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1508400000010

第10章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小韵相混现象(2)

“钀、NFDA3”小韵的互补存放可能体现了撰者的口音,即在《切韵》时代月、薛两韵的口音可能无别。

五、突、宊小韵相混

没韵突小韵,小韵首字或作“”、“”。切语多数卷作“陁骨”,《王三》作“陁忽”,《唐韵》作“他骨”,《广韵》作“陀骨”。其中《王一》上字据上田本改,原字为“他”。陁、陀属定母,他属透母。徐朝东认为:“蒋藏本与其他韵书用不同反切上字的可能是蒋藏本撰者或抄者口语中,浊音声母开始清化了,定母与透母在某些韵类中开始相混。”[6]46我们认为此处应是受上一小韵“宊”的切语影响而产生的讹误。《唐韵》“宊”小韵有残缺,只见“……他……三”字样,但下属韵字“梲”在各卷及《广韵》均属“宊”小韵,再结合残释,可知此处应是“宊”小韵,切语上字正是“他”。故《唐韵》“突”小韵的切上字应是受此影响而产生讹误,“突”与“宊”字形又似,位置靠近,产生讹误很容易。再加上,一韵中不可能有两个读音全相同的小韵(重韵的情况与此不同),一定存在讹误。“宊”的切语,我们据其他卷和《广韵》可知为“他骨”,“突”就不能是“他骨”,除非讹误。第三,二者因为形近,位置靠近,音也近,产生讹误的机率较大,并非《唐韵》独有,《王一》突小韵亦出现讹误,上字也是“他”。上田先生改“他”为“陁”。下字骨、忽同属没韵一等合口入声,表音实同。再来看《集韵》对“突”的注音,共有四处,详列于下:

(韵突小韵)突宊,《方言》:江湘谓卒相见曰突,一曰出貎,或省文十六。切语:他骨切。

(韵揬小韵)突,《说文》:犬从穴中出也,从犬在穴中,一曰滑也。切语:陁没切。

(末韵侻小韵)突,卒相见貌。切语:他括切。

(韵姪小韵)突,暂出也,《易》:突如其来。如王肃读。切语:徒结切。

我们排除末韵和韵的读法,只关注(就是没)韵。这里似乎是“突”有两读:他骨、陁没。徐朝东认为这亦是浊音清化的一个例证。[6]116我们结合意义来考虑,“突”读“他骨”音时,同时并列异文“宊”,释义中有一意为“出貎”,而这正是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乃至《广韵》给“宊”的唯一释义,而“突”的释义则有“觸也”和采用的《说文》义两种。再结合两字所属小韵下的下辖韵字来考虑,从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乃至《广韵》,“宊”下始终辖韵字:梲。“突”下始终辖韵字:揬、鼵、腯、鶟、堗。观之《集韵》,“梲”变成“突”小韵下韵字,宊成了“突”的异体,而“揬、鼵、腯、鶟、堗”则成了“揬”小韵下的韵字,“突”成了其中一个普通韵字,它的释义还是引《说文》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其实宊、突的分立还是存在的,只是因为二者字形相似,读音近,《集韵》就把它们处理为异体字,从而“突”获得了“宊”的读音。小韵首字的选择则不是那么固定的,小韵中的任一韵字从机会上来说都有可能。这在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小韵比较中屡见不鲜。故我们不能说《唐韵》中的“突”已是读为“他骨”,已浊音清化了。

六、瞥、撆、撇小韵相混

屑韵瞥、撆小韵,《王二》独有,切语分别作“匹列”、“怖结”。匹、怖同属滂母,列属薛韵三等开口入声,结属屑韵四等开口入声字。前面还有一个撆小韵,只是各卷小韵首字作“撇”,包括《王二》。只有《广韵》作“撆”。它的反切是“普篾”,普同属滂母,篾属屑韵四等开口入声。撆、撇应合并。由于屑、薛常混用,实际上这三个小韵是同音的,那么《王二》为何把瞥、撆独立为一个小韵?实际上韵字均属于“撆”。

《王二》“撇”小韵(《广韵》作撆),共包括三个韵字:撇、鐅、嫳。其中,“撇、鐅”两字从S2071至《广韵》均在屑韵,音“普篾”。嫳字,《王二》注为人名,只此一见。此字《王二》字形“攵”为“攴”,但应是同一字。因为古书中“攴、攵”是通的,而且《王二》序后明确写有“攴、攵普卜上古下今”,就是说“攴”是古时用的,“攵”是撰书时用的,读音为“普卜”。再加上正文中有些字采用“攴”,如“瞥”,有些字用“攵”,如“”。

《王二》的“嫳”小韵在薛韵,义为“嫳妜轻薄易怒貌”,音“扶列”。S2071以及《王三》、《唐韵》的“嫳”小韵均在薛韵,均为此义,音都同,作“扶(别)列”。到了《广韵》,“嫳”只是屑韵撆小韵的一个韵字,意义还是“轻薄”义,但音为“普蔑”,也就是《广韵》把撇、撆合并了。《集韵》把“嫳”义拆为两个,分别为“怒”、“轻”,分别在屑韵蹩小韵,薛韵敝小韵,读音分别为“蒲结”、“便灭”,均读并母,非我们所需之滂母。除了《集韵》,各卷乃至《广韵》的“蹩”小韵均不收“嫳”字。《唐韵》的“撇”小韵除“撇、鐅”外,增加三个韵字。《广韵》的“撆”小韵,除《王二》所含三字外,另有七字如下:丿、瞥、暼。

