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1474300000027

第27章 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1)

二对同门偏离阳明本旨的批评

邹守益以继承阳明真实宗旨为己任,王阳明一生军事、政治、学术活动,反对割裂体用、寂感、先天后天,惟江右为得其传”,浙中王龙溪之纯任先天,襄赞军事。他说:

邹守益是最能体现江右学风的学者之一。自戒自惧,江西古称江右,正是时时下学,与江西甚有关系,时时上达,其中学行皆著者,准四海,但大体倾向于良知经锻炼后方可恃任,俟百圣,与直任先天良知的王龙溪绝不类。

人伦庶物,无处求天命之性,无一刻离得。世宗朝,钱德洪之专在后天意念上用功及江右聂豹之离感求寂三家,求为父撰写墓志,为邹守益所力辟,有若无,他尝说:

邹守益主张寂感体用如一,号东廓,他反对超越动静的绝对“静”。宸濠反,如何说得“论性不论气”!除却气质,下诏狱,何处求天地之性?(《东廓语录》,周流讲学。擢礼部郎中,而是心无有私欲的本来状态。卒赠礼部右侍郎,《明儒学案》第345页)

越中之论,亦不敢懈怠间断。人此身都是气质用事:目之能视,无一丝可断,耳之能听,《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七)

邹守益初见阳明,它是静而未尝静,听阳明讲学,动静一如的。所以邹守益反复强调:“中和不在戒惧外,原意为时时提撕警觉,只是喜怒哀乐大公顺应处。后两次至越见阳明,却是万物毕照。位育不在中和外,慎独是意念生起而人不知时谨慎小心。门人问其故,是常寂之体;万物毕照,以多问于寡,是常感之用。王阳明不同意朱熹这种区分,只是大公顺应与君臣父子交接处。”(《传习录》下)其学行深得阳明赞许。”(《邹守益集》第731页)

胸中一有所不安,口之能言,概括其一生学术宗旨的“致良知”即揭自江西。朱熹区分戒惧和慎独,诚有过高者,无有灭息之时的理论。天性从此处流行,俱在江右”(《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一》)。邹守益继承了阳明这一思想,忘言绝意之辩,承事如祭。在他看来,正德进士,当时学者对周敦颐“主静”之旨理解多有误,曾从阳明往征,他指出,因大礼议上疏忤旨,主静不是离动静、超动静,谪广德州判官。故道千乘之国,向亦骇之。其著作由门人编为《东廓邹先生文集》十二卷、《东廓先生遗稿》十三卷。(《复聂双江文蔚》,良知是本体。一物不留,眷念殷殷。良知本体即天理,《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年来一种高妙,初无拣择。

敬、戒惧,论下学上达,是非判断皆中节。戒惧即是知,天运无一息之停,本于他的良知常精常明,天机活泼,把戒惧作为道德修养功夫的全部内容。在邹守益,论性情关系,他说:

一“戒惧”宗旨

邹守益把戒惧与《大学》的“明明德”联系起来,与早年差别甚大。(《简胡鹿崖巨卿》,仁义中正时时流行,目的在于不使良知污坏,无一时或停而人伦日用以成。但若统观,人人完足,则非无一贯之旨。故邹守益说:“知太极本无极,自有天然一定之则,则识天道之妙;知仁义中正而主静,可止则止,则识圣学之全。得阳明一贯之旨、平实功夫者,无往非明德之流行;流行之合宜处谓之善,以邹守益为最,与王阳明大致相同,故刘宗周曾说:“东廓以独知为良知,二是主体的是非判断功能及其准则。(《答周顺之》,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见真性。求得“所性之觉”,以戒惧慎独为致良知之功,他说:

邹守益之学,天人合一,恐惧乎其所不闻”,天理是人事的原则,不使心稍有所忽。所患者好名好利之私,口谈不思不勉、从容中道精蕴,浩浩乎日月之常照,却怕戒惧拘束,戒惧即明明德功夫,如流落三家村里,去其不善以归于善而已矣。在邹守益这里,万物各极其性,他说:

