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1508900000050

第50章 西传入欧的东方器物(3)

三是毛毯。奥斯曼土耳其时期曾向西欧出口优质地毯,但最为人称道的地毯产自波斯。萨法维王朝时,大不里士、赫拉特等地出产的地毯随着对外交流加强而蜚声国外,经常作为馈赠欧洲权贵的礼品。另外,受波斯影响的印度伊斯法罕地毯曾被英国东印度各公司大量转卖到欧洲,特别是葡萄牙和低地国家,东方地毯频频出现于该时期荷兰的绘画中便是其广受欢迎的一个侧面例证。

(2)家具

传入欧洲的家具按材料分,包括漆器家具和藤制、木制、竹制、漆制家具等。藤是由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的,17世纪末期藤制家具开始在英国和荷兰盛行,在法国摄政时期曾风行一时,直到路易十五时期仍继续使用。在19世纪初的英国,随着中式家具的流行,藤制家具渐又时兴起来,这股风潮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木制家具材料有桃花心木、乌木、檀木等。漆制家具在欧洲也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明代中国家具达到了传统工艺的顶峰,日本漆饰家具也在桃山和江户时代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当时出口的东亚家具从装饰手法上来说有雕饰、漆饰、金属装饰和镶嵌装饰等几种,种类有床、桌、椅、凳、橱柜、屏风、箱、盒等。

(3)生活器皿

出口到欧洲的生活器皿主要包括各种日用的陶瓷器和漆器等。

中国瓷器在唐代便远销海外,新航路开辟后,数以万计的陶瓷器经葡、西、荷商船运销欧洲。入欧的瓷器按形制分,有罐、盘、碟、碗、杯、壶、瓶、盆等;按具体用途分,主要是餐具,此外还有茶具、咖啡具、陈设具、寝具、卫生具等。具体来说,有调味盒、调味瓶、汤碟、汤盆、奶杯、肉盘、双层黄油碟、单层黄油碟、果盘、盐罐、糖罐、茶杯、茶托、咖啡具、剃须盘、痰盂、花瓶、烛台、水壶、执壶等。

除了中国,日本瓷器也曾大量出口西欧。明末国势凌夷,东南板荡,景德镇官窑停烧,至清初又厉行海禁,荷兰人遂往日本寻求瓷器,日本肥前一带的有田(Arita)瓷、伊万里(Imari)瓷、柿右卫门(Kakiemon)瓷从此成为西欧进口瓷器清单上的重要条目。

中国和日本共同出口西欧的另一样器物是漆器。欧洲人大概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接触到东方漆器,荷兰的贸易记录还显示,1630年后漆器进口数量已相当可观,尤以各色箱、橱、桌、椅为主。1611年的一份英国私人财产清单上提到了镀金或喷漆的中国桌子和高脚椅。而到18世纪初,伦敦乔伊纳公司年均进口漆器已达3538件,其中有眼镜架、茶几、梳子、粉盒等。

其他日用品还有:头巾、伞、折扇、马尼拉大披肩、轿子、搔痒的小骨器、剃刀、小刀、匕首、梳子、棕榈叶扇、念珠、猴牙项链、东方质料制作的十字架等。

2.生产用品类

传入欧洲的生产用品类较为稀少,主要是机械工具、金属矿物元素和由工业提取出的产品,如鼓风炉、铁、锌、白铜、糖、蓝靛、明矾等。据载中国最晚在公元前4世纪就完全掌握了铸铁技术,鼓风炉于中世纪时从中国引进欧洲,它可以将铁熔化并进行冶铸。在古代,西方曾从中国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生铁或钢制品。除此之外,其他矿物质的贸易并不多见。新航路开辟后,入欧的矿物金属逐渐增多,如白铜在16世纪末已输入欧洲,由于其酷似白银,且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受到欧洲人的喜欢,因此在18世纪时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锌也在16世纪也传入欧洲。此外,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商船还载回了糖和明矾。

(四)艺术文化类

1.乐器

传入欧洲的东方乐器主要是近东、中东地区的打击乐器和弦乐器,打击乐器有铃鼓、锅鼓等,这些鼓类乐器是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传入欧洲的。另据记载,16—17世纪,暹罗国王拉玛铁菩提二世曾赠给葡萄牙国王一套用木棒敲奏的钟和两个技术很好的敲奏者,把暹罗民族音乐介绍到西方。有一些弓弦乐器也传入欧洲,如阿拉伯的拉巴布琴、雷贝克琴等。

