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1502700000002

第2章 一视同仁,要尊重每一个孩子(2)

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否注意到多给孩子两个“苹果”呢?一位正上初中的女孩向某知名的教育者诉苦: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土豆》的说明文,她以科学小品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骄傲的大豆》的作文,欢欢喜喜交上去,满以为老师会在全班当作范文读,谁知却得了个“不及格”,理由是不按要求写。从此她对作文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打分时要慎用“不及格”。这是他从教育家的高度来看问题的,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我们老师轻率的给孩子不及格,扼杀的正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一位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是喜欢、奖励与赞赏。”国外有些国家所提倡的“提格玛林翁效应”实际就是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个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心理学家对一位教师说:“你班上有5个孩子将来是人才,请你多加关照。”于是老师对这5个孩子经常表扬,鼓励,一年以后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5名学生都成了优等生。我们都曾年轻过,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曾在我们心中引起过多大的激动啊!一位教育者曾这样说到:我们大多数的人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后,往往会变成严苛冷酷的人,在我们内心形成许多标准,并以这些来评价另一个人的标准,这些标准用来衡量身心成熟的大人,有时都难以负荷,何况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呢?

所以,多给孩子些鼓励和赞赏,不要用分数去圈定孩子,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

6.没有坏孩子

孩子是最纯真的,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模仿大人的,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没有坏孩子,一切就看大人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行为方式。

某知名学校总监是一位有着多年国际学校管理经验的新加坡人,个头不高,看上去精明干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办学的思路,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所应采取的措施,侃侃而谈,听来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问:“你们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坏吗?”

“不,”回答很果断,“考试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除了成绩,更重要的,老师还要写详细的评语。”

记者又问:“那么对你们来说,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没想到总监竟然感到奇怪。他看着记者追问的目光,半天才说出一句:“我们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

“从来不评好学生、三好学生什么的?”这回,轮到记者大惑不解了。因为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清楚地知道三好学生的重要。三好学生不仅可以优先升学,而且还是评判老师、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

“从来不评,”总监好像转过弯来了,“学生不是学习好就好或者打球好就好,这样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品质、人格,包括很多方面,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今天他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怎么能断言谁就是好学生,谁就是坏学生呢?”

记者:“学习成绩不好总算缺点吧?”

“不。”回答又是很果断,“有的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可他进校的时候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做了很大努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而叫优点。”

“那么,班里有班长吗?”记者又想起了好学生的另一个标志,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臂膀上挂着几道杠的。

“班长是什么?”总监先生又搞不懂了。

“就是学生头,帮老师收收作业什么的,”记者抢着回答,“就是学生自己选的小干部,有时帮助组织些班级活动。”

“从来没有,”他终于听明白了,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小干部。如果需要的话,每个孩子都会帮助老师的。我们为低年级班级配备了助理老师,协助老师做些教具的准备工作。”总监介绍了助理老师的情况,可这根本不是一码事。

记者原本想问如何惩罚坏孩子,现在人家不分好坏,只好改口:“如果有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经过鼓励和帮助,现在我们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刚进校的时候有。学校培养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老师像他们的大姐姐大哥哥爸爸妈妈一样。因此他们都很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离开学校两天,他们就都会想老师想学校了。我的孩子从新加坡到这里读书,上二年级,他爱他的澳大利亚老师,甚至从此爱吃澳洲牛排。”

回答完全出乎这位新华社记者的意料:没有批评,也没有施加压力,更没有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路之类,反而说的全是一个“爱”字,这样的回答总是让人有些隔靴搔痒不过瘾的感觉。记者于是又刨根问底:“如果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怎么办?”

总监先生仍旧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老师会找他谈话,从鼓励入手,比如师生间可达成协议,给几次机会,或许老师会问:‘你是怎么答应我的?’另外老师和家长也会很好的合作……最后问题都会解决的。”

“那你们有没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记者特别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坏孩子,如果有,是什么样的?

“没有捣蛋的,有顽皮的。”看来总监先生是始终和他的学生坐在一条板凳上的。

记者并不满足,非打破沙锅不可:“什么是顽皮呢?”

“比如有一次我们带他们去一个游泳馆游泳,一个孩子当着管理人员的面说:‘这是我到过的游泳馆中最差的一个。’我们给他讲了道理,这是不尊重别人,怎么能当着人家的面这样说话呢?后来这个孩子向管理人员道了歉。”

这显然不能算是一种坏,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疏忽,情感上的偶尔失控罢了。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孩子的这种行为就更算不得什么了,甭说道歉、大人大多连道理都懒得讲。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中,甚至说现代教育中,孩子的好坏优劣也向来是老师们喜欢分类的,所谓帮助差生,转变差生不就是最显著的例证吗?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循规蹈矩,在强调听话顺从的同时,泯灭了孩子们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挥发展以及各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并且对于好学生的评定,也往往更侧重于学习,忽视了他们个性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很容易使其形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使孩子们产生不平等的心理,使许多本来不差的学生真正的成为差生。

7.对后进生要耐心教育

后进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端行为,但从本质上讲绝不是坏学生,他们不缺乏孩子们应有的纯真,所以,教育这些孩子就要能动之以情,让他们感觉到的你是真正的打从心眼里的爱护他们,近而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听你的话,当然,这需要你以最大的耐心去教育。

