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是三分水补七分食补
1502300000010

第10章 药补不如食补(1)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食补具有预防疾病和配合治疗的作用,因其取材便利、味美适口、相对安全等优点,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

1.药补不如食补

很多营养专家一致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从广义的角度亦称食疗或食养,是根据需要利用食物来治疗和强壮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从古至今,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还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都是必需的,食物和中药并无绝对的分界。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将食品红枣、核桃、藕等食品列入药类。食物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特性,即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可归入不同的经络脏腑,故从中医的“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食物与体质的四气必须在治疗上考虑到,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寒凉性食物;反之,寒体、寒病,宜多食热性食物。寒性食物主要有:绿豆、荞麦、小米、豆腐、豆浆、油菜、白菜、黄瓜、甜瓜、西瓜、竹笋、茄子、梨、藕、甘蔗、百合、柿饼、兔肉、田鸡、螃蟹、鳖、龟等;温性食物有:麦面、酒曲、蚕豆、生姜、大葱、胡萝卜、桂圆肉、荔枝、红枣、红糖、葡萄、蜂蜜、核桃、乌梅、李子、栗子、鸡肉、鸭肉、狗肉、羊肉、牛肉、鹿肉、鲫鱼、海虾、鲢鱼、鳝鱼;平性食物有:糯米、黄豆、豌豆、豇豆、山药、南瓜、黄精、枇杷、花生、猪肉、鲤鱼等,可供食补时参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药物都要通过人体的吸收运送才能发挥作用。在食补时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不能只孤立地看食物的价值,就连那些高贵的补养药品,还要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人的特点,看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具体情况不同,食补时也有所不同。阴虚体质人,即常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光剥,就是通常所说的热性体质人,多消瘦,宜多吃凉性食物;相反,阳虚体质人,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舌淡、宜多吃热性食物。有些老年人头晕、目眩,是肝肾阴虚表现,宜多吃蔬菜、水果或壳类海产品等;如肠燥便秘宜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香蕉等水果及含油脂的食物;反之,阳热之体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忌油腻呆胃之品。

所谓“虚不受补”,是说服用补品,如人参、鹿茸或吃了羊肉汤、等大温之食品,出现了口干、唇焦、烦躁、夜不能寐等虚火上炎及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体虚脾胃虚弱,腻滞之品伤胃所致,另一方面是用了补阳与补气之品,更宜使阴虚体质之人原有的“虚火”症状加重。阴虚体质不能盲目地用温热补品,而应以滋阴液为生,这样才能收到补而有益的效果。气虚者,表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出虚汗、可以食用人参炖鸡汤等。血虚,表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手足发麻、舌质淡者,可以常吃红枣、桂圆、动物的血和肝脏。甲鱼、乌龟和淡菜都是阴虚患者的好补品。牛、羊、鹿肉温中补虚,狗肉味美香浓,能和血暖身,是阳虚体质的好补品。

2.食物的功效

很多人关注“营养”,但不见得真正懂得“营养”。很多人被告知患了“富贵病”或者“营养过度”,仿佛都是“营养”惹的祸。因此,营养治疗就成为“限制营养,减少进食”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观念误区。

营养实际上是人体由外界获取养分的过程。这个过程以食物为媒介。

让我们先看看食物的功效:

食物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像汽车跑动需要汽油,空调送冷需要电力一样。人体也像一台机器,需要食物的营养来运转,站、走、睡觉、读书都需要食物的能量。

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肉、牙齿、血液,它们的生长发育需要食物提供“建筑原料”。各种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补,也需要食物提供原料。

与此同时,食物还参与了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保持机体正常运转。

人的一生,以70岁计算,包括饮水在内,共计摄入接近60吨的食物。如此巨大的膳食库足以改变人的健康走向。合理饮食,有益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

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食物可分为5大类,即:

(1)谷薯类:如米、面、玉米、红薯等,是人体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蔬菜水果类:如苹果、胡萝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并提供相当的能量。