入欧的东方乐器还有:大扬琴、提琴、中国笙、诗琴、萨泰利琴、簧乐器、木琴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欧洲最早的簧风琴类乐器是受中国笙的启发而创造的。随着东方乐器传入欧洲,东方的音乐文化亦随之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音乐艺术。

2.装饰品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东方装饰品入欧,因其神秘的东方色调和情趣、精美的图案与设计,在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东方的瓷器、漆器成为欧洲室内的主要装饰品。东方的壁纸、地毯、屏风、台布、窗帘、山水字画等都大受欢迎。其他东方外销艺术品如各种质料不同的塑像、雕塑品、纸本绘画、版画、玻璃画、刺绣画、刻板印刷插图、扇子、银制品等,都作为艺术装饰的有机组成部分输入欧洲。例如建于1763—1765年间的马德里瓷宫中便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各种扇子、瓷雕、画像等器皿。此外,奥斯曼土耳其的金属和玻璃制造技术高超。数个世纪里,土耳其以银、铜等原料铸造的杯、碗、盘、香盒、刀剑等金属装饰物品,以及灯具、花瓶、杯、罐等玻璃装饰品畅销一时。在欧洲人的壁炉上,土耳其圆月弯刀成为常见的装饰品。

3.其他

乐器和装饰品之外,还有许多东方书籍传入欧洲。据载,1697年白晋(J. Bouvet)神父第一次正式把中国书籍带回欧洲,这是一套49卷的由康熙皇帝赠送给法国国王的书籍。此后,不断有传教士带回或寄回中国书籍。例如,1720年,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将几千卷的中国典籍打包运回西方。此外,入欧的艺术文化类物品还有各类棋牌、地图、东方铸币、面具、宣纸、墨水以及皮影等。

(五)军事用品类

总的来说,入欧的东方物类中,军事用品类较少,主要有锁子甲、马镫、硝石、磁针、弓弩、刀剑、盔甲、铠甲、鱼皮盾、作战护手等,这些物品的输入对于提高欧洲人军事作战能力影响深远。

在中世纪,欧洲从中国引进了船尾舵、磁石指南针、带有多帆的多桅杆。船尾舵技术是如何引进欧洲的,尚不太清楚,但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约在公元2世纪就开发了船尾舵技术,而船尾舵首次出现于欧洲是在约公元1180年。同样,中国在公元2世纪就有了磁针,欧洲文献12世纪末记述了有关磁铁的知识,直到13世纪中叶欧洲人才首次提到磁极在指南针中的运用。此外,马镫的西传提高了欧洲骑兵的作战能力。据记载,中国人在3世纪已应用马镫,694年阿拉伯人应用这一器物完成了骑兵装备上的更新。到730年,为马匹配备马镫的技术又传入法兰克王国。同样,火药技术的西传也大大提高了欧洲军队的威力。硝石作为制作火药的主要原料,大约在公元8—9世纪传入阿拉伯,被称之为“中国雪(Chinese snow)”。随着13世纪蒙古军的西征,火药的知识传入欧洲,从此欧洲人掌握了制造火药的秘密。罗杰·培根(Roger Bacon)是第一个提到火药的欧洲人,他可能是从阿拉伯人那里或者是方济各同伴那里得知。此后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中,均可以看见火药的身影,如1346年发生的克雷西战役、1379年至1380年间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争夺海上贸易垄断权发生战争,以及后来的胡斯战争等,火药逐渐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磁针、火药的西传,配合欧洲当时的天文、地理、造船及航海技术,推动了西方一连串的海外探险。

三、结 语

东方物类的入欧历史悠久,数量浩繁。在古代和中世纪,东方物类往往须借助阿拉伯人的摆渡方能传至欧洲。以新航路开辟为转折点,欧洲和遥远的东方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直接的文化交流。

物质作为文化载体,其传播影响是大大超出自身效用的。来自东方的物品展示在欧洲人的眼前,不仅直观地呈现出东方的原料品质、加工工艺,还间接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烙印,欧洲人往往借助来自东方的物类来印证和填充自己对东方文明的认识与想象。可以说,东方物类为西方文明持续不断地补充了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