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1455200000003

第3章 计篇(2)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豪杰同时起事,各自霸州占郡,争取天下。曹操的名望和实力都不如袁绍,可是他为什么能消灭袁绍呢?这可不能仅仅说是依靠天命和时机,主要还是在于人的谋划。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力,而且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跟他争胜负了。再说孙权,占据了江东一带,已经三代了。江东地形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对孙权只能和他联络,互相支援,而不可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荆州所管辖的地域,北边一直到汉水、沔水;南边一直到南海;东边连接巴郡、蜀郡。所以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它的主人刘表是没有能耐守住它的。这一大片土地,是老天爷留给您发展事业的根基,将军您可有占据荆州的意思吗?还有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利用它成就帝业的。现在占有益州的刘璋,昏聩懦弱,北面有张鲁的威胁,虽然百姓殷实,地方富足,可是他不知道爱抚百姓,珍惜财力。以至大家对他不满,盼望能有新的主人。”

最后,诸葛亮对刘备说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将军是汉皇室的后代,信义又闻名于四海,到处访求人才,思贤若渴。如果您能占领荆州、益州两个地方,凭借险要地势加强防守;友好地对待西边和南边的少数民族,让他们安定下来;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只等时局有变动,一有机会,就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大军进攻宛城和洛阳;将军您则亲自率领益州的人马,从秦川出击,两路进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如果真的能照着上面说的做,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兴复了。”

刘备越听越是打心眼里钦佩诸葛亮,真觉得相见恨晚。他握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话真使我茅塞顿开,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去做。现在就请您跟我一起共举大业吧!”

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热情诚恳,而且是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也就答应了刘备的邀请,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从此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做自己的主人。两人越来越亲密。刘备曾说:“我得到孔明(诸葛亮的字)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总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一决策,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取得了赤壁大捷,乘机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吴、魏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的作用,认为治理和统帅军队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好的将帅,将帅是制约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计篇》中孙子具体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等五条选将用将的标准。

公元前158年,匈奴军臣单于起兵六万,进犯汉朝的上郡(在今陕西)和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来势很凶,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报警,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文帝立即作出部署,派令勉、苏意、张武等三位将军分别率领人马前去抵抗匈奴;派周亚夫、刘礼、徐厉等三位将军率军驻扎长安附近,以保卫长安。其中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刘礼驻扎在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东北)。

过了不久,为了激励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去慰问驻扎在长安附近的三支军队,顺便也视察一下部队的情况。

汉文帝先到了灞上,刘礼和他的部下一见皇帝驾到,都骑着马前来迎接。营门大开,汉文帝的车驾长驱直入,进入军营,毫无阻拦。

汉文帝在灞上慰问、视察后,又来到棘门,徐厉和他的部下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迎接他。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情况却与前两地大不相同。远远望去,只见营门紧闭,将士顶盔披甲,弓上弦,刀出鞘,戒备森严。原来,周亚夫军的前哨发现有一队人马向细柳营开来,立即报告了周亚夫。周亚夫命令全营将士做好战斗准备。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了营门前,守营的岗哨立即加以阻拦,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厉声喝道:“天子即刻驾到,还不快把营门打开!”

可是,守营门的军官却毫不慌张地答应道:“我们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将令,不听天子的诏命!将军没有下令,我不能放你们进去。”

先遣的官员正要同守门的军官争执,汉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没想到守营的将士照样把车驾拦住,不让进去。汉文帝无奈,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传话给周亚夫:“我要进营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请皇帝车驾进入。

汉文帝的车驾和随从刚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随侍皇帝的人员:“我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听后,都很生气,但汉文帝却吩咐众人遵从营规,放松缰绳,缓缓前进。

汉文帝的车驾进得营中,只见周亚夫披戴盔甲,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车前,拱手作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立即从车中站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表示慰问。

劳军完毕,汉文帝的车驾离开细柳营返回长安。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们都认为周亚夫如此对待皇帝,简直是太傲慢无理了。但汉文帝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前面看到灞上、棘门两个地方军营的军队,简直就像小孩子闹着玩一样,假如敌人真的袭来,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么敢进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汉军前锋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散了。而周亚夫由于得到汉文帝的赏识,被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有危急之事,周亚夫可以担负重任,让他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按文帝的遗诏,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周亚夫不负重托,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孙子以前的西周、春秋前期和中期,战争行为受到西周礼乐文明中的“军礼”的规范,讲求战争行为“以仁为本”、“以礼为固”。而到了春秋晚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在战争行为上,诡诈作战行为普遍流行,过去那种“以仁为本”、“以礼为固”的战争观念遭到了战争实践的无情否定。宋襄公便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43年,中原地区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在争夺君位的较量中失利,逃到了宋国。

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是一个满脑子“仁义”的人。他认为支持公子昭复国,符合他仁义的标准,便联合了几国的诸侯,一起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把公子昭扶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而现在宋襄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公子昭才得以登上国君的宝座,所以宋襄公在诸侯中的地位自然提高了不少。这时,宋襄公便自不量力地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于是,宋襄公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准备召集诸侯举行盟会。可是宋国的实力和宋襄公的面子毕竟有限,几个中原大国根本不理他,连到会的几个诸侯小国也不合作。

