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老师与王丽的班主任张老师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从张老师那里他了解到,开学初,王丽还好,上课发言积极,没有什么异常。只是作业不够整洁,有时有点丢三落四。她的数学书就已经掉了一个多月了,每次做作业时,都是张老师主动借书给她用,上课时又要回来。王丽还是一名班干部,但不会处理一些小事情,平时班里出了一点小事,她总喜欢到老师那里打打小报告,嗲声嗲气的。事发前几天,课间休息时,她接连到老师办公室去了几次,老师听了不耐烦地说:“你这个班干部是怎么当的?这么点小事也要找老师!”听了这话,王丽头也不回地走了,以后再也没去过办公室。事发的前一天,张老师批改数学作业时,发现跟王丽坐在一起的四位同学做一道很简单的题时出现了同样的错误,好生奇怪。上课时就点名指出这四位同学一定是互相抄袭作业,当时王丽好像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和伤害,极为不满地说道:“没有!我没有抄!”张老师听了也很生气,对王丽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老师,我又没有说是你抄的,也许是别人抄了你的呢?”张老师照常上完课将数学书送到赵丽的面前让她写作业,可赵丽把头一偏,理都不理,张老师再也忍不住气,将书甩在地上。第二天,张老师上数学课时就发现王丽根本没有听课,而是在跟同桌传写着一张纸条,就缴没了。张老师向赵老师述说时还连连摇头。听完了张老师的情况述说,赵老师初步分析,张老师说的两件事已较严重地伤害了王丽的自尊心,使她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她想到了报复,正是王丽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王丽逆反心理形成的家庭原因,接下来王老师走访了王丽的父母。他了解到王丽的父亲自建了一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家里经济条件相当宽裕,父亲很疼爱赵丽,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一味地满足她,但很少花时间对她进行教育和指导。爷爷奶奶、伯伯阿姨也视她为掌上明珠,平时经常给她些零花钱,使她养成了爱吃零食的坏习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作业马虎、不讲卫生、丢三落四的毛病接踵而至,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自尊心极强,一旦遇到挫折,就特别容易受到打击,产生心理障碍。王丽的妈妈比较爱玩,对女儿的教育缺乏耐心,一有不满就对女儿进行责骂或痛打,使赵丽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受到打击。因为担心受骂挨打,她逐渐变得多虑、多心、优柔寡断,还学会了撒谎。最近,王丽又添了个小弟弟,弟弟很小,家人自然对他照顾得较多,而忽视了王丽。王丽心理的不满使她失去了心态的平衡,经常处于一种易怒的状态,张老师带刺的话就成了她发泄逆反心理的导火线,出现了行为上的反常。
为了解赵丽的内心世界,王老师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约她谈心。看到老师赵丽很兴奋,因为赵老师毕竟当了她四年的班主任,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王老师首先向王丽问寒问暖,消除了她的戒备心,然后谈到了她的家庭、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这时王丽笑容也随着转变为满脸愁云,她说:“现在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弟弟,全家人都不喜欢我,不关心我了,我像是多余的。最近,老师也对我有看法,不信任我,我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下学期能转班,但我现在要争取考好,保存实力。”从赵丽的言语、表情中流露出了她的无奈、她的忧虑,她因嫉妒小弟弟,对家人产生了不满,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当她认为老师误解她时,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于是她决定要报复所有伤害她的人。
经过几方面的调查和心理分析,王老师认为王丽形成了严重的逆反心理障碍,其因素主要有三个:
(1)赵丽的成长过程一向比较顺利,在家里众星捧月,在学校深受老师的称赞,自尊心很强、少受挫折的她,心理比较脆弱,极易受伤害,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就难以承受。
(2)母亲的棍棒教育过于严厉,使她形成了惧怕多虑、多心的不健康心理,添了弟弟后,亲人对她的忽视使她心生不满,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极易迁怒于人。
(3)张老师说话的方式、言行、时机选择不当,多心的赵丽认为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因而采取了不当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人格。
学生有逆反心理往往会妨碍学习和进步,产生不道德甚至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对赵丽同学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势在必行。
解铃还需系铃人。一天下午,王老师约好张老师和王丽的父母,介绍了王老师为王丽设计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案,他们都很乐意接受,而且愿意积极配合。
王老师做的第一步是,对王丽进行心理疏导,控制逆反心理。放学后,他把王丽约到了操场上,询问了她的生活、学习情况后,就单刀直入地谈到了上次发生的事。王老师说:“你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你不会抄袭别人的作业,张老师也相信你,只是没有把话说清楚,使你产生了误解,我完全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在今后的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你应该要坚强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要学会宽容,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行得正。如果再这样消沉下去,会影响你的身体和学习的。”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王丽很感动,脸上的疑云也慢慢散去,增添了几分自信。
