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精神分裂症(贴心大夫丛书)
1493600000008

第8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3)

儿童精神分裂症如何合理用药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选择用药时应考虑到药物对儿童的内分泌、免疫和躯体成长有无影响,应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等镇静作用较强的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损害较明显,往往长期服药加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损害,影响患儿的学习。学龄期儿童用药时应选择对认知功能损害较小的药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奋乃静等药物。儿童用药时起始量以成人起始用量的1/3量为宜,且增量要缓慢,并遵循个体化原则,依病情逐渐调整至适宜治疗剂量。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严重副反应症状出现。一旦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对症处理、减少药物用量或更换其他药治疗。

老年精神分裂症如何合理用药

人到老年,躯体生理功能减退,导致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与青壮年不同,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明显增高。具体来讲,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酶系统活动减弱,造成老年患者对药物敏感、反应强、耐受性降低、增加蓄积中毒的危险。故给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时剂量应低,通常起始量为成人剂量的1/2~1/3,增量也宜缓慢。且老年患者常常同时患有躯体疾病,甚至不止一种,所以多种药物并用也不少见,用药时应注意抗精神病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副作用出现。在具体用药方面老年人较适合使用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可使用对心血管、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奋乃静。避免使用氯丙嗪、氯氮平等药物。

妇女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如何合理用药

精神药物多年以来的临床实践指出,某些精神药物有潜在的致畸危险,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还有的在哺乳期间,对婴、幼儿亦有不良作用。虽然,我们难以精确肯定药物的危险,但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观点,可向孕妇提供建议和对策,避免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在妊娠后3个月服药,新生儿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过度哭叫和反射亢进。在哺乳期服药,可分泌到母乳中;婴儿可有锥体外系症状。一般认为:①由于药物的潜在致畸危险,在妊娠头3个月应避免服药。②正在服用精神药物的育龄妇女,极力主张采取有效的节育方法。③哺乳期间,一般应避免服药。如:在妊娠6~10周内服用氯丙嗪,可能导致某些发育畸形,如小头畸形、心室间隔缺损。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的致畸作用相对要小。

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最好选用阿立哌唑、利培酮、富马酸喹硫平对血糖影响小的药物;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最好选用利培酮、阿立哌唑、富马酸喹硫平、奋乃静等药物;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最好选用利培酮、阿立哌唑、奋乃静、氟哌啶醇等药物;合并脑器质性疾病者可给予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奋乃静等药物。

常见药物并发症有哪些,如何对症处理

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和慢性锥体外系副反应。急性反应发生于治疗开始数天或数周内,慢性反应发生于患者已经用药数月或数年之后。

(1)急性锥体外系症状:主要包括: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和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

1.静坐不能:表现为自感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或原地踏步。有时患者仅诉说心理难受,但又难以描述清楚。大多发生在药物治疗5天以后。这种不良反应的治疗比较困难,常用的药物是口服心得安、安坦或肌注东莨菪碱。若不能有效的改善此症状,可以考虑减量或换药。医生应重视此不良反应,否则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自杀。

2.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某个部位个别肌群的持续痉挛。以面、颈、唇和舌肌多见,可现口眼歪斜,构音及吞咽困难。也可表现为角弓反张(背部肌肉强直性收缩,躯体呈弓形)、颈部后仰和斜颈、动眼危象(肌肉痉挛使单眼或双眼向上)、巨舌和舌头外突(可导致窒息)以及喉部肌张力障碍。罕见情况下,喉部或咽部肌张力障碍可造成猝死。年轻患者,特别是年轻男性,较容易发生肌张力障碍。以抗胆碱能药治疗有效,可以肌注东莨菪碱0.3毫克,往往“药到病除”。

3.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三大症状:①运动不能:表现为轻度动作减少或完全运动不能,临床检查发现有肌肉紧张、手和舌震颤、面具脸、慌张步态、伴随运动减少等。②震颤:主要是静止性震颤,双手有规则的、有节律的来回抖动,频率较慢,幅度较大。有时也可表现为唇、下颌和下肢的抖动。③肌强直:指检查患者时,伸屈患者的肢体关节,检查者会感到有相当的阻力,眉间敲击试验呈阳性。以上症状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来缓解,如安坦、东莨菪碱等。

4.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①高热。②严重肌强直。③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包括高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和出汗。④意识水平改变。常伴有肌磷酸激酶活性升高,有时伴有肝脏转氨酶活性升高、白细胞增多、肌红蛋白血症和肌红蛋白尿。也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通常发生在用药早期,发生率为0.2%~0.5%,死亡率高达20%~30%。需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处理原则是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补液纠正酸碱失衡、降温和预防感染。必要时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如金刚烷胺或溴隐亭,以及肌肉松弛药硝苯呋海因和电痉挛治疗。

(2)慢性锥体外系综合征: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和口周震颤。

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是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可能发生的一种运动障碍,以女性、老年人及脑器质性疾病患者较多见,情感障碍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亦容易出现。临床特点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如:①口—舌—颊三联征,此型较多见,表现为口唇及舌重复地、不可控制地运动,如吸允、鼓腮、舔舌、咀嚼、歪颌等。②肢体不自主、无目的运动,如舞蹈样指划动作、捻丸样动作等。③肌张力低下—麻痹型,可涉及颈肌、腰肌等。表现为腰不能直起,抬头费力,走路时迈不开步等。④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如表现头后仰,走路左右晃动等。少数患者可能影响行走、呼吸、进食和讲话。目前,迟发性运动障碍没有很好的防治办法,一旦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首先减药或换药;停用一切抗胆碱能药物;对症处理,例如:多巴胺的耗竭剂(利血平)和多巴胺受体的拮抗剂(氟哌啶醇)、抗组胺药(异丙嗪)、促大脑代谢药、钙离子拮抗剂等。

口周震颤:表现为口部特殊的震颤故被称为“兔唇综合征”。

2.心血管系统:心血管作用中常见的是心脏不良反应和体位性低血压。如氯丙嗪可诱发心电图异常,甲硫哒嗪可能会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有心脏病史的患者用氟哌啶醇治疗可能最安全。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造成晕厥或摔倒,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对该反应可以逐渐产生耐受,建议起始低剂量,逐渐增至目标剂量。并告知患者这一不良反应,嘱咐他们坐起或站起时慢一些,起床时先将双脚放在床外再坐起来,等待一分钟,若觉得发晕就坐下或者躺下。如果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伴有持久性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考虑换药治疗。

3.胃肠道系统:最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偶尔腹泻和尿潴留。多见于氯丙嗪等药物,尤其是与其他抗胆碱能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合用时,可加重这些不良反应。目前没有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嘱咐患者多饮水,可以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处理便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

4.血液系统:可能出现轻度白细胞减少,最终大多恢复正常。粒细胞缺乏症罕见,发生率不到l/10000。也可以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

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能增高血清催乳素浓度。导致女性患者乳房增大、泌乳、月经不规律(包括无排卵周期和不孕)、月经的黄体期异常、闭经或低雌激素血症。在男性患者可能会抑制男性睾酮。减低药物剂量可缓解因催乳素升高出现的症状。必要时可给予中药和性激素治疗。若长期闭经,须考虑更换对催乳素影响小的药物治疗。

6.对性功能有影响,降低男性性欲,引起射精和勃起障碍,是男性药物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患者减少药物剂量可能有效。女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性快感缺失和阴道润滑程度降低。虽然有许多辅助药物的报告,但是这些药物均缺乏有效的证据,可以试用一些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