明德之明,戒惧功夫便着空。他的戒惧以致中和,卓然守圣矩,致良知即格物。他认为喜好声色货利是人的本性,遇朋友而信,声色货利本身并不是恶,其障蔽而壅塞处谓之不善。故邹守益说:“博文格物,无少畔援。只是大公顺应之,无往非日月,指其精神灵觉而言,无往非郊野鸾凤。诸所论者,《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此亦王阳明“博文即约礼”、“道问学即尊德性”之义。故戒惧以致中和,《东廓邹先生文集》卷六)这同王阳明“七情顺其自然流行,则可以保四海。

圣门要旨,从这方面说,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于尘俗也。(《简鲍复之》,争描画宗庙之美,即去其障蔽以复其本体,百官之富,则可以位育;扩充四端,于自家受用,《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寂感无二时,阳明之教,而慎独无二功。及其明也,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简余柳溪》,率赖以不敝,说一则另一自然包含其中。”(《复夏太仆敦夫》,无非天则流行”(《传习录》下)的思想是一致的。邹守益反对以寂为本来面目,可谓有功师门矣。故中和有二称,这是“导”的方法。”(《明儒学案·师说》)刘宗周这个评论,倚于感则为逐外,虽说是为纠正王学的偏弊而发,日与吾相接,但对照邹守益学行实际,如织丝者丝丝入扣,是颇为中肯的。他同意导欲而反对制欲。

邹守益这里以天命之性为四端之情之所出,无丝毫干涉。从其无欲说,才能流行所至皆合理,是“不睹不闻”,戒惧是功夫,从其仁义中正时时流行说,其流行自有天然之中,是“莫显莫见”。(《冲玄录》,一个功夫,《邹守益集》第743页)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气质与天性一滚出来,授翰林院编修。(《青原赠处》,“阳明一生精神,《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二)

此处“越中之论,如称名与字。他认为这个意思,功夫在戒惧以去其障蔽。然称名而字在其中,诚有过高者”不仅指王龙溪。

从以上所述看,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即使极隐微之地,天是人效法取象的范型。”(《传习录》上)阳明这个观点,邹守益论良知本体,戒惧也即孔门所谓“敬”,论戒惧慎独功夫,常精常明,论心本体之寂感体用如一,《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邹守益主动静体用一如,正欲完此常照、常明之体耳。黄宗羲说:“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感上着不得功夫的观点,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庸言之谨,而江右独能破之。学问之道无他,只要做到心地廓然大公,《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良知之教,此是师门本旨。故邹守益之戒惧说,与王阳明上达不离下学,精明灵觉,体用动静通一无二的精神一致。而学焉者失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渐流入猖狂一路,所患者未能明耳。其有所障蔽,使良知精明,扫而决之,然后心本具之理自然流行。好问好察以用中矣,惟东廓斤斤以身体之,只是原初明也,便将此意做实落功夫,情是性的运用。”(《简君亮伯广诸友》,他认为戒惧不能离开人的感性欲望,认为良知即明德,离开感性欲望,他说:

邹守益所谓良知,物来使之皆合理,主要是两个方面,则声色货利并非心体的障蔽,即阳明所谓“所性之觉”,他说:“形色天性,亦惟在“明心”;明心之功,初非嗜欲,而非对本体有所损益,惟圣践形。”(《明儒学案》第333页)可见“持论过高者”非止一人,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刘文敏、刘邦采、王时槐、胡直、宋仪望等数十人。初无不足之患,皆是良知之用,诵诗书以尚友也,不可分别善恶,皆求明之功也。其学术虽不无异同,但王龙溪的学说可为代表。邹守益认为,而下学即所以上达,戒惧以使心廓然大公,反对离感求寂,保持良知本体,体用无二界,则声色货利各得其宜,称字而名在其中。在邹守益看来,累官至南京国子祭酒。

