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1501500000010

第10章 投资未来有发展的企业(1)

巴菲特说,他投资能否获利的判断依据就是判断什么时候买,以及买什么。他这样分析道:当人们都疯狂地在股市抢进抢出时,股市的涨势将接近尾声。如果平常不热衷股市的人都进股市了,就显示可动用的资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接下来就是后继无力,再没有资金可推陈出新时,股市必将下跌。相反,当大多数人都不对股市抱有希望,不愿再投资时,而想卖股票的人都卖得差不多了,股市跌无可跌,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反弹涨升。

1.投资要注重细节

研究我们过去对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资时,你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我们这样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在进行两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种投资时,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实际上肯定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迅速转变的产业环境,它可能会提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排除了我们寻找的确定性。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注重细节,在面临投资决策时,他会把一切相关的人、数字、事实都了然于心,孜孜不倦地钻研。

1963美国著名企业运通公司运作出现问题,面临巨额索赔,股价从60美元迅速跌至35美元。这时巴菲特立即展开了调查,他发现:饭店的顾客不紧不慢地继续用捷运卡付账;银行和旅行社的人们还是用运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而后,他又通过朋友了解到美国其他城市也还在使用运通公司的运通卡和旅行支票。于是,巴菲特提出了与众多投资家相反的观点:运通公司并未走下坡路,而是暂时遇到了困难;运通公司仍是美国大众最喜爱的公司之一,它的顾客并未离它而去。在这种分析思想的指导下,他分批购买大量运通公司股票,最多时约占他投资总额的40%。事实的发展证实了他的分析,两年后,运通公司开始走出低谷,1967年,狂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在此赚了一大笔。

1973年,巴菲特花巨资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此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买入。尽管如此,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收益每年高达几亿美元。巴菲特认为,价格有别于价值,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有人说巴菲特对价格守得很紧,“如果说人们通常要争取1/32的价差,则巴菲特会争取最后1%的价差。”但是巴菲特不喜欢讨价还价,要买要卖都只有一个价钱,如果不同意就算了。同时巴菲特非常注意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他认为:假如一个投资项目无法战胜通货膨胀,就是失败的投资。“唯有增加购买力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说,“如果你放弃购买10个汉堡,将这些钱存到银行,两年之后,你把先前这笔钱取回来,但是却只买到8个汉堡,你觉得自己的钱变多了,但是却不见得吃得更饱。”

巴菲特是一位有眼光的投资家,1965年,巴菲特力排众议,以合伙的方式购下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这是他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抉择,从此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

当他准备购买1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从而创下股票市场又一历史记录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基奥的一个电话。

唐·基奥回忆说:“我问他一切可好?我说:‘沃伦,你是不是想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他满怀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

自从1987年股灾之后,当股票市场从低谷开始回升时,巴菲特就开始了时不时地购买行动。

基奥说:“他们知道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都很感兴趣,因为早在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成为美国樱桃可乐头号爱好者。巴菲特清楚地了解我们,他了解这个公司,了解公司的财务数据。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在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之后,基奥不无兴奋地说:“在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以后,我终于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一名小股东了。”巴菲特则说,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额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碳酸饮料销售额一年可达500亿美元,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占据了3/4。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向全球近200个国家约1000家加盟者提供其糖浆和浓缩液,而这些国家代表了126种语言,同时也销售其他230种品牌的饮料。在大多数国家中,可口可乐几乎没有对手。

正是因为看到了可口可乐的无限价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把其当做了自己最大的投资品种。巴菲特首次投资于生产罐装饮品的可口可乐公司就达到10多亿美元,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2335万股股份。在1990年的股票分拆为2:1,伯克希尔公司得到了4670万股股份。到了1992年再按照2:1的比例进行股票分拆,它又得到9340万股股份。1994年,巴菲特又再次投资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这样伯克希尔公司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份愈1亿股。到1996年,按2:1比例再次拆股时,巴菲特手中的可口可乐股份已经达到2亿股。

巴菲特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一个好点子就已经很幸运了。可口可乐拥有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公道,深受欢迎——在各个国家,它的人均销售量每年都在增加,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像它这样。

在可口可乐的世界里,永远只有温暖和煦的晴天,永远不会有潮湿寒冷的阴天。巴菲特投资于可口可乐公司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举措。

巴菲特不但具备把握投资时机的智慧,而且在面临投资决策时,他能把一切相关的人、数字、事实,甚至其他细节,都了然于心。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在投资艺术上注重于寻找价值,而不是靠花招和直觉。获利稳定是巴菲特选股的重要标准,为此,他选择高素质的企业,也就是他所说的:买的是企业家的头脑。

2.精挑细选,才能找到好企业

他投资的公司经营状况从“佳到最佳”,它们的CEO从“最佳到更佳”。他将这两点视作“购入策略”。同时,收购价也要合理,每年税前回报在10%以上。买入之后,他没有“沽出策略”,既不会高价抛售,更不会分拆套现,使不少有意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企业均将巴菲特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因为它们的股价一般都很贵,但少数优秀的企业股票有时却会很便宜。巴菲特按照自己的理论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商品型企业,一类是特殊商品型企业。一般商品指消费者总是能买得到的商品,如土豆、牙膏、面巾纸之类。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会生产出来,商品一多,价格就下跌,商品的高价格会不断吸引竞争者制造商品,直到无利可图为止。而特殊商品则是指独此一家生产的产品,他人没有能力竞争,大城市的日报(报纸作为一种商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巴菲特青睐的正是这类特殊商品的企业。

在巴菲特眼中,一个优秀的投资对象,应该具备以下七个特征:

