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1989年4月通过论文答辩后,全文的详细提要曾在199>年第2期《文献》上刊登。论文的主要部分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人文杂志》、《史学月刊》、《孔子研究》、《史学史研究》、《管子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过。这次出版之前,对原文的第一、七两章做了补充,其余各章在文字上做了一些修订。
本书是在我的导师赵光贤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赵先生从论文的结构到史料的运用等,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
每章初稿写成之后,先生都要仔细审读,详加眉批。凡需要修改之处,都一一与我面谈,本书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如果没有先生的指导,本书的完成是不能想象的。在本书的写作和评审过程中,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杨向奎、张政烺、李学勤、刘起釪、杨希枚、王玉哲、郑昌淦、张岂之、斯维至、刘家和、步近智、牟钟鉴、杨钊、李民、孟世凯、王德培、孙开泰等先生对本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具体的指教,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向奎、赵光贤先生为本书作序,张岱年先生亲笔题签,使拙作为之生辉。杨向奎先生是论文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对本书指教尤多,并对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对此,我深铭于五内。
在当前出版业不很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拨资印行这本销量不可能太大的学术专著,使它得以面世,令人钦敬!责任编辑陈宝良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本人学力,文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彭林
1991年2月于北京
增订版后记
至今记忆犹新,1989年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业师赵奉生先生就将这篇论文的打印稿寄给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此前他曾收到该社征集博士论文文稿的信函’。不久,该社通知我,论文已通过评审,行将付梓,且是该社当年资助出版的两部史学著作之一。书稿排印后,该社开始向各地新华书店征订,那年(1991年)南方水灾,许多书店库房被淹,征订的结果普遍不如人意。尽管如此,社领导还是决定将拙作的印数定为25>>册,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此我始终心存感激。
拙作出版后,牟钟鉴、斯维至两位前辈撰写了书评,对我鼓励有加。对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后进而言,无疑是温暖如三春的关爱与激励,令我铭诸五内。
《三礼》研究,是我终身守望的学术领域,而《<周礼>主题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是我走进这座殿堂的第一部著作,犹如婴儿迈出的第一步,无论在外人看来有多幼稚,但对于我而言,它的特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常有朋友问我:这么多年过去,对《周礼》成书年代的结论你是否有所改变1借此机会,我想对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朋友说:我依然坚持二十年前的观点。
二十年过去,拙作早已售罄。近年,希望了解《三礼》的年轻人日益增多,不少人来询问何处可以觅得拙作。》##。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先生来电告知,拙作已列入该社的,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拙作终于再版有望,可谓始料未及!近一年来,谭徐锋、吕鹏军两位编辑为拙稿的出版,辛劳有加。北京今夏,溽暑难耐,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拙稿多所订正。在此,谨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两位编辑三申敬谢之意!
彭林
2>>9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