王老师做的第二步是找张老师谈话。要求张老师对王丽同学多多关心和理解,消除她心中的不平衡,努力发掘她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鼓励她积极向上,克服消极心理。张老师如实做了,王丽也慢慢地去接近张老师,上课举手的次数逐渐增加,一些逆反行为逐渐消失。
接下来第三步,王老师再次与王丽的父母见了面。详细地给他们分析了王丽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希望他们能协助学校,改变家庭成员教育方法不一致的现状,统一思想,形成教育合力,在教育方法上既不能溺爱放纵,也不能过分严厉,要使她的个性能健康发展。同时王老师要求他们多关心王丽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良好行为习惯,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她承受挫折的能力,经常与她交流思想,了解她的心理动态,减轻她的心理压力。
一周过去后,王丽主动来向王老师汇报喜讯:张老师和家里人对她更关心了,心中的疑云已被驱赶殆尽,她感到很轻松,同时也很自信,完全回到从前了。王老师如释重负,担心的事最终没有发生,一颗受伤的心灵终于修复了。
学生叛逆心理的养成一般原因都在于家庭,现在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都是对其百依百顺,很少有什么挫折,但是一旦他们遇到了问题,就很容易钻牛角尖,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他,所以他谁的话也就不愿听,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最主要的就是要能让其明白生活的真像,这个世界并没有抛弃她,大家都还是爱他的,那么,就会很容易平复他们的逆反心理。
8.儿童羞怯心理的辅导与教育
羞怯与自卑相关,但并不等同于自卑,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除了可能是自卑影响外,还可能是自尊心太强的缘故。
刚接五(1)班没多久,L老师就注意到一个叫小晶的女生,平时很少见她与同学交往,见到老师也是低着头不敢正视,也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但又不像是故意的。
一天上语文课,L老师有意叫小晶回答问题,显然小晶并没有做好回答的准备,感到很意外。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听清楚她说些什么。有的同学开始发笑,她更是手足无措,脸马上涨得通红,急得要哭。L老师赶紧让她坐下,并对其他同学说,小晶同学只是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希望同学们鼓励她,这样她就不会紧张了。
下课后,L老师悄悄地把她领到心理咨询室,她进来以后便拘束不安,手脚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好。L老师拉过一把椅子叫她坐下,她仍然低着头不敢正视L老师。“小晶,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请你告诉老师,让我们做知心朋友吧。”L老师问,小晶仍不语。“那么是同学欺负你了,还是老师做什么事情不公平?”L老师又问,听到这里,小晶有些着急了,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不是,都不是。”“那是为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也许老师能帮助你想出好的办法。”L老师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小晶。我怕说不好惹同学笑话。”她终于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L老师马上给她以积极的强化,说:“你现在说得不是很好吗,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呀!如果你自己总不去说,不去用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怎么了解你,又怎么与你交往呢?”小晶低着头,一副默认的样子。他们之间的第一次谈话结束了。
随后几周里,小晶都如约来到心理咨询室。渐渐地,小晶显得不再那么拘束了。他们的谈话也越来越深入。“小晶,听刘老师说,你在一年级时不是当过劳动委员吗?我想你一定是一个很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多希望小晶……”经过一番心灵沟通,小晶慢慢倒出了内心苦衷。
原来,小晶在上课时,老师曾提出一个问题,小晶回答错了,当时老师批评她,要她想好了再说。小晶心想,当着全班同学说错了多难为情。有时,小晶的回答不够完整、正确时,老师也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渐渐地,她就再也不敢随便回答问题了。久而久之,跟同学说话都怕说错了什么。
听了小晶的话,联系这几周谈话所了解的情况,L老师断定小晶上课不敢发言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和自己对挫折的认识偏差而导致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曾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是在于对挫折的认识。小晶一旦遇到挫折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类似小晶的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如果教师只根据教师的地位赋予他的权力处理事情,而且行使权力不考虑场合,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只能是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心理挫折。
为了使小晶尽快克服害羞心理障碍,L老师开始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为她制定了心理辅导教育方案。取得小晶及她家人的同意后,他们共同开始对她实施心理辅导和教育。
第一步:了解情况,制定方案
大多数的人一般都有程度不同的羞怯,对其社交活动可能产生某些影响,了解小晶是否有羞怯性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很有必要,为此L老师特意为她制定了一份简单的羞怯程度测试卷。
(1)若你的老师让你叫她的名字而不叫姓,你会感到
A高兴(1分);
B无关紧要(2分);
C不自在(3分)
(2)在集体活动中,你
A感到轻松(2分);
B一开始就觉得舒畅(1分);
C一直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担忧(3分)
