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失眠(贴心大夫丛书)
1493100000008

第8章 失眠的概念及影响因素(6)

心理学工作者们在研究躯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时,分析了不同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舒适的环境和悦目的色彩使人情绪愉快,可以增进食欲;而焦虑、忧伤、愤怒可使消化功能受到抑制。他们对胃瘘并伴有胃黏膜病的病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情绪愉快时黏膜充血,腺体分泌增加,胃壁蠕动增强;焦虑状态有类似反应;而悲伤、自责、沮丧时黏膜苍白、分泌减少;但当愤怒、怨恨、敌对情绪时,黏膜高度充血、腺体大量分泌、肠管剧烈蠕动。此外,在医学史上,关于情绪状态影响机体健康也有很多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尼拉岛在一次突然遭到空袭之后,岛上妇女中发生月经失调者很多;列宁格勒在被德军围困的日子里,城内居民原发性高血压病和溃疡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还有人观察到,战胜一方的伤员较战败方的伤员恢复得快。巴甫洛夫学说和大脑皮层内脏机能相关学说,为情绪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基础。

(2)应激学说:应激一词,原是物理学专业上的用语,指某种外力作用于物质而产生的反应改变。引入生理学领域后,系指机体内部突发的紧张状态。应激过程由应激原-应激反应-应激状态-应激效应组成。应激原指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它可来自体内、体外和社会。应激反应是指一种突发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保护性的防御反应。应激状态是指应激反应发生后个体心理上、行为上、生理上、生化代谢上所发生的综合性变化状态。心理应激是在心理上紧张状态下所产生的矛盾过程,但是否引起心身疾病则取决于应激原的质和量。研究证实,躯体对紧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及其与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决定着不同应激原的心身反应方式。所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则可能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

(3)心身现象:是指伴随某种心理现象而存在,或由某种心理因素所激起的躯体机能反应特征,如人在激动时面红耳赤,恐惧时毛骨悚然,悲伤时涕泪滂沱等。人有某些不适时即怀疑自己患了什么重病,背上沉重的包袱,终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即由于恐惧、焦虑的情绪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消化功能抑制和心身亢奋所致。心身反应引起躯体反应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情绪一旦改变,相应的躯体反应立即消失;但某种情绪体验久久不能消除平复,心身反应过于强烈持久,就有可能进而导致心身紊乱。其特点是:躯体症状广泛弥散,严重持久,但没有相应的躯体器质性病理改变;躯体免疫机能发生改变,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的同时,循环中的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病人反复就医,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精神神经症候群”。常见主诉:失眠、多梦、健忘、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激动易怒或忧伤抑郁等精神症状和头痛头晕、心慌闷气、胸部压迫感、喉间异物感、厌食呕吐、胃肠不适以及血压波动、心动过速、发热多汗和痛经、性功能障碍等。

了解了失眠引起心身疾病的机理之后,应该正确对待失眠。如果不是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而是由精神情绪所致的,就应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把自己的心情放松,保持自己的生活步调,培养感情,认清真实的自我,以保持心情的舒畅。在生活中逐步调整自我,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失眠这一严重影响心身健康的不良刺激,会悄悄远离你的身边。

失眠患者总是说梦多

在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病人常常这样诉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第二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做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做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如敏感、多疑、过分关注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人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那么,人们为什么总习惯把做梦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那样,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但梦的内容大多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的不实。有人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试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实验结果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我们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了解很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只是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患了失眠症怎么办

一旦经医生诊断患了失眠症,也不要紧张,其实失眠者不只你一个人,他们和你一样,在默默地忍受失眠的痛苦,你更要和他们一样,树立信心,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因为失眠的改善主要得靠你自己。

首先要求自己正确地面对它,因为失眠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世界上有几亿人患失眠,大家都在正常生活、工作。1天或几天少睡几个小时没什么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压抑的情绪松弛下来,不再害怕、紧张,全身得以放松,信心一旦树立起来,即可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然后配合上食疗、中药、西药、针灸、理疗、气功等自己最信任的一种疗法,一定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某些发达国家有一种“失眠者俱乐部”,失眠者组织在一起,专门有活动日,读书、听音乐、组织夜间运动会、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借以消除孤独感、失落感、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眠这一现实,无形中会使失眠症状得以改善。现在我国有些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组织,愿每一位失眠的病人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破紧张、担心、恐慌造成失眠,失眠加重紧张、担心、恐慌情绪的恶性循环,早一天进入甜美的梦乡。

长期失眠对身体健康有危害

长期失眠对人健康的损害是十分严重和可怕的。据两位美国学者对7000人为期5年半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人寿命的7种因素中,睡眠是重要的一项。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等,甚至造成猝死。睡眠障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国外的调查,有10%~49%的人患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0%~20%为慢性失眠或严重失眠。

睡眠障碍有很严重的后果:情绪变化最早出现,如烦躁、欣快和抑郁快速交替出现,对环境缺乏兴趣等;睡眠被剥夺的人手脚有刺痛感,对疼痛更加敏感,还会发生眼睛烧灼感、眼睛刺痛、复视和幻觉等各种视觉障碍;剥夺睡眠者的思维紊乱,表现为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健忘,最终可致精神失常。实验还证明,动物被剥夺睡眠后会死亡。

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长期处于被激活状态并逐渐耗竭而发生调节紊乱;病理解剖发现这类病人的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得狭窄,因此严重影响相关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使各种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各类代谢产物停滞于体内;免疫功能也明显减低,诱发和加重各种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从而影响到生命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引起机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