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1508900000053

第53章 东方物类对15—18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3)

中国壁纸最早就是作为高档壁饰的廉价替代品进入西欧的,广东等地的纸花被不明就里的欧洲商人购回,按照欧洲人的习惯贴到墙上,为欧洲人的居室带来了别致秀雅的中国风情,很快打开了西欧市场。中国外销壁纸都是按照欧洲习惯来设计规格,通常每幅12英尺宽、4英尺长,大多成套销售,展开即成一列连续景象,可以贴满整个房间。最初的中国壁纸多采用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随后应欧人之需,扩展了图案内容,到18世纪末关于风景、种茶、制瓷之类的题材量大增。大量的中国壁纸被装箱运往欧洲,如177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一次就装载了2236件中国壁纸抵达伦敦。并且西欧开始到沿海民间发放订单,中国沿海如佛山等地也出现了应欧人之需专门生产壁纸的作坊。至今,欧洲各地有不少用中国壁纸装饰的房间保留下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壁纸热销西欧的真实写照。

(四)绘画艺术中的东方风格

14世纪以来进入欧洲的大量东方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上的装饰绘画和图案,以及有插图的中国书籍的出版,为欧洲绘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绘画题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如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格斯僧拜圣婴耶稣》中带盖的青花茶盅,乔凡尼·贝里尼的画作中也出现有盛水果和糖的中国青花瓷。这一时期欧洲绘画中明显地出现了东方人物形象、飞禽、花鸟等东方元素。拉奇(Donald F. Lach)认为,“现实主义,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无疑是受到东方的影响,受到引入欧洲的东方的奇异的新植物、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刺激。”

16世纪后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版画,大量来自对中国山水画的模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卡萨尔·韦切里奥1590年的版画集。这本画集有522张版画,他所画的中国人形象,在气质、服装和社会等级方面,都较为准确。前言中,作者声称他的模特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

18世纪法国宫廷兴起洛可可风格后,绘画领域风格方始一变,出现了朦胧而又平面化的描绘、富有装饰美感的曲线表现、与诗相通的田园风景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中国山水图样、风格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在巴洛克风格和远东的古怪风格的结合中诞生了洛可可风格,甚至有许多美术史家断言:“洛可可风格直接得自中国。”与前辈相比,当时的画家们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东方工艺品,这些东方器物外饰表现出的独特艺术趣味和技法也许为西欧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这种新的选择。

洛可可时期的著名画家华托(Antoine Watteau)就画过不少中国风的绘画,他为当时的科塞公爵画过活泼的中国猴,又为国王的米埃特城堡画了30幅关于中国人和鞑靼人的装饰画。他画过清朝皇帝,还有两幅大型板画描绘了一位坐在假山上的妇女。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洛可可—中国风时期承上启下的著名画家,他创作了许多挂毯画板,其中《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9块画板是参照供职清廷的传教士画师王致诚的画稿设计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真实的清朝装束迥然不同,但中国特色仍很明显。

据英国史家记载,在水彩画发展初期,很多画家用中国墨。风景画大师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也曾试用中国墨。另一英国风景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晚年之作也深受中国影响,这在其《绿野长桥》等作品中有所体现。约翰·科曾斯(John Cozens)深为中国山水画的宁谧自然所打动,这位水彩大师的画被认为在气质上近于中国宋代和日本足利时代的伟大山水画大师。

三、东方物类推动欧洲科技、工艺的发展

东方物类使西欧得以一窥先进的东方科技和工艺,如丝绸制品的西传便启迪了欧洲的织造业。公元6世纪,蚕蛾卵和桑树输入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当政期间就创建了西方第一家丝织厂。随着东方织造工艺的西传,12世纪后意大利北部、法国、英国等国家陆续建立了丝绸工业。元代、宋代的丝织品传入欧洲后,以繁花、百兽率舞来表现欢喜的传统中国纹饰在14—15世纪卢卡、威尼斯等地出产的丝绸织品上打上了烙印。阿拉伯挂毯、丝绸的纹饰也对西欧的纺织品产生过影响。

除了刺激欧洲的织造业外,东方舶来品还推动了其他方面的工艺发展。这尤其表现在欧洲以前空白的领域里,代表例子是瓷器和漆器。

(一)启迪了欧洲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

在瓷器还未进入西欧时,欧洲人就开始了对东方陶器的模仿。意大利锡釉陶最早由阿拉伯人发明,后由摩尔人传播到西班牙及意大利。经过对成品的研究,意大利人逐步掌握了锡釉陶的烧制工艺,15世纪末,意大利发展出以彩色锡釉花饰陶,称之为“马约利卡陶”。

锡釉陶的制造技术毕竟相对简单,流入西欧的精美绝伦的元代青花瓷才真正令所有工匠犯难。早期尝试模仿瓷器的欧洲人既缺乏原料高岭土,又囿于技术限制,只能用蛋壳或其他材料制出粗糙的仿造品。著名的“美第奇瓷器”代表了早期欧洲人模仿瓷器的最高水准,于1575年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制成,但它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瓷器。

与美第奇家族关系甚密的米兰物理学家曼弗雷多·塞塔拉也曾钻研瓷器制法,虽然他极力模仿中国工匠的做法,甚至像中国工匠一样将自己的签名刻在作品底部,但尝试仍未成功。直到1673年,在仿造中国瓷器和荷兰彩陶的基础上,在鲁昂郊外圣塞韦尔才生产出西欧第一款软瓷。