《王二》“撆”小韵,音义均同“撇”小韵,应合并。“撆”下有三个韵字:撆。S2071、《王三》、《唐韵》均无“撆”。《王三》的“撆”在薛韵。《王三》职韵有“”,但与此音无关,不做考虑。《广韵》把本是异体字的“撆、撇”两字合一。《广韵》存两处,一处同《王三》,不做考虑;一处正在撆小韵,音“普蔑”。《集韵》存五处,分别为:屑韵撆小韵(四蔑)、屑韵蹩小韵(蒲结)、职韵愎小韵(弼力)、职韵逼小韵(笔力)、质韵必小韵(壁吉),后三处不做考虑。“”字,只《广韵》存,在屑韵蹩小韵,音“蒲结”。事实上只有《广韵》把这两个应合并的小韵合并了。S2071、《王三》的成书年代均比《王二》早,故没有这个小韵,也在情理之中。成书年代在《王二》之后的《唐韵》也无,只能证明这是《切韵》发展的另一支,除了继承《切韵》原有血脉,即“撇”小韵,对王韵应该没有什么继承。到了《广韵》方集大成,既继承了《唐韵》的内容,也整合了王韵的内容。

《王二》“瞥”小韵,在屑韵。可反切下字“列”确是薛韵字,这说明屑、薛两韵的相近。屑韵“瞥”小韵有二韵字:瞥、暼。《王二》薛韵同时有瞥小韵,音“芳灭”。此下有三韵字:瞥、潎、憋。S2071、《王三》、《唐韵》、《广韵》只在薛韵见此小韵,音同《王二》。这说明薛韵的“瞥”小韵是《切韵》传统。屑韵的“瞥”小韵是新兴现象。这也可能“撆、瞥”小韵虽音同于《切韵》原有的“撇”,但《王二》又把它们独立的原因,是因为增加了新字,而由于撰者的疏忽,审音疏忽,就把它们当作独立小韵了。尤其是“瞥”小韵,传统均是薛韵读法,而撰者口音里又有了稍有区别但又不明显的屑韵读音,所以虽把它放在了屑韵,但反切下字还是用的薛韵字。S2071收字同《王二》的薛韵瞥小韵,《王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撆、鐅”“瘪”四字。“撆、鐅”两字亦见《王三》屑韵。“瘪”两字在S2071、《王二》中只见于屑韵蹩小韵。《王三》除此处外,屑韵蹩小韵亦见。事实上“撆、鐅”“瘪”四字在《王三》是屑、薛均有。《唐韵》只在薛韵见此小韵,首字作“”,音义均同《王二》“瞥”。除《王二》原有字外,《唐韵》增加一字“瞥”,不过字义不同,释为“目翳”。《广韵》只在薛韵见“瞥”小韵,除了“潎、憋”外,增加一个“瘪”。《广韵》“瞥”字见于屑、薛两韵。“瘪”也见于《广韵》屑韵蹩小韵,但不是滂母字。

实际上《广韵》把《王二》中“瞥、撆、撆”三个小韵的字整合为一“撆”小韵,除了“”字。这是一种进步。

《集韵》屑韵亦有撆小韵,收字同《广韵》的如下:瞥、嫳、暼、丿、撆。只是少了“鐅”字,此字《集韵》入薛韵“潎”小韵[即各卷薛韵“瞥”小韵],音“匹灭”,下含韵字亦同《广韵》薛韵“瞥”,只是多了:撆。《集韵》基本上继承了《广韵》的合韵成果。

《王二》所有的“瞥、撆”小韵,实际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线索,明显地体现了韵书的层次性和递增性。

七、怯、祛小韵相混

业韵有两个怯小韵,其中一个为P4746卷独有。P4746卷此字上有明显的小韵标记,但P4746卷注释里只明确表明陆法言本无此小韵,而没有切语。P4746卷中紧接“怯”字的是“祛”字,也是一个小韵,它的反切是“去劫”,正与其他各卷中的“怯”小韵相对应,切语相同。查各卷及《广韵》均无“祛”字,我们有理由怀疑祛与怯本是一韵,只是写者一时不查,把它们强分为二,所以“怯”韵才无切语。

综上可看出,这些由于韵字归部不同造成的小韵相混,在字形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另外,这些相混的小韵不但反映了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的层次性,而且间接反映了撰书人的口语语音信息,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上田正.切韵残卷诸本补正[M].东京:东洋学文献センタ丛刊19辑,1973.

[2]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龙宇纯.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M].香港:2000.

[4] 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姜亮夫全集9[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潘重规.瀛涯敦煌韵辑新编[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6] 徐朝东.蒋斧本《唐韵》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2.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Xiaoyun(小韵) Mix in rhyming dictionary series of QIEYUN(切韵) from Tang Dynasty to Five Dynasties

Tong Xiaol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Xiaoyun(小韵) mixed together is found in the series of QIEYUE(切韵) from Tang Dynasty to Five Dynasties. With their first characters of a certain Xiaoyun (小韵) appears in different rhymes, or the same character belongs to different rhymes in different editions of rhyming dictionary.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he types of the first character of a Xiaoyun(小韵).

Key words: QIEYUN(切韵); rhyming dictionary; Xiaoyun(小韵)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