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1508900000010

第10章 13—18世纪欧洲的华瓷收藏(3)

欧洲人在清代定制的白瓷瓷塑,部分是基督瓷塑。19世纪的文豪雨果对白瓷情有独钟。欧洲人这一时期收藏的青瓷部分是从中东辗转入手。吉美博物馆中15世纪中国明代龙泉产的青瓷印花葵瓣纹菱口大盘。彩瓷主要是纹章瓷。当然也有非纹章瓷的,如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一件青花五彩瓷碗。18世纪的英国大臣将绘有自己族徽的雍正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五彩汤盘作为传家宝。欧洲人也定制收藏绘有欧洲风味的华瓷。丹麦王后朱莉安娜·玛丽亚(Juliana Maria)定制了一件粉彩的六瓣茶壶托,是清乾隆时期的作品。而中式伊万里瓷和珐琅彩瓷早在1698年法国第一艘商船带回的景德镇瓷器中就已经出现了。它们在当时的欧洲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成为欧洲华瓷收藏品中的一员。

内销瓷主要是用于中国国内销售的瓷器。这些瓷器多是中国皇宫中的瓷器,在17—18世纪主要是通过外交途径流入欧洲王室,成为他们华瓷收藏中的极品。

葡萄牙国王若泽一世(José I)派遣使节于乾隆十八年访华。在端午节之后不久的一次宴席中,“叫钦差到万岁跟前,亲手赏他一个玉如意,一个玲珑大瓷瓶,内里有龙舟转动,外面看得见,万岁也赏了他”。玲珑瓶在中国都是巧夺天工之物,况且这件御用品瓶中有瓶,可以观看龙舟,堪称极品。

除了法国,英国国王也从中国皇帝那里得到了精美的华瓷。1793年英国使节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清军机处根据乾隆皇帝“薄来厚往”的旨意而拟定礼物清单,根据其多份奏折上显示,回赠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的礼物中包括很多顶级的华瓷。根据清朝内务府《内折档》的记载,这些瓷器大部分出自皇宫内务府广储司六库储藏的精品 。

2.日用瓷和装饰瓷

17—18世纪欧洲收藏的华瓷,按使用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日用瓷和装饰瓷两大类。

随着华瓷进口数量的增多和饮茶风尚的兴起,日用瓷越来越多受到收藏界的关注。1650年,茶开始在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出售,迅速风靡英伦群岛。17世纪末,英国进口约2万磅茶叶,到了19世纪初增加为2000万磅。茶叶消费的大幅度增加要求更多的茶具配套。收藏各式各样的茶具也随之成为时尚。英国文学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曾记载了一个富有寡妇的私人图书馆中收藏的巨大的中国瓷罐,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茶碟以及上千种奇特造型的瓷塑。

咖啡壶和调味盒等日用瓷器差不多是在17世纪晚期开始大量流入欧洲收藏界。1670年,英国第一任贝德福德公爵(Duke of Bedford)在购买了咖啡后,还买了一个咖啡壶和瓷碟作为配套,同年他还购买了一套咖啡壶和瓷杯。

此外,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影响下,壁炉瓶、成套餐饮具等随之诞生。欧洲瓷器的收藏也开始注重整套瓷器的收集。光瓷壶就有茶壶、咖啡壶、水壶、牛奶壶和芥末壶等,杯子除了常见的茶杯还有专门定制的马克杯(Mug)、双耳杯等,盘子也分成套的大小,还按功能分为汤盘、盐盘、果盘、托盘、黄油盘等,这些藏品有一部分流传至今。

