,还让敌人的防备之心也减弱了,这才能出奇制胜。
【故事四·利而诱之】
战国时赵国北邻匈奴,常常要防范匈奴骚扰,作战是家常便饭。赵将李牧想出一个奇策,让人在边境放牧,人群和牲畜漫山遍野,引诱匈奴来抄掠。果然先是小股匈奴人来骚扰,李牧军队佯装不敌,将数千人马牲畜留在原地。匈奴单于听到有这种好事,立马喜滋滋地率领大军来抢夺,谁知就在匈奴人放松警惕的时候,李牧军队突然又回来了,匈奴人猝不及防,慌乱应战,李牧军队阵形奇特,左右夹击,大破匈奴骑兵十多万人。
因小失大,因贪图小利而遭受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这是人性的弱点。看看社会上那些层出不穷的骗术,不管如何小儿科,仍然能骗倒人。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好小利的心理。其实只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那大部分骗术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然而人生中还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以骗术的形式出现,却也会引诱我们放弃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看着毫无价值,也许要等到多年以后才会发现它们是无价之宝。在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的时候,“利益”这个东西似乎很重要(是啊,总不能饿死。老舍先生说“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但是又有一句话说“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为什么?因为“面包迟早会有的”,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将全部身心都放在人类最低需求的满足上,目光要放得长远点,不然一点小利就哄走了,你怎么知道那后面没有跟着可怕的铁骑刀枪呢?
【故事五·乱而取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为防孙权势力北上,派曹仁屯驻南郡。周瑜正整顿军队准备攻取南郡,刘备也将军队调到附近,也想要攻打南郡。为了稳住周瑜,刘备特地到周瑜营中祝贺,推杯换盏之间,周瑜问刘备是不是也有取南郡的意思。刘备说如果你要攻打,我就帮你,如果你不打,那我就去把它打下来自己占领了。周瑜不悦,说我要是攻不下来,听凭你去攻取。刘备回营与诸葛亮商议这件事,诸葛亮建议先勿轻举妄动,最好趁曹周两方交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咱们再浑水摸鱼、渔翁得利。果然,周瑜在攻打南郡时中了毒箭,并借机伪装成自己已死,命军中奏起哀乐,士兵们披麻戴孝,曹仁信以为真,赶忙趁夜间发兵偷袭周瑜营地,城中只留少数兵力守卫。哪知一攻进大营却空无一人,曹仁心知不妙,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撤退,就在这时周瑜军队四面掩杀而出,曹仁奋力冲出重重围困,仓皇向北逃窜。
这边想周瑜打了胜仗,一鼓作气率军攻打南郡,本以为南郡城防空虚应该一举而下的,谁知赶到城外一看,南郡城头已经布满了刘备军队的旗帜,原来赵云奉诸葛亮之命,乘曹周二军激战的时候,趁乱轻易攻进了城。周瑜辛苦作战却为他人做了嫁衣,后悔早先没有提防刘备的野心,顿时气昏了过去。
刘备这一招叫做浑水摸鱼,也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道义上讲是有点不太厚道,不过周瑜也确实大意了,须知孙、刘从来都不是一个阵营,大家彼此独立,各做各的生意,最多在抗曹的特殊时期做做盟友,实则仍然是竞争对手。这样的对手放在身边,周瑜怎么能不加以防备呢?兵不厌诈,战场上你争我夺,你死我活,为了一个战斗目标要拼上多少人的性命去抢啊,在这种特殊情境下(战争还没有消亡,很难保证我们今后不会亲上战场),一切“非自己人”都要列入防备名单,哪怕是曾经的盟友。
【故事六·实而备之】
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但势力还不是很强大,内部也不太稳定。这时东胡人听说冒顿新立,可以借机欺压,于是先派使者去索取前任单于的千里马,匈奴人十分生气,然而冒顿却二话没说就满足了东胡的要求。东胡人愈加觉得冒顿软弱可欺,随后又派人去求冒顿喜欢的美女,匈奴群臣百姓这下更加生气,都觉得东胡首领太侮辱“我”匈奴了,纷纷建议发兵攻打他们,以建立冒顿单于的威信。但是冒顿没有采纳这些意见,还是忍了下来,将美女也给了东胡。接着,东胡人更加无所顾忌,竟然派人索取匈奴边境的土地,说“你们势力太小占不住这些地盘,还是交给我们占领吧”。冒顿再次向群臣询问意见,大臣们意见不统一,有人说不能再退让了,有人说东胡强大最好不要得罪,还有人说边境都是荒地,给也可不给也可。冒顿听完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怎能随便施舍与人!”于是将主张舍地的人都关起来杀掉,即刻出兵攻打东胡,并下令:落后者斩。东胡向来自大而轻视匈奴,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匈奴人打得大败,匈奴强大起来,而东胡却灭亡了。
冒顿很懂得通过“欲扬先抑”来激发内部士气的道理,对敌人的无理要求一个个都满足下来,只要还没触到底线都能忍受,知道敌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国内臣民的愤怒达到临界值,这时候拍案而起,果断出击,将对方痛痛快快地收拾一番。许多时候打仗要问是非曲直,要问理在哪一边,爆发的导火索大多是由一方对另一方极端无理的行动引起的,人类的忍耐力和爆发力一样惊人,并且先前忍耐的时间长短和后来爆发的力量大小成正比。
【故事七·强而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