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1508400000019

第19章 试论句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2)

普通话的祈使句除了结构形式也较简略外,经常用语气助词“吧”,用“吧”的祈使句往往显得语气较为和缓,体现了说话人对语境和听话人自身的更多考虑,所以有特殊的主观性。现在学者多称这种主观性为交互主观性。

2.疑问句的主观性:吗、呢、吧

疑问句其实也是另一种类型的间接表意句,因为常规的疑问句也需要听话人做出反应,听话人也不能“一听了之”。 所以它有类似祈使句的主观性。典型祈使句往往有形式上的特性,英语的mood经常也包括祈使句,因为它与一般的陈述句的动词形式不同,往往简化形态变化,经常省略主语。疑问句往往因为其形式的独特、多变而受语言本体研究的重视。

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疑问句的主观性。根据我们对主观性的界定,疑问句的主观性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从产生上看它完全是个人的,它表达的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个人的“不明白”,也即对于事件是否发生、事物是否存在以及事物或事件有关特征的不了解,或者说疑问句表达的是纯粹的个人性,如果服务员说“对”或“我知道”是不行的,正是在这个特征上询问句和自问句统一起来。

疑问句的类型是多样的,一种特殊的类别是反问句,这种句子的产生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所以研究反问句关键是要抓住其强主观性特征。

普通话的疑问句经常用语气助词“吗”和“呢”。有研究表明,“吗”来源于否定词,至今方言还有类似形式,如“下雨没”、“你去不”之类。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这种有词汇意义的词能变为虚灵的“语气词”?这种变化与疑问句的主观性特征有没有关系?从“呢”角度看,为什么它一般用在特殊疑问句里?为什么有“你呢?”这种问句?它经历了怎样的主观化过程?前面说过,语气助词的形成可能与“啊”有关,“呢”的变体“呐(哪)”显然与“啊”有关,那么“吗”的产生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有一种半信半疑的疑问句经常用语气助词“吧”,根据赵元任的观点,它来源于“不”和“啊”的结合,考虑到“吗”的否定特征,也就是说二者都与疑问方式(是非问常用否定词)有关,那么一般用于特指问的“呢”是否与疑问代词有关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呢?”这种“特殊”的疑问句就很容易解释了,因为“呢”可能就是一个通用疑问代词。

3.动态与静态的主观性:了、呢、的

语言符号具有指称客观世界的功能,这在词和短语这些层次的符号中尤为明显,在句子层次上,语言符号也有这种功能,特别是甲类句。不过,而是希望听话人在行动上有所反应时,语言符号里的客观世界是经过人的认知组织过的世界,所以同一事物我们有不同的称谓。同理,一件客观的事情,反映在语言上也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首先体现在短语组织方式的不同上,这是较高层次的主观性。其次,在语言运用中,对客观事情还可以有进一步的主观性处理,例如当我们进行陈述时,说话人选择事件的什么部分为陈述的对象,选择什么部分作为表述的重点是可以有很多变化的,这些不同正是主观性的重要体现,因为换一个人可能就不这样选择和组织了。当代研究句子语用结构的学者特别重视的“话题”和“焦点”两个概念就是用来分析这些主观变化的。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形式表现多样,限于篇幅此处不专门进行分析,我们关注另一个角度的主观性。这个角度从跨语言范围看,称“体范畴”(aspect)比较好,也更为学者所熟悉,不过从汉语实际出发,我们采用“动态”和“静态”这两个概念,我们认为这一对概念涵盖面更宽,概括性可能更强,因为“动态”范畴大致可以包括“体”范畴。体范畴与另一个语言学家熟悉的概念——时范畴(tense)一样,一般认为是用来反映客观事件的某种特征的,当一个人说话的目的不在句子的字面意思,其实它们的主观性也是明显的,时范畴根据说话时间确定具体形式,这一点本身就是个人性的、变化的。体范畴也是这样,一件事不必然用某一特定的体形式。Bernard Comrie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的例子是:John read that book yersterday; while he was reading it, the postman came[16]. 同是看书,可以用一般体,也可以用进行体。关于时体范畴的主观性可参看文旭、伍倩[17]。