(3)动物性食物:如肉、蛋、鱼、禽、奶等,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

(4)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5)能量性食物:如糖、酒、油脂、硬果类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

3.食补的作用

食补具有预防疾病和配合治疗的作用,因其取材便利、味美适口、相对安全等优点,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食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人体脏腑功能的衰减、阴阳失去平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食补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纠正不足与偏亢,因而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但是,食补也要根据人体的体质灵活运用,要分清热寒、盛虚。如阴虚内热者宜多食凉性食物,如银耳之类食物;阳虚外寒者宜多食热性食物,如核桃、鹿肉类食物;肺热咳嗽者宜多食梨、百合、白果等;血虚失眠者宜多食桂圆、红枣等;脾虚腹泻者宜多食莲子、扁豆等。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生病的人不但身体虚弱,而且消化、吸收功能也较低下,往往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病情难以痊愈。运用食补法既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补充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治病、补虚、康复的目的。

食补与通常药物治疗相比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它的原料多是常见的食物,以食代药,从五谷杂粮,荤素菜肴,到瓜果糕点,汤浆酒茶都是平和之品,其中还不乏美味。烹调适宜,不仅色、香、味俱全,既增进了食欲,也辅助治疗疾病。药补不如食补已为千百年来的实践所肯定。中医认为食物不仅能给人类提供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一般说来,食疗取材方便,价格便宜,使用相对安全、副作用小,方法容易掌握,但是,食疗也不是绝对安全无害的,使用时,除了要注意食物的四气五味外,还应重视对症进补,以及食品卫生等问题。

很多人在过劳或感觉疲倦时,就想到吃补品,以为吃了补品以后可以精力充沛,其实没有那样简单,也不可能“一针”见效,通常吃了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以后,反而暂时有肚子饿的感觉,那是因为虽然吃了补品,也得花一点时间消化、吸收,消化得好,肚子就容易饿。

我们吃了食物后,首先是由胃液或肠液所含的各种酶来消化,然后变成利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也才能对身体发生必要的作用。

蛋白质是精力的来源,除非过去一向摄取充足,不然刚吃下的部分只能补充体内之不足而无法立刻利用。因此,如果预先知道需要用比较多的体力,至少需在3~4天前就开始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刚吃下去的东西最少也要半天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下午要用力工作时,早餐就得丰盛;要工作至深夜时,午餐即显得很重要,若夜晚要加班,但到晚餐才补充蛋白质当然来不及;何况吃得太饱反而因肚子胀而影响到工作绩效。总而言之,补充精力不能临时抱佛脚。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喝点茶或咖啡不就能提神了吗?”话是不错,咖啡或茶中的咖啡因可使人头脑清醒,及时提高工作效率,但这只是暂时性效果,充沛的精力还是要靠自身供给,提神饮料顶多适用一二天,通常无法维持到第三天;如能平时就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必要时再喝咖啡就事半功倍了。我们知道骆驼背上的驼峰是营养和水分的补给站,但高耸的驼峰并非猛吃一顿即可获得,那是长年累积之后储存下来的。由此可见,养分也要平时累积、储藏才行。

依据人体的生理作用,如果养分不足、体能变差时,通常脾气容易变坏;肚子空空或在饥饿状态也比较容易发怒。

在各种可以补充养分与精力的菜肴中,韭菜炒猪肝非常理想。尤其猪肝,可以说含有多数维生素与矿物质;虽然吃多了可能引起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问题,但适量摄取对健康很有帮助。另外,韭菜也不逊于肝脏,含有很好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它特有的香味,与蒜头属于同类物质,可促进维生素B1的吸收,在体内的保留时间也长。而猪肝的维生素B1含量多,所以与辈菜同食可以强化吸收作用,有助消除疲劳,增加体力。

4.食补要因人而宜

食补是通过调整平常饮食种类和方式等,以求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些人认为,凡是食物,你能吃我当然也能吃,不存在什么性质上的差异。