(3)你觉得自己
A能吸引人(3分);
B不太吸引人(2分);
C比他人更吸引人(1分)
(4)你看到一位名人或领导坐在你旁边
A紧张不安(3分);
B有点不自在,稍感拘束(2分);
C很高兴,并主动与之接近(1分)
(5)如果同学请你出席他的家庭集会
A兴奋地接受(1分);
B感到紧张(2分);
C吃惊(3分)
(6)在集体场合中,见到你崇拜羡慕的人时
A只是企盼人家注意到自己(3分);
B要求熟人介绍认识(2分);
C主动上前自我介绍(1分)
(7)课堂上你有问题时
A站起来提问(1分);
B课后私下提出(2分);
C希望别人代你提出(3分)
(8)进入有很多陌生人的房间时,你
A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犹豫不决(2分);
B等到有人进去时方一起进去(3分);
C毫不犹豫地走进去(1分)
(9)你找一个人时,因楼层记不清楚,这时你
A敲门打听(1分);
B打电话问或问见到的人(2分);
C继续找或放弃(3分)。
计算9个问题的总得分,分数越大表示羞怯程度越强。若在9—15分间,表示羞怯心理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强,胆量大。16—21分者,表明有普通人的羞怯心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处理好。若在22—27分间,即表明羞怯心理强,社会交往中顾虑多,需加以矫正。结果显示,小晶总得分为23分。
第二步:消除自卑,培养自信心
通过和小晶的交谈,L老师知道了在这位同学身上之所以产生那些现象,是自我意识挫折造成的。来自周围的低评价,造成该生思想负担过重,产生自卑感。由于心理不适应,从而阻碍了她的能力发展,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小晶来说,由于不良情绪的郁积,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挫折——焦虑——更多的挫折——更大的焦虑,使她陷入了痛苦和难以自拔的境地。最后,形成她消极悲观的不良性格。
为了矫正她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L老师尽量安排她回答问题,给她锻炼的机会,及时对她的学习进行评价。“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先用“真了不起”夸奖害羞的小晶,接着借“如果……不就……”提醒她不该放弃锻炼的机会,激励她不怕挫折,重视培养她坚强的意志。其次,给小晶讲授一些心理学知识也很有必要。比如,人们的智力水平是正态分布的,所谓“天才”只占1%-2%,白痴也占1%-3%,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是居中的,彼此相差不多,谁努力,谁的非智力因素强,谁就有可能成功。小晶知道后,对自己也就有了一定的自信心。
第三步:发扬所长,坚定信念
帮助学生发挥自己所长,让他们做事有信心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当学生沮丧时要鼓劲,当学生遇到大的威胁时要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他们怎样越过障碍。越过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发挥学生所长,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弥补自己的弱点。比如L老师为小晶设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就是让小晶对自己的特长给予肯定,并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小晶明白了社会是由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的人组成的。每人都有他自身特有的天赋,从事适应自己特质的工作,就能发挥所长,为社会服务。就学习来说,分数虽有高有低,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专长。这样,L老师帮小晶正确地分析、认识了自己。让她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赶不上其他同学,但在别的方面自己也有优势,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跌倒了再爬起来。
第四步:调整心态,战胜羞怯心理
学生存在的羞怯心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这除了靠自己的磨炼之外,还需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1.做好充分准备,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
例如,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课后认真预习、复习;要背诵的课文让小晶在家里当着家人先背上几遍,以培养自己对怕羞心理的抗力。还可以到陌生人多的各种场合去锻炼自己,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等。孩子的优良性格特征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培养。马卡连柯强调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生活的时候,性格方能培养出来。”小晶参与的活动多了,胆子也逐渐大了,其战胜羞怯心理的能力也提高了。
2.告诉小晶,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
很多时候小晶羞于在大庭广众说话,往往就是怕听到否定的评价。结果愈怕愈不敢说,愈不敢说便愈怕,久而久之,怕羞心理也就在心中扎了根。心理学家说得对:“愈注意自己的缺点,就愈无法改善。”要知道,“哪个人后无人说呢?”被人评论是很正常的事儿,不能过于看重。把别人的评论当成动力,扬长避短,就不会有心理压力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小晶不再是那个羞答答的女孩了,她终于战胜了羞怯心理,逐渐变成一个热情开朗、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了。她的生活领域拓宽了,思想充实了,脸上也常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了。
导致羞怯心理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克服这种心理的方法却很统一,上面L老师的做法无疑是个很全面,很到位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加以借鉴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