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是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的学生,也是她所在镇里惟一来哈佛读书的人。在她准备起程到哈佛大学前,当地的人都为她能到哈佛上学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庆幸能有这样好的机遇。
但是,丽莎的兴奋劲还没过,就忽然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糟糕了。她在哈佛过得很辛苦,上课听不懂,说话带土音,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事自己却一无所知,而许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却又觉得好笑。她开始后悔自己到哈佛来。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哈佛来受这份羞辱,同时更加怀念在家乡的日子,在那里,可没有人瞧不起她。
她身材瘦小,长相平常,多年来惟一的精神补偿就是学习出色。可眼下,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林高手”,她已再无优势可言。
有段时间里面,她去怨恨别人,叹息自己。后来,她实在无法面对这个痛苦的局面。痛定思痛,她想证明自己依然是最棒的。过去的时光告诉她:她已习惯了做鸡群中的仙鹤,不甘心做仙鹤中的小鸡。
最终,她决定从头来过,重振昔日的辉煌。
从那天起,她开始学会了打破往日的心理平衡点,她需要在哈佛大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点
为实现这个目标,她制定了3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要让自己学会如何宣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
以前,她认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说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所以一方面承认她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反映出来的情绪也是很自然的。同时,她告诉告诫自己,对哈佛的不适应,产生种种焦虑与自卑反应,这在哈佛很普遍,并非她是一个人。这使她产生了“原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啊”的平常感。
第二个步骤是竭力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
她的心理问题是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不顺心,因而觉得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丑小鸭。她在来哈佛大学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到哈佛后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四分。
以前,从来都是别人向她请教,但现在,却是她要经常向别人请教。因此,她当初那份引以为自豪的自信已荡然无存。原先,她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众人羡慕的对象。可如今,她已成为校园里最不起眼的人物。
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产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学多余人的悲叹。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差,是因为以往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尊与自信;但现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卑。
所以,她竭力要求自己:在新的环境里,学会多与自己比,而不与别人比。如果一定与别人比的话,还要透视到别人在学习成绩、意志等方面不如自己的一面。
接下来的第三步,她又采取了具体行动,理清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同时,经常参加一个哈佛本科生组成的学生电话热线,让自己在帮助别的同学的同时,也结交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重新感到自信心在增长,感到哈佛大学需要她,她不再是哈佛大学多余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