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02

第2章 近百年来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1)

马强/杨霄

摘要:嘉陵江流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源及研究价值,对与嘉陵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能指导当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界对于嘉陵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已近百年,这期间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回顾近百年来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史,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对于当今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嘉陵江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

嘉陵江流域地跨川、渝、甘、陕四省,面积160000平方公里,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源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徐中舒、李旭旦、李承三等学者就对嘉陵江流的古代巴渝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进行过权威性开拓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考察资料,其中、下卷《人生地理》与杨克毅等著《川东地理考察报告》是这一时期嘉陵江流域地理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前者详细介绍了嘉陵江流域的地形和经济地理概况。后者则考察了以长江与渠江及嘉陵江的一部分流域之构造、地形、水系、气候、土壤、农业、物产、人口与聚落等方面的情况。马以愚的《嘉陵江志》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地理考察著作,作者自重庆溯流而上,历尽艰辛对嘉陵江干流作了全程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对沿岸名胜多有记述与考证,至今仍然不失其学术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的交通及流域中下游以洪水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研究方面。由于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战略地位,结合当前实际进行嘉陵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回顾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史,以指导当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嘉陵江流域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

1.对嘉陵江上源的探讨

关于嘉陵江的源头(正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观点。王建纬《古渝水考》,梳理了古人对流江、渠江、嘉陵江的认识的变化。古人曾认为流江为嘉陵江正源并称其为渝水,后来人们认识到嘉陵江源出陕西凤县,并非古渝水——流江。汉唐之际,学者大多数认为嘉陵江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汉水为正源 ;宋代以来嘉陵江又以流经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故道河(两当水)为主流。20世纪40年代,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一文提出了白龙江应为嘉陵江之主流而非支流的观点,但白龙江的主流地位并没有确立,嘉陵江正源所在更是无从确立。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四川省水利电力厅主编《嘉陵江志》则称嘉陵江有东西二源,东源为正源,出于在陕西凤县西北;西源为西汉水,出于甘肃天水市南。近年来易哲文、易瑜《嘉陵江源流异议》《嘉陵江源流在何处》指出自古以来认为嘉陵江发源于陕西凤州以北的观点已经过时,依据近代勘测和水文实测资料分析结果,以白龙江为嘉陵江正源更为合理,嘉陵江的全河长度亦应由原来的1120公里更正为1280公里。2010年6月,兰州大学联合西南大学共同开展了嘉陵江源科学考察,确认白龙江在河长、流量、流域面积、源头海拔高度等多方面均优于汉唐之际的西汉水和宋代以来传统意义的故道水,嘉陵江的主流应是源出青藏高原东缘西倾山东端的郭尔莽梁德合拉卜哉峰北麓的白龙江,由此进一步确定嘉陵江正源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西7.5公里的曲哈尔登泉水群,嘉陵江全河长度应更正为1250公里。但是,这一观点仍然只是学术界部分学者对20世纪40年代李旭旦等学术观点的一种现代回应,并未被大多数学者及其国家权威职能部门所认同。为了正本清源,避免不必要的认识混乱,长江水利委员会、陕西省普查办联合组成考察组,先后深入汉江、嘉陵江源头,对汉江和嘉陵江源头分别进行了现场查勘和综合考察。考察组专家实际查看了源头河流的发源位置,实测了各个源头的流量、经纬度,平面坐标及高程等数据,并开展了水文、地质、环境等多项数据采集和综合考察。10月2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在西安主持召开了汉江、嘉陵江河源考证座谈会。会议认为,汉江、嘉陵江河源的确认应充分考虑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以便准确量算河长、流域面积等河流天然特征值,会议确定嘉陵江河源为陕西省凤县秦岭代王山,并将以此作为全国水利普查资料,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建设中运用。有关报道称这一论证“使得曾经一直争议不休的两江源头得到最终确定”。不过,嘉陵江的正源问题是一个科学学术问题,并非政府行政机构所能最后解决。可以预见,嘉陵江下源问题的争议将长期存在,直到有完全让人信服的科学考察依据形成之后方能尘埃落定。

2.关于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植被的变迁及影响

嘉陵江流域在历史时期曾拥有非常广袤的森林,但数千年来在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下,生态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对于嘉陵江流域乃至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的变迁及其影响,学界已经作了很多探讨。林鸿荣《四川古代森林的变迁》对于历史时期四川地区森林的变迁作了开拓性的研究。马强《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一书收录了作者的二十多篇论文,其中有多篇论文对嘉陵江上游地区历史时期森林分布情况作了研究,部分恢复了嘉陵江流域历史时期的森林面貌。黄权生、马强《明清嘉陵江流域(涪、嘉、渠)的森林变迁》通过对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大量减耗过程、成因的分析,指出明清两朝嘉陵江流域森林分布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原因为农业垦殖、皇木采办特别是移民大量迁入所致。但明代总体破坏较轻微,清代 “康雍复垦”和“乾嘉续垦”致嘉陵江流域森林遭受破坏空前严重。 蓝勇《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指出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包括嘉陵江流域在内的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3.关于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河流和水文、水利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