在还不具备硬瓷生产技术的这段时期里,西欧曾仿制过中国的炻器。炻器是1635年左右以茶具的形式首先由荷兰人引入西欧的,随着饮茶风尚的兴起而广泛传播。英国的炻器技术原本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时还无法生产硬瓷的英国工匠们纷纷热衷于仿制东方炻器茶具,至今可见的17世纪末英国斯坦福郡生产的炻器茶壶在造型与纹饰上就明显有来自宜兴紫砂壶的烙印。

德国在瓷器生产上后来居上,萨克森选侯艳羡瓷器的高额利润,为摆脱对瓷器进口贸易的依赖,他不惜斥巨赞助瓷器技术的研发。在他的资助下,1708年1月15日,德国人约翰·博特格和沃尔特·范·钦豪森终于用7种矿物混合烧制出白色、半透明的瓷器,这是西欧第一款硬瓷,标志着西欧从此掌握了制瓷技术。1772年,在法国利蒙格斯(Limoges)附近的圣·伊利艾克斯发现了高岭土矿,西欧也由此解决了瓷器原料匮缺这一困扰自身数个世纪的难题。

欧洲的瓷器制造技术在提高的过程中充分模仿和借鉴了东方瓷器的特色。中国青花瓷输入欧洲后,备受欧洲贵族和民众的青睐,蓝与白成为欧洲各地瓷器制作的流行色调。福建白瓷也受到各国瓷窑的仿效。18世纪中期在英国埃塞克斯生产的软质瓷起初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和日本的多色瓷的形制、着色,以与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货抗衡。该地还生产不加彩饰的餐具,属于仿制中国梅花浮雕的白瓷。切尔西、伍斯特两地的瓷器则分别对日本柿右卫门、伊万里瓷器的纹饰进行了模仿。到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供制作瓷器设计花边饰纹的图样手册,汇集或借鉴了不少华瓷的纹饰和图案精华”。

(二)推动了欧洲漆绘技术的发展

漆器同样令西欧人感到好奇,《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曾提及漆,将之描述为一种特殊的树脂,涂上这种涂料的木头不仅可以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摸上去还非常光滑,同时耐久、耐磨。欧洲人大概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接触到东方漆器,最早流入欧洲的东方漆家具是日本漆制品。据资料显示,奥地利施洛斯·安布拉斯城堡收藏有一座日本漆橱,是1596年由当时的葡萄牙商人购回的,瑞典格里普斯霍尔姆(Gripsholm)城堡也收藏有一个很可能是1616年由荷兰议会(States General)赠送给古斯塔夫二世(King Gustavus II Adolphus of Sweden)的漆箱。

17世纪欧洲漆器进口数量已相当可观,尤以各色箱、橱、桌、椅为主。1611年的一份英国私人财产清单上提到了镀金或喷漆的中国桌子和高脚椅。而到18世纪初,伦敦乔伊纳公司(Joyners" Company)年均进口漆器已达3538件,其中有眼镜架、茶几、梳子、粉盒等。

漆绘是明代家具的常用装饰技术之一,除此之外,金属装饰和镶嵌装饰等技术也分别随中国家具传入西欧,为西欧仿制东方家具铺平了道路。施洛斯·安布拉斯(Schloss Ambras)古玩珍品室的一张1596的清单上记录着一张很可能是在维也纳上漆的按照中国瓷器纹饰设计的桌布。1610年开始,意大利人试着用一种印度产的树胶来制漆器。1616年,英国漆匠威廉·史密斯从罗马去信给阿伦德尔(Arundel)爵士,信中他提到最近受雇为红衣主教和权贵们按最流行的中国风格制作漆家具。随后在荷兰、英国都有许多关于漆绘技术的研究展开,到18世纪欧洲发展出独立的制漆工业。在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执政的时代(1688-1702年),女子学校有油漆课专门讲授涂漆技术。18世纪初油漆术是英国上流妇女最热衷的技能之一。1688年英国人斯托克(J. Stalker)和(G. Parker)出版了一部关于油漆技术的专著《论髹漆》(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书中斯托克盛赞东亚油漆技术,号召当时西欧工匠学习东亚油漆工艺。墙、按钮、钢琴、床架、煤炉天窗、刷子……他提倡在颜色模仿东亚,主张用赤、黑色的底色调,上白、黑、赤、青、栗、绿等色,书中的插图人物还穿着阿拉伯、中国衣饰。

英国的漆器生产同样带有深刻的东方凿痕。日本漆器常见的黑、金、红、绿等色彩在英国和荷兰成为流行色,由于青花瓷的持续输入而成为“中国风”经典配色的青、白二色也继续保持流行。到近代晚期,西欧逐渐步出了对东方漆饰的单纯模仿,工匠们把欧洲人物塑像、动物图案、衣饰、阿拉伯式图案、涡形花饰和绶带花饰杂糅进工艺图案中,更广泛地采用绯红、黄、白、蓝、绿等底色,有时用黄金粉料点花斑,以丰富东方传统中的黑、金两种主色调。

18世纪法国生产的家具仿制了中国风漆饰,后期还运用了东方家具特有的陶瓷板镶嵌形式。法国在18世纪30年代利用东方家具设计出一种家具装饰工艺,即将购入的漆绘屏风或橱柜家具拆开,改装成精美的漆板,重新拼装在其他家具上。法国还曾从中国引进漆工,这对法国早期漆生产技术的掌握意义重大。18世纪中后期,法国成为第一个可以独立生产出东方形制的家具,并对之装饰、髹漆的西欧国家。

由东方漆器带来的这项工艺逐渐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欧洲人将漆绘用在各种家具物品上,橱柜、屏风、箱子等等,但直到近代晚期,欧洲的漆绘工艺都带有深刻的模仿痕迹。

四、东方物类对欧洲医药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