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1508400000002

第2章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和对比(2)

声调是汉语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传统音韵学研究汉字的声韵调,调是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研究古韵的学者,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声调的研究。古韵学家研究古韵之始,就发现“古诗不必拘于后世四声”(陈第《毛诗古音考》),已看出古今声调的不同。陈氏的这一论断大体上定下了清代研究古声调的基调,顾炎武的四声一贯、段玉裁的古无去声,无非都是拿中古音的声调和古音的声调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今四声不同于古四声这样的结论,但他们的主要观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声调古已有之。传统的研究,就汉语内部材料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12]。

奥德里古尔(Haudricourt)研究越南语声调的起源时发现,汉语的去声对应古汉越语的问声或跌声,这说明汉语的去声在比较早的时候是*s尾;上声对应古汉越语的锐声或重声,表明汉语的上声在早期是喉塞音尾。因为与越南语同源的孟高棉语这些词是带s与7[16]。此说一出,有不少学者响应,后来Pulleyblank[17](1963)、郑张尚芳先生[18][19]都证明奥德里古尔的说法是成立的。郑张尚芳先生认为汉语的声调从韵尾到声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有韵尾对立,没有声调(有如藏文);第二阶段,声调作为韵尾的伴随成分出现,仍以韵尾为主,声调不是独立音位。先秦韵文之有辨调倾向也许只因韵尾不同,也许伴随的不同音高成分也是个原因。第三个阶段,声调上升为主要成分,代偿消失中的韵尾的辨义功能。部分韵尾或作为残余成分存在;入声带塞尾的方言塞尾仍与短调共同起作用。各类韵尾不是同时消失的,去声、上声较快,入声韵尾一般最迟消失。第四阶段,完全是声调,韵尾全部消失[18]。

从类型学来看,利用声调来区别词义的语言是很少的。在非洲的某些语言,有类似汉语这样的声调。

(三)汉藏语系缺少形态?

形态分类法的基础是词的结构。按照词的组成有没有词形变化,先把语言分成2大类,然后再细分为3类:

A.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又称无形态语、孤立语、词根语,又叫分析语):孤立语

B.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又称综合语):粘着语、屈折语。

汉藏语系在早期应该有十分丰富的形态,从汉语早期文献,到吐蕃时期的藏文,都有很复杂的形态。汉藏语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很简单,在许多语言中甚或消失,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形态是较原始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早期的语言形态复杂,随着语言的演变,形态日趋简单乃至消亡。汉藏语系的多数语言形态上的演变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二,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交往频繁,民族融合比较多,促使形态的变化加快。

一般的看法,认为汉语之所以没有曲折形态,跟汉语的单音节性有关。这不是曲折形态改变的主要原因。

语言的发展,早期的形态复杂,屈折语代表了语言早期的面貌。德国A.施莱赫尔(1821-1868)把语言分为3类: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他认为语言总是从孤立阶段经粘着阶段发展到曲折阶段。后来的语言学家继承了这个学说。19世纪德国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13章讨论了词的孤立、曲折合语的特点[20]。汉语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周边许多语言,汉语有混合语的特征[21]。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交际的需要,要求这种交际范围宽广的语言,充分保留语言最本质的特点,而去掉某些非本质的特性。比如性数格的变化的简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使用范围广的语言,其曲折形态就趋于简化,英语在印欧语中形态就比较简单。西方学者认为,英语在形态类型和词序类型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形态类型上,英语从综合型演变为分析型,并伴随融合度的降低。词序类型上,主语-动词-宾语词序实际上被确立为唯一的次序。在这两个方面,很难想象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会比古代英语和近代英语的差别还大[22]254。

(四)量词是后起的。

王力先生曾指出: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名词(或称量词)。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可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就是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数次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第二种方式在上古汉语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不用单位词。第三种方式在上古也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兼作单位词[9]。

从王力先生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汉语的量词是很特殊的,它的起源也不是很早。量词是后起的,运用历史比较就可以证明。汉语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量词的起源是很晚的。

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的量词也是后起的。现代汉藏语系语言量词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处于萌芽期,量词比较少,有的却很发达。可以参考戴庆厦、蒋颖先生《萌芽期量词的类型学特征》[23]。

对于量词的发展原因,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吴安其先生认为,“量词需求的动因是,名词从非分析形态进入分析形态羡余度降低,需要信息的补充”[24]。认为这是形态消失后新起的语言现象。

从类型学来看,我们熟悉的语言,如英文,量词都不发达。可以证明量词是语言中并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汉藏语系的早期语言特征逐渐被认识。依据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结合汉语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汉语可能有以下特征:

1.早期汉语是双音节语言,双音节的发展使得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复辅音声母;

2.汉语的声调是后起的;

3.早期汉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4.汉语的量词是后起的。

[附注]本文主要内容曾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报告(2006年6月3日)。感谢张生汉教授的热情邀请和指教。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C].岑麒祥,译.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罗曼·雅柯布森. 类型研究及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A].雅柯布森文集[C].钱军,王力,译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潘悟云.上古汉语元音系统构拟述评[C].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410-4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赵元任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

[6]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M].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

[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黄树先.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探源[J].语言研究,2001(3):101-108.

[11]倪大白.侗台语复辅音声母的来源及其演变[J].民族语文,1996(3):1-12.

[12]黄树先.汉缅语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3]梅祖麟.汉语七个类型学特征的来源[C].第四届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49-68.

[14]全广镇.原始汉藏语的类型特征[C].汉藏语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2004.

[15]施向东.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再议[J].天津大学学报,2004(6).

[16]奥德里古尔(Haudricaurt).越南语声调的起源[C].冯蒸,译.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

[17]Pulleyblank.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M]. 潘悟云,徐文堪,译.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郑张尚芳.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J].温州师院学报,1997(4).

[19]郑张尚芳.汉语声调平仄之分与上声去声的起源[J].语言研究(增刊),1994.

[20]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1]陈其光.汉语源流设想[J].民族语文,1996(5):28-37.

[22]伯纳德·科姆里(Bernard Comrie).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戴庆厦,蒋颖.萌芽期量词的类型学特征[C].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4]吴安其.分析型语言的名量词[C].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Huang Shuxian, Wang Liyuan

(Linguistic Institut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t is very hard to compare only one language even though we can. We claim that languages should be compared. By comparison we can discov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tinc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re are two comparative methods: one is historical comparison, the other is typological comparison. Generally speaking, those two comparative method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essentially. We agree to integrate these two methods to broaden the researching area of linguistics.

Keywords: linguistic comparison; historical comparison; typological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