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37

第37章 对嘉陵江流域文化经济资源转化的思考(2)

纵观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历史,每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文化就会随之实现一次飞跃。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随之引发精神文化生活市场日趋活跃,比如休闲文化产业生意兴隆,旅游业效益不断攀升,社会服务事业越来越发达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从嘉陵江流域内外和流域上下的个案类比来看,与漓江作比,嘉陵江文化比漓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漓江仅依靠其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山水,以一个艺术狂人张艺谋策划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目,就博得了年逾数十亿的旅游综合收入;又把地处大西南内陆腹心地带的大英县与嘉陵江流域内的其他县市区比较,嘉陵江文化资源远远优于大英的资源禀赋,但大英人仅凭其解放前遗弃下来的几口盐卤水井,通过人文造化,成功地杜撰了一个“中国死海”的旅游奇迹;再把江面宽阔、流域自然环境优越、风光迤逦的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水断断续续、地处山区的嘉陵江上游地区作比,中下游两岸景色优美,风景节点总数多出上游若干倍。如陕西凤县,一个号称大秦岭会客厅、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偏僻小县,通过在嘉陵江源头景点上做文章,创造了年均接纳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多亿元的惊人业绩,博得了中国最美小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6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使凤县跻身于陕西十强、中国西部百强县前列。

由此说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其关联度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强大。实际上,文化与经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要以经济为基础,经济要用文化来包装、传承,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同体共生。经济越发展,文化越繁荣,文化越进步,经济越发达。以印象刘三姐、中国死海、陕西凤县等例证,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化资源要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其路径是畅通的,可行的。同时,在现代产业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经济优势,还应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作支撑。

第一,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对市场需求的新补充。现阶段,发展文化经济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新路径,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扩大,导致物质和精神文化生产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精神文化生产最终形成文化经济,这种经济的辐射力在于能够持续地创造需求,让更多的人去不断地扩大消费。文化经济的创新和丰富,能够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文化事业的效率,全新地补充人们精神生活日益多元扩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对传统资源的新整合。当今,我国文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在整合文化资源,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专业集团,完善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很不足,全面整合、优化、发展,可谓正当其时,且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将曾经“冷落”、“破旧”、“无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进而助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文化经济资源全新整合。

第三,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对产业布局的新优化。目前,我国的文化经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的基本态势是良好的。过去常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今的文化应当说已不仅仅只是搭台的角色了,文化已逐步成为独立的产业站在了历史的舞台,要么自成体系发展,要么引领经济发展,要么与经济融合发展,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导致新的产业革命,形成新兴产业,有效推进现代产业布局优化升级,从而以新兴的产业模式创造出全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述例证和观点告诉我们,将文化资源系统而成功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就会形成新兴的文化经济业态,这在现代产业进程中意义重大。首先,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文化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创新现代产业形态开启了新模式;再者,文化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文化经济领域产生了后发力,将成为现代文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充分条件和可靠的路径保障。

三、嘉陵江流域文化经济的长足发展急需有创新的工作举措

嘉陵江绵延千公里,流经20多个地市县,连通川陕甘渝4省区。目前,由于流域内缺乏系统的分析论证和统一的发展规划,出现了文物流失、生态破坏、资源耗竭、无序建设等许多问题。为有效规避文化资源损耗流失、企业和社会团体随意开发、个别地方“小家子”上马、县与县之间重复建设等不良现象发生,嘉陵江沿江各市县区应思想大解放,破除传统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实施横向深度合作,共同努力让滔滔的一江嘉陵江水演变成为一根能量巨大的金线,贯穿起流域文化资源的颗颗珍珠,在我国西南部与中部版图的交汇区,铸造一个文化经济的大纵轴,绣制出一幅文化经济的大彩带,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洪流中,形成我国西部以生态旅游、流域文化鉴赏和文化经济开发为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首先,要转变观念,着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要在嘉陵江流域千百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劣势实情下,重新审视定位流域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这项改革,需要我们重新体会邓小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深奥道理——“关键在党”在什么党?即关键应在于各级党委;“关键在人”在什么人?指关键在于各级党的书记和“一把手”!说白了,也就是事业的成功最最重要的在于各级决策者。由此,嘉陵江流域内的各级领导理应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实现思想认识大转弯、发展方式大转变、工作重心大转移,彻底扭转“建条街、栽点树、办个厂、修段路、看重GDP的上报数”等短期执政行为。要下决心冲破传统方式的桎梏,围绕嘉陵江文化经济开发这条主线,用好用活专家建议和群众智慧,共同探索、创造嘉陵江流域的特色文化经济发展新模式。

其次,要横向联合,建立嘉陵江文化经济合作联盟。流域内各县市区要本着“区域联合,共创品牌,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同唱文化歌,共打旅游牌”,要携手沿江上下联合成立“嘉陵江文化经济联盟”,进而以联盟为纽带,架通交流沟通合作桥梁,加强流域资源保护和区域协作,繁荣区域文化经济市场,发展壮大区域文化经济产业,共同推动嘉陵江流域文化经济迅猛发展。

第三,要全线贯通,统编嘉陵江流域文化经济发展规划。沿江各地要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编制专门规划,并通过法律手段将规划固定下来,监督各级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常抓不懈。规划中,要整合流域文化资源要素,科学定位文化经济发展业态,强化文化经济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发展的互补性。要共同建设跨地区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形成区域规模,联手把嘉陵江打造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经济黄金水道。

第四,要铸造精品,打造嘉陵江文化经济特色品牌。要立足各地实情,发挥文化经济的先导作用,策划和推出一批精品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力度。比如,南充可牵头做好嘉陵江文化统筹并做好三国文化,还可深挖新政嘉陵江离堆文化,开发中国内陆金沙滩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仪陇可围绕朱德、张思德做好“两德”文化、客家文化;蓬安应做优周子古镇,阆中做强风水古城,苍溪做好红色文化,广元做好女皇文化等等。要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支持多边合作,共同扩大项目群,联手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打造共有的嘉陵江文化经济大品牌。

第五,要加强营销,构建嘉陵江文化经济市场体系。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区域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制订市场营销战略和实施计划。要联合设计推出嘉陵江旅游画册、风光片和宣传资料。要相互支持举办各种节庆和宣传促销活动,促成资源产品共享,实现利益互惠共赢,联手开创嘉陵江流域文化经济发展新模式,共同开拓流域特色文化经济大市场。

实践上述举措,就会令我们欣喜地看到,漓江过去的美名,嘉陵江将会粘贴有之;大英死海的传奇,亦会被嘉陵江边的智者拷贝;丽江古城的风光,将被阆中古城复制;凤县旅游的人气指数,亦会在嘉陵江中下游的各县市区中储藏,且锦上添花,蔚为大观。

嘉陵江的灿烂文化,是我们骄傲的“本钱”。时下,流域人民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应该有把文化经济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思维决定出路,举措决定成败,视觉决定高度。我们相信,嘉陵江流域内的执政者定能乘着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厚积薄发,组织和带领沿江人民,用好用活嘉陵江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努力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创造出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

何绪德,中共仪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