听听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育心得:

上届我任高一班主任时,在中途从外地转来一个李××的学生,因贪玩好耍,打架闹事,曾受过学校处分。初到我班,因人生地不熟,开始还比较规矩,不到两个星期,旧病复发,抽烟酗酒,与校内有劣迹的同学结成一伙,还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在一次外语课上,阴阳怪气,引起课堂哄笑。任课老师批评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跟老师顶撞,老师气不过,叫他出教室,拉扯中他拳头以报,口出狂言。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便约了两个伙伴,干脆不来上课。像这样的学生,要想经过一两次谈话就使他翻然悔悟,那只能是自欺欺人。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心烦和泄气,因为这是我料想之中的。我深知对于他几年来沾染的坏思想、坏习气,既要认真抓紧,又不可操之过急。久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但急风暴雨反而会把它损坏;寒冷的幼芽需要阳光,但一阵暴晒又可能使它焦枯。教育者应当有坚韧的精神。因此,我不但没有放任,反而更热情地接近他。李XX逃回家里,我跟到家里;李××藏在校园,我就满校园去找。经过一段看不见,摸不着的“捉迷藏”似的工作,调皮而聪明的李××开始发现我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这样躲避逃走,老师从不急躁发火;第二,他做了那么多错事,老师从不训斥惩罚;第三,不向家长告状,总劝家长多关心帮助孩子。当李××得知老师为了找他,几次顾不上吃饭的时候,他开始第一次感到老师对他是一片真心,是个可以谈心里话的人。他向我讲述了原老师的惩处、家长的嫌弃、同学的白眼,使他失去前进的勇气。他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愿向外语老师承认错误。”并且真诚地流下了眼泪。李××的诚心,我当时又是高兴又是痛心,十几岁的孩子变成这样,难道老师、家长没有责任吗?我满怀深情,肯定李××的本质是好的,说明有缺点决不是“道德品质败坏”和“不可救药”,帮他分析抽烟酗酒、上课不守纪律的危害,指出一个人不怕有缺点,怕的是不愿改正,并肯定了他的长处,鼓励他发愤向前。这次师生之间令人难忘的谈话进行了3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我紧紧抓住对李××的工作不放,谈心和家访,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重点辅导他,帮助他。李××开始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了,纪律也自觉遵守了。上高二时,学习成绩一跃而入班上前十几名,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高中毕业参加全国职教师资对口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录取。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向我报喜时,热泪盈眶地说:“老师,没有您,哪有我今天!”

由此可见,后进生由于环境的影响虽然说得上是“冥顽不灵”,很难教育好,但是只要你有耐心,能付出真诚的情感去感动他,那么这“浪子”一定能回头,会回头。

8.面对孩子的“顶牛”要能忍

学生犯了错误,且死顶着不认账,这个时候老师要想让其自我反省,承认错误提高认识就必须要能掌握好方法,这其中的学问不小。

一次,小赵在协助老师检查家庭作业时,发现小王作业太乱,便让他重做,小王不服。中午他把小赵的钢笔偷偷地藏在讲桌里。老师一怒之下宣布让小王做检讨,可他非但不从,反而扬言:谁检查谁是孬种。

放学后,老师没有立即找小王。面对如此顶牛的学生,他决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隔了几天以后,小王就开始不安起来,课上课下总用眼神打量老师,好像在询问老师准备把他怎么样。见时机已到,老师就立即找他谈话。

老师先做了自我批评,检讨自己不应该在课堂上不留情面、不顾影响。宣布要他检查,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应该课下个别谈心后再批评……老师话没说完,小王的眼圈已经湿润了。老师正要调转话头,引导他认识错误,他却伤心地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您别说了,全是我的错。作业写得乱,小赵让我重做是为了使我养成好习惯,我不该报复他……您处分我。”老师见他已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决定不再批评他,并照顾他的面子,不要让他检查了。可他说什么也不肯,说是不做检查心里不好受。

面对学生的对抗,教师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要采取忍让和宽容的态度。教师的豁达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的爱,使之感化,促其内疚。老师这样做不是懦弱、无能,而是理智的表现。反之,教师摆出一幅“我说了算”的架式,不耐心启发就会造成僵局。即使强迫学生做了检查,但学生口服而心不服,不能正确认识错误,也同样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过于偏面只让他做检讨,要知道检讨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在学生不能做检讨时,我们不能大发怒气,而应该用真诚去感化他,让他在感情上先“妥协”。检查只能在耐心细致、讲究方法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要帮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切不可凭一时怒气强迫学生做检查。

9.面对孩子的突发事件要“冷”处理

学生由于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错误很容易让老师误会。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老师一定要坚守住平等公正的原则,在经过详细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再采取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

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的:在一次上观摩课时,一位平时表现并不差的学生却迟到了半小时。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时,我并没有同意他进教室,下课后又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当时尽管有些委屈,但并没有说什么。事后,我通过家访,才知道有一位邻居老大娘发病坐在路边,他为了把老大娘扶到家中才迟到的。这本是一次助人为乐的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和表彰,而我却批评了他。为此,我深感内疚,随即找这位学生谈心,承认自己批评错了,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模范行为;同时,告诉学生们:“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教师首先要冷静对待,同学们也应把情况向教师讲清楚,以免老师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既密切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发了班上学生争做好事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