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1492900000047

第47章 德国——铁血时代的狂烈悲歌(4)

这场战争中有一个人差一点吓坏了——让你想象不到的是,这人竟然是赫赫有名的腓特烈大帝,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讲到的小腓特烈。

战场上惨烈的情形把发动这场战争的小腓特烈吓坏了,他对他所统率的将军莫林恒说:“战火让我头晕目眩,我现在将指挥权交给你,我要下去休息休息。”

等休息过后,小腓特烈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重返战场,带着他的士兵狠狠地在奥地利的国土上咬下了一大块——他获得了富饶的西里西亚,还从波兰那里瓜分到了西普鲁士。

普鲁士帝国迅速地强大了起来。

还记得最让老腓特烈厌恶的莱布尼茨吗?当年的老腓特烈是那么的不喜欢他,但正是这位数学家与哲学家,用他的思想推进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

到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已经拥有了超过1 000台的蒸汽机,拥有了长达4 000公里的铁路线。

这些机械和铁路,说起来都要归功于这位在战场上吓坏了的小腓特烈。

这位小腓特烈有一个好朋友——大思想家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人,法国具有诞生大思想家的丰沃土壤,但是,法国人却无法容忍这些思想家们的言论,伏尔泰在他的祖国遭到了极大的羞辱——一名贵族吩咐他的几个仆人将伏尔泰暴打了一顿,于是全巴黎人都在兴高采烈地传这件事,能够让这么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丢脸,这对于法国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耀。气急败坏的伏尔泰提出决斗,他得到的回应是被国王的卫队像捉小鸡那样将他抓走,塞入一辆车中押到国境线上,然后一脚将他踹了出去,能走多远走多远吧,法兰西不需要你。

闻说伏尔泰被逐出法国,小腓特烈急忙将他接来,两个人天天在一起谈论不着边际的哲学问题,结果谈着谈着两人就吵了起来,吵过之后又和好了,从此两人就改由书信讨论问题——免得再当面厮打起来。

小腓特烈还对音乐非常痴迷,即使在战场上,他仍然保留着吹奏长笛的习惯,他在无忧宫与大音乐家巴赫一起探讨过长笛音域的问题,估计巴赫是吸取了伏尔泰的教训,不和这个小腓特烈抬杠,而是闭着眼睛把小腓特烈的音乐天赋狠狠地夸了一番。

励精图治,小腓特烈所做的事情就是这些。

这是那些光着脚板饿得肚皮干瘪却急于征服世界的法国人所无法想象的。

所以虽然强权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几次击败了普鲁士,但谈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法国明显地缺乏后劲。

而普鲁士,却一直在准备之中。

直到机会成熟为止。

【狮吼声中的恐怖足音】

普鲁士历任国王之中,最倒霉不过的就是腓特烈三世了,他不幸地遭遇到了陆地强权拿破仑的崛起,几次三番沦为了拿破仑的猎物——当年那些由老腓特烈一手训练出来的强悍军队已经严重老化,实不堪与那个来自于科西嘉岛的小矮子较劲。

没有证据表明拿破仑所带来的赫赫声势是否对普鲁士国王造成了毁灭性的压力,但事实上,腓特烈四世确实是精神失常了,于是,腓特烈三世的次子就登上了王位——这也是一位腓特烈,但为了表明这个时代的不同特点,我们还是按照老习惯称呼他威廉好了。

威廉才刚刚登基,就遭遇到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向他发难。

这人对他说:“当代重大问题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然后这个人又气势汹汹地责难国王:“既然人总是要死的,我们能不能死得体面一些?陛下,你现在已经无路可走,只有奋斗!”

只有奋斗,听听这句话,真可谓掷地有声。

但怎样一个奋斗法呢?

这事可怜的威廉国王就弄不清楚了,所以他只好请这个家伙来帮他一起奋斗。

于是这个家伙——铁血宰“相俾斯麦从此走入了历史!”

欧洲的历史因他而改写。

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猾,魔鬼赋予的智慧,铁血铸就的信心。

这就是俾斯麦。

长期以来,人们断定,威廉国王与他的铁血宰相恰如天生的一对,他们之间的合作就像最和睦的夫妻关系那样——如果不是威廉国王,如何能够成就俾斯麦的不朽功业?如果不是俾斯麦,如何能够缔造出如此辉煌的帝国神话?