这可把宋襄公气坏了,他于是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拉拢楚国。他认为只要楚国能和他合作,楚国势力范围内的那些小国,不也就自然归附他了。

宋襄公把他的主张告诉了他的庶兄公子夷目。公子夷目不赞成宋襄公的这个主张,认为宋国是一个小国,去争着当盟主,会招来祸患。宋襄公认为公子夷目的顾虑太多了,不肯听从他的忠告。

公元前36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会盟。在会上,宋襄公提出请楚成王邀请楚国的盟国出席下一次的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这可把宋襄公给乐坏了。

到了这年七月,宋襄公兴高采烈地带着公子夷目等一批文官前去盂(今河南睢县)大会诸侯。行前,公子夷目对宋襄公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那怎么办?您还是多带些兵车去,以防万一。”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是为了不再打仗才开会,怎么自己倒带兵车去呢?”于是轻车简从前往盂。

在盟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两人争了起来。可是楚国的势力大,与会的诸侯都赞成楚成王为盟主。宋襄公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行的“文官”,飞快地剥去外衣,露出里面的铠甲,一个个全变为了武士,一起蜂拥而上,把宋襄公给活捉了。

楚成王让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长驱直入,前去攻打宋国的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幸亏公子夷目早逃回了宋国,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楚军未能攻破城池。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他虽然痛恨楚成王的不仁不义,但自知宋国的军力难与楚国抗衡,暂时不敢主动去进攻楚国。于是决定先讨伐臣服于楚国的郑国,多少出出心中的恶气。

公子夷目和大司马公孙固都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郑国,他们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宋襄公哪里听得进去,执意伐郑。

郑文公得知宋襄公率领大军来犯,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并不直接发兵救宋,而是派大军前去攻打宋国。

宋襄公得知这一消息,才知道事态十分严重,急忙从郑国撤军。

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襄公率军回到宋国。他为了把楚军阻止在边境地区,在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北岸驻扎下来,等待楚军到来。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进攻宋军。

这时,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准备迎击楚军。大司马公孙固见楚军忙着渡河,人马散乱,向宋襄公建议说:“敌众我寡,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一定能够取胜。”

宋襄公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

等到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正在乱哄哄地列队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现在楚军尚未站稳脚跟,阵势还没摆好,我们立即进攻,还可以取胜。”

宋襄公责备公孙固说:“你太不讲仁义了!讲仁义的人是不会去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的。”

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这时宋襄公才想起向楚军进攻。可是一切都晚了,弱小的宋军哪是强大的楚军的对手,纷纷四散逃命。宋襄公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在混乱中,大腿也受了重伤。多亏公孙固等人拼命掩护,宋襄公才保住了性命,狼狈地逃回了商丘。

宋襄公逃回商丘后,许多人都埋怨宋襄公糊涂。可是宋襄公仍然执迷不悟,振振有词地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君子见到受了伤的敌人,是不会再伤害他的;对头发花白的敌人,是不能捉他当俘虏的。”

第二年,宋襄公因腿伤过重,带着满脑子的“仁义礼信”的陈旧用兵教条,死去了。

在孙子“诡道十二法”中,有一法是“用而示之不用”,也就是实际要打仗却装做不打。这是属于隐藏、伪装用兵企图的计谋之一,是大的军事行动之前,主将所采取的一种欺骗敌人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对手不怀疑自己,不防备自己,等待时机成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三国时,吕蒙取荆州,就是“用而示之不用”的典型战例。

吕蒙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有机会上学,缺少文化。在当上将军后,有事要向孙权请示报告,只能叫别人代笔起草。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负重责,应该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以便有所提高。”

吕蒙脱口而出地回答道:“现在军务繁忙,哪还有时间读书呢?”

孙权耐心地开导他说:“我不是要你攻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让你多浏览一些兵书,懂得一些历史,知道从中汲取古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办事的借鉴。你说你军务繁杂,难道还能比我忙吗?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书和历史书籍,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先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和《史记》《汉书》。”

吕蒙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再加上几次亲临战场的实际锻炼,吕蒙的才干大有长进。

有一次,鲁肃经过吕蒙的驻地,顺便去看望吕蒙。当时鲁肃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可是当他与吕蒙交谈,听到吕蒙议论风生,见解精辟,不禁大为折服。

鲁肃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先以为老弟只会打仗,今天听你一番议论,才知道你的学识竟是这样渊博,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半开玩笑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兄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权命吕蒙接替鲁肃原来的职务,担任汉昌太守,率军驻扎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和西蜀的关羽相对峙。

在孙、刘两家联合问题上,吕蒙和鲁肃的主张不同。鲁肃一直主张联刘破曹,而吕蒙则认定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他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还说虎女怎能嫁给犬子,把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孙权接纳了吕蒙的建议,让他制定夺取荆州的计划。

公元219年,关羽对曹军发动襄樊战役。吕蒙认为这是东吴夺取荆州的好机会,但他发现关羽对东吴可能偷袭荆州早有防备,在荆州沿江各处,每隔三十里或二十里设岗楼和烽火台,每处用五十人守卫,并在荆州留下重兵,防务十分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