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破解戒毒难
1508100000009

第9章 风雨中的航行——劳教戒毒的历史回顾(9)

2002年4月,我因吸毒再次被公安机关抓获,很快被送到四川省成都戒毒劳教所劳教两年。原本早已自暴自弃的我,在这里又慢慢一点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劳教所强制性的管理使我摒弃了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的恶习。干警们从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开展多种社会帮教活动、文体活动,让所有戒毒劳教人员勇敢走进课堂、登上舞台表现自己,树立信心。在劳教所,我已通过“生理脱毒”、“心理康复”阶段,通过医疗戒治、心理矫治、自我剖析,已进入社会调适期的所内适应阶段。现在我能在干警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种短期的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慢慢感到孤独感的消除,社会归属感的恢复,感到自尊、自信的建立。与此同时,我调整心态,做好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思想准备,向下一个目标——“所外适应阶段”冲刺。

现在我重新感到生活的朝气,曾经被毒品害得满目疮痍的身心也逐步恢复。在劳教所外面,凭一己之力,无论我怎样挣扎,在与毒品的搏斗中我永远是一名落败的逃兵。是党和政府的全力挽救,是劳教干警的热情帮助,我才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我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我才能让生命得到延续。

劳教戒毒工作的18年,是我们劳教人民警察用忠诚铸就的18年,用对党的忠诚,对劳教事业的忠诚,铸就的光辉18年。

劳教戒毒工作的18年,劳教人民警察倾力奉献,与毒魔较量,用智慧、包容与大度,让戒毒劳教人员脱离了毒魔的苦海,使更多的戒毒劳教人员获得了新生。

劳教戒毒工作的18年,我国的戒毒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好的戒毒路子,探索出一些好的戒毒模式,总结出一些好的戒毒经验,为我国的禁毒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好的戒毒路子

(一)科学认识吸毒成瘾者之路。面对劳教戒毒工作在收容戒毒劳教人员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干警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加强学习,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在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戒毒劳教人员的态度由厌恶到主动关心,对戒毒工作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再到全身心的投入。特别是在对戒毒劳教人员的认识方面,认识到他们不只是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劳教人员,而且还是违了法的病人。因此,对戒毒劳教人员,不能采取单纯的惩戒方法,而是要将他们视为违了法的病人,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脱离毒海。科学的定位和全新的认识,使劳教戒毒工作在管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也有了全新的转变。由单一的强制管理到强制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由单一的教育矫治向教育与戒治相结合;由单一的疾病治疗向疾病治疗与康复治疗相结合。在《禁毒法》中,也将吸毒人员基本定位为“违了法的病人”,证明了劳教戒毒工作对吸毒成瘾者的定位是正确的。

(二)探索模式创新。建立适合劳教特点的戒毒模式,是实现劳教戒毒工作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大劳教干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劳教戒毒工作的新路子。在借鉴引进的基础上,力求从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创造了一些新的方法和经验,受到国家禁毒领导及专家的认可。

(三)艰苦奋斗之路。劳教戒毒工作取得公认的成绩,是广大干警不断提高对劳教戒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这项光荣而艰苦的工作中,不断拼搏进取的结果。戒毒工作开展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现成的做法,走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们不懂就学,没有设施,自己创造条件,争取社会和领导的支持,走出了一条崭新的戒毒之路,创造了劳教戒毒的佳绩。

(四)无私奉献。戒毒是世界难题。劳教人民警察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从事着这一艰难的事业。他们说: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能因为是不治之症而不去研究它、攻克它。今天是不治之症,不等于明天也是不治之症。戒毒也是一样,我们愿做一个小小的分子,为最终破解戒毒难题做出贡献。

二、好的戒毒模式

从2002年开始,劳教戒毒工作从单一向多元化,零散向规范化发展。司法部劳教局开始在全国进行劳教戒毒模式的试点工作,以寻求构建劳教戒毒的基本模式。通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建立了“四期三段”戒毒模式,上海市建立了“绿色戒毒”模式,浙江省构建了“四期五步劳教戒毒法”应用系统,江苏省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三区一延伸”模式,广东省建立了“三段四期五环”戒毒模式,广西确立了“十步训练法”,四川省探索出“三期九段戒治法”、“系统脱敏疗法”、“内省法”、“逆向戒治”、“回归家园”模式,湖南省继续进行“三区四期”和L—TC模式的试点工作。司法部劳教局副局长刘卫民说,这些劳教戒毒模式的推出,极大丰富了劳教戒毒的内容。也促进了劳教戒毒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解决了当时劳教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起来,劳教戒毒工作探索有“三个必要性”。