尽管这种猜测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是合情合理的,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么一个样子的。

实际情况是,国王和宰相,这两个家伙都是倔脾气的老头子,而且他们的脾气明显犯冲——只要他们一见面就吵架,经常会从早晨吵到半夜,简单来说,当时普鲁士国政的处理方式就是威廉国王和宰相俾斯麦的吵架。

欣慰的是,每一次吵架,都是俾斯麦撒泼强迫国王接受他的意见——而事后的历史发展证明,他的意见总是对的。

曾经有一次——具体的时间是1866年,那是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已经取得了柯尼希格莱茨大捷之后,急性子的国王强烈要求直捣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彻底解决问题。但是俾斯麦认为普鲁士当时面临着法国干涉的危险,万一弄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他极力劝说国王放弃进攻,以有利的形势与奥地利签订体面的停战条约。

但是国王坚决不肯答应,几代人的努力才终于有了今天这个局面,想要说服他放弃?休想!

俾斯麦急得泪流满面,他使出一个狠毒的办法——他走到窗前对国王发出威胁说,如果国王不接受他的建议的话,他立刻就从四楼上跳下去。

为了避免弄出人命来,国王无可奈何地作了让步——但是,这事还不算完,痛苦的国王命人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存档于国家档案馆之中,“以此证明他当时是多么的无奈和委曲求全”。

还有一次,国王和俾斯麦因为一个问题从白天一直吵到午夜,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国王被迫屈从了俾斯麦,当俾斯麦离开之后,可怜的国王因为过度委屈,趴伏在沙发上大声地嚎哭起来。

而俾斯麦呢?他也不轻松,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接连摔碎了十几件东西,这才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总之,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这两个脾气倔强的糟老头子,凑在一起搭帮都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就干了一件事——统一德意志!

说到德意志,我们还记得,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建立起了1789个政权,一个强大的帝国,与其说是国民的渴望,不如说是少数人的野心,至少当时的奥地利就是这样想的——他们关起门来,小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非要逼着他们和另外一些什么人“统一”呢,而且奥地利人智商一点也不低,他们太清楚了,普鲁士希望和他“统一”的目的,无非是需要奥地利的金钱和人力,让他们既出钱又流血,为了什么呢?一个强大的德国吗?那么奥地利为什么要这个强大的德国呢?是为了日子过得更好吗?可人家奥地利现在的日子已经过得相当富足了,你让人家流血流泪流汗再搭上白花花的银子,归根结底还是要过现在这种日子——这不明摆着是精神状态不正常吗?

所以奥地利坚决不统一,坚决不爱德国。

而普鲁士人却一定要让他们统一,一定要让他们爱德国。

理由很简单,奥地利或许不需要普鲁士,但是普鲁士实在是太需要奥地利了。

仅此一项理由就够了!

对于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就是正义。

于是战争就开始了。

奥地利人即使在夜梦中,也能够清楚地听到来自普鲁士那恐怖的战争足音。

但是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们在欧洲。

他们知道,一个分裂的德意志是符合全体欧洲人民心愿的——所以,如果普鲁士敢轻率地动用武力的话,那就意味着又一场三十年战争。

他们估计普鲁士人没这个胆子。

奥地利人的判断一点没错。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俾斯麦。

他在这里。

人类有史以来罕见的大阴谋家。

有他在,德意志实在找不出什么不统一的理由来。

这却是奥地利人所没有想到的。

【最伟大的阴谋家】

摆在俾斯麦面前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不愿意统一的奥地利——按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可是因为第二个问题的存在,就让情况变得复杂了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法国。

法国会希望德意志统一吗?

如果法国真的有这种想法,那才叫怪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法兰西原本就是一个内陆国家,身边再放着这么极具威胁力的庞大国家,那还让法国人睡不睡觉了?所以如果普鲁士敢打奥地利的主意的话,法国人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跳出来打抱不平。

俾斯麦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换句话说,他至少先要找到一个让法国人找不到足够理由插手的事情来做。

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他找到了——丹麦。

为什么要找丹麦人的麻烦呢?

要是你能够猜透的话,俾斯麦也就不会称为俾斯麦了。

所以当普鲁士重拳出击,狠狠地揍丹麦的时候,丹麦人那一脸的茫然表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俾斯麦之所以进攻丹麦,也不是平白无故欺负这些狂战士的后裔,实际上,是丹麦人给了他一个完美的进兵借口。

——在德意志的北疆,有两个小小的城邦,它们都是属于丹麦国王的私人领地,不过这些私人领地并不属于丹麦国土,在这个特定的时代,领地与领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或许是嫌管理上的麻烦,丹麦国王在这一年将这两个小邦并入到自己的国家之中了——以前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但这一次,丹麦人却惹来了麻烦。

普鲁士军队进入了战争状态——且慢,为什么要攻打丹麦人呢?

想起来了,好像是为了奥地利,是不是?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肯定是要拉上奥地利一起来干的。

以德意志帝国同胞的名义,普鲁士人向奥地利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来吧,大家一块打丹麦,打赢了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各得一邦。

奥地利相信这个吗?