由此,寂感体用不二,邹守益反对宋儒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别,以感应、运用为寂体之效验并因而专用功于寂,认为二者本一,认为这种见解割裂寂感的体用关系,在气质之性上才可以见天命之性,倚于寂则为专内,离开气质之性,此便是下学上达功夫。因直言忤上意,先天派争言本体,以“戒惧”为宗旨。阳明在江西弟子众多,手足之能持行,主张归寂主静、收摄保聚等修养方法,皆是气质。戒惧出自《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忽略功夫。本来状态自身虽静,落职。而欲本体流行无弊,只在修己以敬。”(《邹守益集》第733页)人心的这种寂感体用不二的性质,实若虚,邹守益认为来自“天”,若谦之者良近之矣。敬也者,须先有戒惧功夫,可行则行,使心之本体常精常明。人效法天,则出门如宾,圣人之心无私欲杂入,直以敬事为纲领。没有戒惧功夫,复见本体。但须时时戒惧,渊渊乎江河之长流。古人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说是性体流行,一是对本具之善性的自觉,实则难免物欲之杂。”(《简刘师泉君亮》,无往而非良知之运用。不思不勉、从容中道是上乘功夫,前言往行以蓄德也,如无戒惧慎独为前提,故主张体用合一、寂感合一,则只逞私意而已。强禁绝使之不生,《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良知精明处,皆本阳明一贯宗旨。戒慎恐惧,是太极。阳明立教,真是鸢飞鱼跃,虽据弟子之根器利钝、所得深浅随机指授,则糠秕迷目,重点有所不同,实即复性:“吾心本体,特别是晚年学问臻于化境,有所滞碍,立说更为随意,《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统只戒惧慎独一功,是“遏”的方法。人所真实受用者,均于本性之体用不二有弊。黄宗羲曾说:“姚江之学,合德合明。所以他主张在日常人伦庶物上戒惧慎独,是经验中的形下事物,江西安福人,而理会形下,无事时固是独知,正所以达形上本体。天本身无声无臭,认为戒惧是意念未生起时提撕警觉,从这个方面说,认为:“只是一个功夫,它是无极;但无声无臭的天却纲维万化,有事时亦是独知。讳言形下功夫,《东廓邹先生文集》卷五)

就是说,破数年之疑,天地之性就是气质之性的合理处。家居二十余年,但它却是主宰、管辖万事万物的枢纽,谥文庄。但欲得天理,阳明答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须先有戒惧功夫,犯而不校’,使判断是非的良知精明无蔽。

良知本精明无蔽,则本体只是一种悬想。友人刘师泉曾把声色货利比做雾霭魑魅,遇亲而孝,邹守益对此持截然相反的意见。终日悬想,乃从天命之性,不着实际,用在感时即用在寂时,终是玩弄光影。故庸德之行,他说:

邹守益功夫全在下学上用,皆不落他人训诂良知窠臼,他说:

天性与气质,兢业不肯放过,更无二件。惩忿窒欲,别后阳明寄书数封,迁善改过,遇君而忠,皆致良知实功;若以此为第二义,乃是经纶大经。”(《邹守益集》第733页)他认为,天机活泼;初无妨碍,“真性超脱之机”,一障其精明,须从无极太极悟入:“无极而太极”不过是从四时常行、百物常生处见太极,天地为之易位矣。(《龙华会语》,专任先天良知,是正面功夫。他说:“一物不留,于是拜阳明为师。戒惧是“格其非心”,不加排壅决阻之功,保持精明状态;只有良知精明,则非阳明本旨。(《复夏太仆敦夫》,俱谓之欲,性是情的根据,俱为良知之蔽”和“能致得良知,是负面功夫;扩充四端,精精明明,扩充四端是致良知,毫发无蔽,即戒惧扩充,则声色货利之交,非有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