装饰瓷主要是用于室内装饰。如耶稣瓷,主要是以在瓷盘内描绘《圣经》故事为主。此外,还有各种人物和造型的瓷塑,包括动物,如骑马的欧洲人瓷塑和带猴子的欧洲人瓷塑等。

(三)收藏观念的嬗变

1.精品意识的出现

随着欧洲大量进口华瓷,华瓷收藏在数量上的需求得到缓解,使当时欧洲一些藏家开始对华瓷藏品的品质提出要求。

以荷兰为例,1653年左右,荷兰一位银器艺术家的富孀吉梅伦波洛夫人(Gemelenbrock)就以收藏精品华瓷而闻名。在英国也是同样。英国王室收藏的华瓷精品有一部分放在伦敦塔的珍宝室(Upper Jewel House)中,其中包括了一个有着银质镀金底座和边框的瓷脸盆。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毕生拥有大量华瓷,其中不乏精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收藏了一对清康熙年间的粉青双鱼瓶,十分精美。西班牙王室收藏的华瓷精品包括现珍藏在马德里王宫中的12件青花五彩大瓷罐。康熙时期是五彩瓷最富成就的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认为:“硬彩华贵而深凝……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西班牙王室所收藏的这些青花五彩大瓷罐恰好就是康熙时期生产的。

2.系统性意识的萌芽

随着华瓷藏品数量的增加和精品出现,欧洲人对华瓷的了解也逐渐增加,发觉华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乾隆之前的华瓷,以期让藏品在时间上形成体系,凭一己之力展示出中国瓷器史的源远流长。

法国路易十四的王储路易热衷于华瓷收藏,他注重对清朝之前的华瓷收藏,其藏品中有元朝和明朝的瓷器。元朝的瓷器是比较难得的,清代的朱琰在其《陶说》中只提到3件元代瓷器,分别是饶州小足印花碗、饶州青黑色戗金酒壶和酒盏,因此法国王储能收藏到元代瓷器实属不易。虽然他没有对每朝每代的瓷器都有收藏,但元、明、清三朝瓷器的收藏显示出其对于藏品系统性的重视。

藏品想要在时间上形成体系,需要数量的增加。藏品大量的增加为藏品管理带来不便,因此需要对庞大的藏品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由此给藏品编号这一方法在收藏界逐渐流行。德意志的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则是以标记来对藏品行进分类和编目。例如他收藏的一件青花珐琅彩瓷碗上和从普鲁士国王那里换来的中国大瓷罐上都标有德累斯顿日本宫的印记。他们的这一方式可以说是西方近代编目的雏形,体现了欧洲收藏界对于藏品系统性的重视。

3.藏品的展示与陈列的对称性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和藏品系统性意识的萌芽,越来越多的华瓷不再被藏起来,而是陈列和展示给更多的人观赏。

在17世纪,便有欧洲贵族专为展示华瓷而单辟一屋,史称“瓷屋”。根据1605年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沃德城堡的财产清单,其“瓷屋”(Possylen House)中共展示了154件瓷器。除了瓷屋,欧洲的王宫中还有瓷器厅和“瓷宫”。这种展示的规模比瓷屋更为壮观了。奥地利维也纳的美景宫(Belvedere Palace)不仅有中国蓝色厅、中国漆器厅,还有一间中国瓷器厅。

欧洲人对华瓷的摆设也是有讲究的。尤其注重对称性。这可以说是受到了凡尔赛宫对称美的影响,也是欧洲在理性主义影响下的一种审美取向。突出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井然有序的均衡均称。以法国人用华瓷来装饰壁炉为例。他们用5个以上的单数瓷器陈列在烟道上,以其中一件为中轴,在其两侧由大到小对称排列华瓷,展示出一种有秩序的对称美。

另一种对称方式就是简单的对称了。是以双数的华瓷来对称放置的。英国的玛丽女王将瓷器对称地放置,有些放在烟道上,有些放在门框上,有些则是在两扇窗户间的架子上。这种摆设在18世纪风靡英伦群岛,被称为“放在烟道上”(over ye Chimney)的装饰。英国林肯郡伯利别墅中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卧室陈设了很多华瓷,在床旁边的高脚柜上以对称方式放置了两个五彩将军罐,柜子左右各设一高脚架,上面也放有五彩将军罐。以瓷瓶为主,大多为青花瓷。瑞典王后岛宫中的王家寝室,床尾以对称的方式各摆放一件半人高的青花将军大盖罐。会客厅的一侧,也是在沙发旁各摆放一只青花瓷罐。葡萄牙贝纳王宫中的橱柜,第一层居中摆放一件青花五彩大瓷盘,第二层对称摆放青花瓷盘。

以对称方式陈列华瓷虽然不是一条必须遵循的规则,却也是当时华瓷陈列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