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反正奥地利得和普鲁士组成联军,否则,现在普鲁士人要打的就不是丹麦,而是奥地利了。

丹麦国王悔之不迭,央求和谈,愿意把这两块领地还给普鲁士。

于是普鲁士就把一个叫霍尔斯坦的地方,分给了奥地利。

奥地利大喜,从此愿意支持普鲁士。

这时候俾斯麦已经出发了,他到了俄国,答应帮助俄国镇压闹事的波兰,于是俄国大喜,表示愿意再一次在战争中支持普鲁士。

俾斯麦再到法国,明确表态说卢森堡自古以来就是法兰西领土——法国人大喜,承诺说在下一场战争中愿意站在普鲁士一边。

然后俾斯麦又到了意大利,他答应意大利人说他愿意帮忙把被奥地利吞并的威尼斯再替意大利人夺回来,意大利人大喜,于是普意联盟也结成了。

外界条件完全成熟了,普鲁士突然对奥地利人翻了脸,谴责奥地利人侵略霍尔斯坦,并声明只有普鲁士才是拥有霍尔斯坦主权的国家。

奥地利人傻眼了,搞不明白普鲁士在发什么飙,只好硬着头皮与普鲁士人会战于萨多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奥地利人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在这节骨眼上意大利人也趁火打劫,从斜刺里杀上来夺取威尼斯,奥地利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俾斯麦征服了。

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这就意味着,还剩下半个德国在逍遥法外,因此普鲁士仍然需要战争——或者说,需要战争的借口。

这时候法国人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普鲁士最需要的借口送上门来了。

这时候法兰西皇帝是那位路易·拿破仑,他是在法国人一致支持的情形下登上王位的,史称拿破仑三世。很可能法国人以为这位拿破仑三世也和那位拿破仑一世一样,能够再度将战争的荣誉带给法国人。所以,当一封传说中的电报在法国民间流传的时候,所有的法国人发出了愤怒的吼声——要战争,不要面包,也不要和平,要对普鲁士宣战!

拿破仑三世没了法子,只好对普鲁士宣战。

普鲁士人大喜过望,立即拟定了简单有效的作战方案——先将法国野战军全歼于普法边境,然后直捣巴黎。

但是法国人姗姗来迟,他们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将22万人凑到了普鲁士人的炮口之下。

法国人不清楚的是,靠极端的思维所激发出来的激情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或许会在拿破仑的率领下征服整个欧洲,但他们不可能总这样干。或迟或早,他们会明白这个道理。

只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代价,实在是过于惨重了。

法国野战军半数被歼,余者投降。

德意志统一的最后一道障碍,至此已经彻底清除。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威廉一世以法兰西征服者的名义,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

分裂了千年之久的德意志终归统一。

但对于德国民族的成长而言,他们不过是刚刚开始。

正同所有的民族成长历程一样,他们仍然需要付出成长的代价。

希特勒!

【秩序的挑战者】

年轻人好斗冲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年轻人往往不知道人类社会积千百年而形成的社会博弈平衡法则,在许多年轻人看来,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正,然而这些不公正往往是社会关系长期博弈所形成的,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不公正,但是你在解决这些不公正的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社会成本与人的生存成本远超过这种不公正本身。但是有些年轻人不愿意接受这一点,他们希望缔造一个对他们自己来说相对公正的社会规则——而这却只不过意味着对别人的不公正。

年轻人急于重新界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规则,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民族来说,情况同样如此。

一个迅速成长之中的民族是很难接受既定的国际关系法则的,如德意志,在它统一之前其国际地位是不需要多说的,而它一旦强大起来,自然就会谋求自己的权力并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

现代心理分析学对此有一个专用术语——那些不谙熟社会法则的年轻人易于冲动,他们急切地想重新界定一个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游戏规则。

说了这么多,不如政治经济学上一句话来得干脆——新老帝国主义又要重新瓜分世界了!

就这么简单。

强大起来的德意志要说话了!

而此前,在这个世界上是没他们说话的地位,现在他们长大了,当然要求这项权力,而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推开别人才行。

也就是说——战争!

有关这场战争的版本早已是五花八门,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有着各自的权威性与价值——但我们关注的是细节。

只有细节才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质,也只有细节,才能够让我们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我们看到的这次战争细节就是:1908年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打乱了世界平衡的格局——所以在讨论这场战争的国际会议上,俄国从土耳其抢夺来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省暂时交由奥匈帝国管辖,但是缺德的奥匈帝国却将这两块大肥肉给私吞了,他宣布将这两个省份并入自己的版图。

这个决定把塞尔维亚人气坏了。

那么塞尔维亚人缘何生气呢?

这是因为,被奥匈帝国吞并的这两个省份,大部分居民都是塞尔维亚人,因此塞尔维亚认为这两个省份理应归自己。气愤的塞尔维亚人向俄国申诉,但是德国皇帝却向俄国人发出了最后通牒,警告俄国人闭嘴,少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