(一)劳教戒毒工作发展的需要。全国劳教系统从收容第一名戒毒劳教人员开始,到1995年已达到数十万人,增长迅猛。

(二)复吸率居高不下,因吸毒引发犯罪达30%以上,经济损失达几百个亿。吸毒者感染艾滋病达70%左右。社会危害突出。

(三)劳教人员的结构变化的需要。戒毒劳教人员已占全部劳教人员的50%左右,有的省高达90%以上。

我国最早的劳教戒毒模式应该是湖南新开铺劳教所的“L—TC”戒毒模式。它是在1997年创立的“三期制戒毒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三期制”出现的缺陷,将“TC”这一治疗集体与劳教制度兼容而形成的。

TC就是“治疗集体”,TC是一种居住性治疗环境,治疗程序作用在于利用集体的力量促进成员成熟发展,通过自我的成长改变不良行为。

L即劳教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L—TC劳教社区戒毒模式工作流程图:

入所—身体检查—入所教育—生理康复—心理康复—回归社会前期—疗效评估—社会随访—后续照管。

L—TC劳教社区戒毒模式方法与内容:

改变思维→行为治疗→情绪控制→心理治疗→医疗治疗→生活、职业技能培训→后续照管。

三、好的戒毒经验

18年的实践表明,劳教戒毒工作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熟的过程。甘肃省劳教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具有自己特殊的劳教戒毒“甘肃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以劳动教养制度为依托,以康复教育为重点,以综合戒治为手段,以流程管理为运行特征,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基本思路,总结出了劳教戒毒“五个一”的基本经验。即:

(一)突出一个重点——规范心理矫治流程,提高心理矫治整体工作水平;规范机构设置,建立三级心理矫治网络;规范功能设施建设,建成心理矫治所需各类功能场所;规范人员配备,组建心理辅导员队伍;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心理矫治工作的各项程序;规范考核评比,建立心理矫治工作考核评比机制。

(二)设定一个目标——科学评价劳教戒毒工作质量,以检验戒毒成效。一是要将短期成效与长期成效相结合;二是将回归复吸风险评估与实际戒断情况相结合;三是将劳教戒毒质量的考量评价与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四是将系统内部的考量评价与社会调查机构的考量评价相结合。

(三)抓住一个关键——延伸后续照管。充分发挥劳教机关在社会帮教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四项工作:第一,加强宣传,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第二,坚持解教戒毒劳教人员回送移交这一重要举措;第三,积极运作,加快康复中心的建设;第四,建立劳教所、家庭、社区、社会相关部门“四位一体”的后续照管考察网络体系。

(四)攻克一个难点——积极探索对艾滋病感染劳教人员的有效管理手段和教育矫治措施,破解劳教戒毒工作出现的这一新难题。

(五)夯实一个基础——加大教育矫治的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教戒毒专业人才队伍。他们的做法是:一是聘请或培训专职心理保健医生;二是邀请高等院校、社会戒毒康复医院的专家学者到劳教所举办医疗戒毒、心理康复专题讲座;三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采取传、帮、带等途径,使更多的劳教人民警察掌握戒毒的专业知识;四是强化劳教戒毒的理论研究,成立相应的课题组,组织专人攻关研究,以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为劳教戒毒工作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随着劳教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劳教戒毒的研究工作又得到深入的发展。四川省成都戒毒所又总结了与社会照管相结合、相衔接的经验。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在戒毒的过程中“延”。就是由劳教戒毒延伸到社会的后续照管。因为戒毒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劳教人员劳教戒毒效果再好,如果出所后无人照管,效果就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劳教人员警察在戒毒劳教人员满教时送上一句寄语:“亲爱的朋友,请您记住:千万不要贪食那一口。”并向他们交待防止复吸、保持良好操守的注意事项,同时向其亲属和当地派出所、社区通报情况,定时对他们尿检和追踪查访。

(二)在戒毒的方法上“帮”。帮助他们树立戒毒信心,帮助他们树立互爱、互助的思想,帮助他们度过“困惑期”,走向新生。总之,在精神上、物质上提供指导。

(三)在戒毒工作上“做”。培训有关戒毒出所人员及家属,与有关人员、机构主动建立后续照管网络,与解教戒毒劳教人员及家属签订“后续照管协议书”,开通“戒毒爱心热线”,提供电话、网络咨询等等。

(四)在戒毒的治疗上“稳”。劳教所的医院专门开设了帮助解教戒毒人员的“戒毒门诊”,对有复吸的进行住院治疗,并根据吸毒人员的吸毒经历、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达到稳中戒毒,使戒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痛苦小,疗效好,安全可靠。

这些劳教戒毒工作创造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戒毒工作的内涵,扩大了劳教戒毒工作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