现代汉语有几个语气助词“了2、呢2、的2”,学者一般将它们与具有“体”特征的“了1、着”和所谓的结构助词“的1”区别开来,因为它们总是用在句子层面,表达更为抽象的意思。它们的功能或意义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难点,争论很多。参考马建忠、吕叔湘的有关观点,我们认为,在最抽象层面上,它们与动态和静态表达有关,动态的核心是变化,静态的核心是属性(性质一般不容易变化),“了2”表达变化,“的2”表达属性。“门开了”是说门开了是新的变化,“门是开的”是说门的属性(这里是临时的,其实也可以一直开着,也可称状态)。即使一句话不说也行。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属性有不同的类别,祈使句是一种间接表意句,这些就形成了“了2”和“的2”的复杂用法。

之所以说它们是主观的,是因为到底说什么,要看说话人根据语境的选择。例如,看见“门开着”这个“客观”现象,既可以说“门开了”,也可以说“门是开的”,所以,动态还是静态可能有客观的基础,但更是说话人的选择。

“呢2”所处的层次可能更高,因为可以说“门开着呢”、“门开了呢”、“门是开的呢”,不能说“门开呢了”等,可能它主要是实现人际功能,是一种更抽象、更主观的东西[18]152。当然,也可以从较低的层次来看,即把这种“呢”看作是对某状态的确认,性质是一种状态,变化后也是一种状态,最典型的状态是当前的状况,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呢”与“正”和“着”、“还”等最亲合。“呢2”的其他用法可能都与这个特征有关。

此外,一件事怎么说,除了话题和焦点的主观选择外,还有不同的方面需要说话人做出选择,最好马上添加一双筷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句式,如汉语的“把”字句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它的主观性也是学者已经讨论指出了的[19]。在虚词层次的变化上,我们可以在较低的体貌层次进行选择,也可以在较高的动静层次进行选择,要看说话人关注的是动态变化,是静态属性,还是当下的状态,语气助词“了2、的2、呢2”的使用透露了说话人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个人的、语境的,因而也是主观的。说话人也可以选择隐藏这些个人的主观的东西,所以严谨的法律文本里这类虚词很少使用,而更多表达说话人主观性的口语很常见。

4.句子语调声气的主观性:啊

语言符号因应用的需要而产生,语言应用的常规方式是口说,说出来的声音是能指,应用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所以句子也可以说是一串声音(语音流)。同时,句子也有所指,能指和所指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关系,所以萨丕尔甚至说,有声语言的(单个)语音本身根本不是语言成分[20]37。不过古话说“言为心声”,如果狭义地理解,也就是语音本身会带上说话人的一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一般称为祈使句。比方食客在饭店对服务员说“这里少一双筷子”,这些特征主要反映言者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可以是自觉控制的,也可能是不自觉流露的。

我们将这些特征分为两类,一类通过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包括音长、音强、音高)构成的变化,一类还添加了音质成分(音素等音段性成分),如“下雨了”可后加“啊”。前者可用语调(intonation)来统指,包括一般所谓的语调、句调、口气、语势、韵律,以及通俗所谓的抑扬顿挫等;后者包括所谓的语气、口气、传态语气等,我们用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术语“声气”来指称这类现象,用“声”表示它有音素成分,用“气”表示它属于语气范畴。(申小龙提到了“声气”,指的是一种抽象的句子结构控制机制[21])语调通过停顿、节奏、高低等抑扬顿挫的变化来体现,与音乐艺术形式有相通的地方,书面语中往往用标点符号表示;声气通过音段性的成分辅以音高等变化来体现,与独立的感叹语有相通的地方。二者的存在是句子具有主观性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学者在定义句子时是以有句调为其本质特征的。

句子具有语调(句调)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不自觉地表现说话人的即时心态和情绪。说话人也可以控制这种语调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故作镇静,而听话人也可以据此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特征,俗话说“听话如听音”,有时甚至比听到的字面意思更准确。所以语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说话人即时主观性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