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1491000000060

第60章 为什么广告恶俗,产品依然畅销

心理学关键词:心理暗示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这样的广告在电视台铺天盖地的轮转播出,连小孩子都倒背如流,很多评论说它没有创意,没有品位,太俗,严重损害观众的视听。它被观众评为第一恶俗广告。但是就是这样惹人厌烦的广告,却为厂家带来几十亿的销售额,最高峰的时候,甚至每日的平均销售额就高达2亿多元。

为什么人们对之怨声载道,但是柜台前的产品却卖得风生水起?

心理暗示的魔力

心理学家认为,卖不卖货关键不在于广告的恶俗程度,而是在于其是否能够洞悉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一部分恶俗广告之所以能够卖货,其原因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充分运用了心理暗示的巨大魔力,在你即将消费的时候,那些恶俗广告会最先进入你的潜意识中,在其指导下完成你从购买动机到购买行动的所有过程,这就会有了虽然不喜欢,但却购买了的现象;而部分得奖广告不卖货的原因则在于没有从消费者心理出发,只是广告人一味卖弄聪明,当然无法撬开消费者的钱包。所以说不管恶俗广告俗到哪种程度,它的“蛊惑”力却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有人曾说,虽然我很讨厌那个送礼的广告,但当朋友生病了,送礼左右为难时,最先想起的就是它了。这就是恶俗广告的心理暗示,它了解你送礼的难处,同时不厌其烦地向你传输它的价值,直到你购买它为止。

恶俗成就不了未来

虽然恶俗广告带来了销售奇迹,但这种产品在经历危机时更容易遭受致命打击。恶俗广告不仅无法撑起品牌的明天,甚至会对品牌本身构成伤害。随着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正在迅速扩大,消费者的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其审美与价值判断也在发生着改变。到那时,靠恶俗创造奇迹的企业,再想重塑企业的良好品牌,几率几乎为零。

因此,广告应该有长远意识,不能杀鸡取卵。世界知名的好品牌都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积累建立起来的,缺乏文化底蕴的品牌没有生命力,就像在沙漠上盖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