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的重要意义。如《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气味不是一般人们所能闻到的气味,而是指食物的“四气”、“五味”。中医认为,调和“四气”,调和“五味”,不但对于生理状态下人的五脏、气血等有益,而且在疾病状态下也有治疗作用。

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饮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中医治病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两大原则,即治疗舌红、苔黄、口干、烦渴内热等证,须用寒凉性的药物以清除之;治疗苔白、肢凉、怕冷等症,须用温热性的药物以温壮之。日常食补的运用,也应同样道理。

寒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适用于夏季炎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炎症、热毒疮疡等症。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其他如生梨、甘蔗、芦根、地栗、生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温病条辨》的五汁饮,就用这几味捣取新鲜汁和服,治疗温热病热盛伤津、口中燥渴之症,效用甚佳。其实也不一定五汁俱全,任选应时几种即可。民间夏季常吃薄荷绿豆汤、糖醋拌黄瓜以及酸梅汤都是取其寒凉清热的作用。

温热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驱虫、止痛、抗菌等作用。适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冷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虫积、脘腹冷痛等病证。例如,生姜、葱白煎汤服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民间常用生姜红糖茶温散寒邪,既可治淋雨受凉,又可治胃寒冷痛呕吐;妇女痛经,再加入艾叶3~5片煎服,能调经祛寒止痛。其他如胡椒粉能驱蛔止痛,又可治肺寒咳喘;茴香、桂皮其气芳香,既可温中理气,又能治疝气寒痛;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韭菜炒猪肾能治肾虚腰痛;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治产后血虚等症,皆取其温壮之功。

平性的食物,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例如,扁豆能健脾止泻,可以治疗脾虚泄泻、体弱无力;山药、南瓜能治糖尿病,既可充饥,又能治病。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之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最佳食疗方法。用米煮粥浮在上面的一层衣皮,名曰“粥衣”,前人有“天然人参汤”之比喻,有很好的固精养神强壮作用,对身体衰弱的人是一良方。

对寒凉与温热两种性质而言,作用恰好相反,正常人亦不宜过多偏食。如是舌红、口干的阴虚内热之人,忌温热性食物;若是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的阳气虚而偏寒的人,就应忌寒凉性食物。讲究饮食必须这样考虑。如有违反,益增其偏,反而加重病情。

所谓“五味”,即指饮食物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外有淡与涩两种味道,古人认为:“淡味从甘,涩味从酸”,故未单独列出来,统以“五味”。饮食物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区别。饮食物五味作用,区别举例如下:

(1)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道蛔虫症等。

(2)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例如,莲芯能清心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正好与莲芯相反,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料中之佳品。

(3)甘味的食物,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红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红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癔病;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建中气、解痉挛,可分别选用。

(4)辛味的食物,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汤善散风寒、治感冒;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5)咸昧的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气,常用治甲状腺肿有良好功效。每天早晨喝一碗淡盐汤,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食补还要按照辨证进补的原则,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例如,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从中医的理论而言,主要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体、热病宜多食寒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就要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根据年龄段确定食补方式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合理的营养是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小儿脾胃薄弱,基础代谢旺盛,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这势必加重脾胃负担。小儿因消化功能尚未健全,饮食不知节制,易患积滞,因此食补时应选用健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麦片、扁豆、鱼类、鸡蛋等之类。

青壮年身体健康,只要平时饮食合理,注意营养即可,一般无须特别补益,体质稍差者可多食用一些滋养清补类食物,如老鸭、蛋类、水果等。

人进入老年期后,组织器官逐渐退化,内分泌的改变尤为明显。如果保养不当,就会出现各种虚症。一般说来,人自50岁以后,五脏功能减弱,脏器的实质也相对减退。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气渐衰,肝肾不足,所以补益肝肾是老年人必不可少的方法。另外,老年人各方面的生理功能渐渐减弱,常表现为皮肤干燥、头晕眼花、耳鸣腰酸、容易生病,所以老年人也应该注意补益气血。食补时可选用蜂蜜、鸽肉、芝麻、核桃、栗子、海参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