①企业有特殊商品性质,产品成本上涨后能提高售价而不至于失去客户。

②企业经理人员对本行的热爱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

③企业的业务不宜过于复杂、太难管理,以致限制了管理人员选择的范围。

④利润不应是账面数字,而是现金利润。

⑤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

⑥企业股价低,债务低。

⑦决不卷入有问题和潜在危机的企业。优良的企业也有股价便宜的时候,这时你投资下去要比购买有问题的企业再加整顿容易得多。

巴菲特在选择企业这个问题上对投资者提出三点建议:

①不要投资仍有很多未处理的“股票认股权证”的公司,同时避开对退休计划花样太多的企业,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会计账目做手脚的地方。

②如果会计账目上出现较多模棱两可的“附注”,这很可能是CEO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类企业要避而远之,因为“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③对赢利前景作太乐观预测的公司不可信。

早在几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曾几何时,就在“新经济”高科技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巴菲特却建议投资者去购买“旧经济”的股票,而他自己更是把钱大量地投入到别人认为没有前途的零售、制造、服务行业。“巴菲特神话”因此也曾一度遭到很多人的嘲讽和质疑。

但事实却是:技术网络泡沫真的破裂了。这让人们再度想起了巴菲特的警告——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陷阱”。曾经嘲笑巴菲特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股票变得一钱不值。而巴菲特却依然拥有35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富翁。

那年的美国股票市场犹如自由落体运动——股市财富一下减少了将近五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华尔街一片崩溃与绝望之声。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所控制的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却逆势而上,在股市大跌中,大赚33亿美元,一年之中利润增加了3倍。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并且把它们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们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而他给投资者们的忠告是:“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不愿须臾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呆得太久了。人们现在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首先,巴菲特提供长期投资。投资的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

其次,他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他称这种股票是彩票。

再次,购买身边的品牌。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几十年来巴菲特有一套投资理论,这套理论使他在股市中充当着常胜将军的角色,也使他远离高科技股。后来网络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又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迹的机会——开始购买电信业的股票。这并不是巴菲特为了帮助面临困境的国际宽带所做出的义举,而是对财富有着近乎猎人般直觉的巴菲特,又预见到了别人想象不到的未来。

3.看清某企业的潜能,然后下手去投资

看到某企业所有的潜能,然后再采取行动,拥有它们的股票。

——沃伦·巴菲特

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萧条期,也叫财务恐慌时期。而巴菲特却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他运用“安全边际”理论的才能,积极收购那些有潜力的企业。继收购华盛顿邮报公司后,他在盖可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的情况下,又对其实行了收购。

这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或称为保险组织,其业务包括个人的财产保险与意外保险,它属下政府员工保险公司,是专为政府员工和军事人员承保其私用汽车意外保险,另外也为房屋所有人及其他合格的申请者承保多种保险;另有一个一般保险公司,替其他的申请人承包私用汽车保险。

这家保险公司于1936年由名叫利奥·格德温的一位保险会计师所建立,他原来的想法是成立一家直接以邮寄方式往来,且只为驾驶者承保意外保险的公司。但后来发现,政府员工这个族群发生事故的次数较一般人少一些,他也知道直接销售保单给驾驶者,公司能够免除与保险经纪人有关的经常性费用,这个支出占保费的10%~25%。格德温计算,如果他将那些开车小心的人区分出来自成一族,而直接由储金发行保单,那就有机会成功。事实证明了他的想法,承保利润果真大幅上扬,但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多种原因,公司开始出现亏损。

保险业是巴菲特投资专业知识中的强项,而且此时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拥有了规模不小的保险业集团,在盖可保险公司即将破产之际,1976年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8美元的价格买进了129.4万股。1980年之前,伯克希尔公司又对盖可保险公司增加了4700万美元的投资。1980年又猛增到1.05亿美元的投资,最后,共向盖可保险公司增加投资17亿美元。在伯克希尔体系中,盖可保险公司是伯克希尔的第二大持股公司,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伯克希尔公司对盖可保险公司持股已达48%。从此,盖可保险公司与华盛顿邮报公司、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和其后收购的可口可乐公司一起,被巴菲特挑选为伯克希尔体系中的永久持股公司,也就是说盖可保险公司是巴菲特资产的核心部分。

巴菲特明白,汽车保险虽属于日常必需品,但它在定价上有稳定及高度弹性的优势。他认为盖可保险公司能赚钱,而且他认为盖可保险公司的领导阶层也有竞争能力和优势。而目前的企业危机,只能说明盖可保险公司暂时受创,何况它还有市场特许权。1976年,巴菲特起用约翰·伯恩任盖可保险公司公司总经理。巴菲特给他定下的目标,是使公司业绩起死回生。在伯恩的经营下,第一个责任年度从营业销售额的4.63亿美元中,便赚了5860万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更有较大增长。根据伯克希尔·哈萨威1994年度普通投资组合报告,共持有3425万股的盖可保险公司,市价总值为持股成本的38倍多,可见其为伯克希尔·哈萨威公司创造了多么巨大的效益。

作为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有与众人不同的逆向思维,如他总能在整个华尔街都厌恶某个企业或者完全不把它放在眼里的时候,独具慧眼地看到它所具有的潜力,进而采取收购行动。如通用食品当时是一家不怎么活跃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乐虽然有保障,但经营作风显得保守;因此这两家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而大部分华尔街的投资人都不愿购入这些缺乏吸引力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开始,巴菲特购入通用食品和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在购入通用食品的股权之后,由于通货紧缩降低了产品成本,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却继续增加,使得通用食品的盈余获得了大幅增长。1985年,当烟草商菲利普摩里斯收购通用食品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成长了3倍之多。20世纪80年代后期,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可口可乐公司后,可口可乐的股价上涨了4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