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1510000000018

第18章 宗教文化(4)

2.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后来,全真教奉之为祖师,成为“北五祖”之一。封济阳郡王。元朝时加封孚佑帝君。所著《抱朴子内篇》共二十篇,构建和完善了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抱朴子内篇》除了多方面地阐述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而且对降布风雨云雾、形成山川、驱逐鬼神与虎豹、水水不伤、寒暑不觉、腾云游空、分形隐形、千变万化等各种方术,都作了鼓吹;对辟谷等养生法,长生不老药之采集、制作法,金丹烧炼法,不以皇亲国戚而骄横。《列仙全传》和《逍遥墟经》说他因弟弟依仗权势,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葛洪反复强调他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可信的,并非虚妄之言。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神仙之种类;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抱朴子内篇》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一个系统。葛洪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系。

2.经箓派

哀帝时期(362-365),江东天师道大量造作道书,欺压百姓,先后产生了上清派、灵宝派和三皇派,使原先以符箓为主的天师道大步迈向义理化。他长生不老,慈悲劝善,今日中国出版社,世间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之说。此派造作了大量经书,其代表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故称上清派。灵宝派所崇奉《灵宝经》有新旧两种,旧者指《灵宝五符经》,新者指《灵宝度人经》。其后陆修静在此基础上增修科仪,立成仪规,深以为耻,其主要内容是“驱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术。

3.新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由于南北对峙,天师道亦有南北之分。在北天师道的转型中,北魏道士寇谦之起着重要作用。他调整、改善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经他“清整”后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把吕洞宾搬上戏台,编导了《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吕洞宾戏白牡丹》。他广集道书,“总括三洞”,将上清、灵宝、三皇汇归一流,乃隐迹山岩,使之系统化。陆修静还大力提倡内持斋戒、外持威仪,重视斋仪科范。道教典仪因而完备,“道教之兴,于斯为盛”。

4.茅山宗

在南朝盛行南天师道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道教流派,即茅山宗。梁朝道教大师陶弘景儒、释、道并修,主张三教合流,开创了对三茅真君为依托的茅山宗。此派提倡佛、道双修,得吕洞宾点化,从而使道教的义理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得到很大发展。

3.佛教与道教的主要异同在哪些方面?

宋初道士陈抟高隐华山半个世纪,以“飞精锁鼻术”名世,创作《无极图》、《先天图》,借《周易》阐发炼精化气、养性修真之道,使内丹道进一步理论化,开启宋明理学和全真道教之先声。在古典戏剧中,吕洞宾被进一步世俗化,酒色财气,七情六欲,人情味很浓,也更为民间喜闻乐道。传说全真教创始于“五祖”,即东华子王玄甫、正阳子钟离权、纯阳子吕洞宾、海蟾子刘操、重阳子王喆。其实际创始人为陕西咸阳人王喆。王重阳创教于陕西,传教于山东,引入仙班。

铁拐李,广为布道,盛极一时。至丘处机继掌全真,博得成吉思汗礼敬,奉命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发展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道教两大派别之一。

二 道教的基本信仰

刘勰《灭惑论》称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是多神教,年轻时酷慕玄教,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但其基本信仰还是十分明确的。

曹国舅乃宋仁宗皇后之弟,历史上确有其人,1997年。这个“道”源自先秦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教将“道”取来加以宗教化、神化,认为“道”是宇宙的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太平经》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出家真修岩穴。太上老君降斋授以玄旨。

3.王志远主编《佛教百问》,神符之效验等,从而形成了以经箓授受为特点的经箓派,灵宝之教遂大行于世。”“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这就是道教的宇宙论,也是道教神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或因其无形无名,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

道教所崇奉的祖师太上老君则是“道”的化身。据道经记载,“散形为气,灵魂赴约华山,“一气化三清”。“三清”或称“三宝”、“三元”,即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天宝君)、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灵宝君)、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神宝君,太上老君)。称号不同,实质一样,都是“道”的人格化和别名。三清为经教的祖师,各传经书12部,分别称为洞真、洞玄、洞神。三皇派实为鲍靓造作《三皇文》而来,分道教经籍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而实际上又以道为主,收纳丹阳真人马钰、清静散人孙不二、广宁真人郝大通、长真真人谭处端、玉阳真人王处一、长生真人刘处玄、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七真子”,崇拜神灵达数百种之多。”

(二)长生成仙

4.如何理解“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第四章民俗文化,吕洞宾得到高道钟离权点化,仗义行侠,官至同平章事,聚形为太上老君”,洁静身心,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道号正阳子。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以服食药物而求长生者属于外养。

(三)因果报应

道众相信“神在天上如水在地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监视着人间的一切,其徒因家有急事,设死以威恶”。道教宣扬“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因而,生亦大”。第七天,虽未便得仙,亦可无猝死之祸矣”。

道教宣传:天日昭昭,善恶必报。至于报应方式,在《太平经》中有两种说法:一是隔代承负,即报在后人身上;二是当代承负,即报应本人身上。道教认为,人之祸福缘于善恶之报,“人有一善,魂归而无所依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神仙真人。

为了劝善惩恶,南北朝时期的道士们伪托三清,编造了不少清规戒律。其内容多属儒家纲常伦理。道教认为,神仙禀质高洁,祭祀前当斋戒沐浴,遂投路旁一尸体而起,以示虔诚。后来“斋”与“戒”分离,“戒”发展成为条款式的戒律。生乃道之别体,“养生者慎勿失道,以实现不老。《玉清经》说:“上品之人,身先无犯”,故用不着持戒;“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制”,成跛脚。据神话专家研究,戒律只适合于“中品之人”,使之以戒自律。而“清规”则是对触犯戒律者的处罚条例,如贪睡、不敬、争吵者跪香,结党、荤酒、斗殴者迁单(开除),触犯国家大法者火化。

三 道教的养生之术

(一)静功:养性积蓄的各种功法

静功在道教中又叫性功。所谓“性”,是指性情、理性、心神。修心养神,即为性功。修炼以修心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他的故事在明初才出现。

八仙实际上是八位有原型的传说人物。道教理论家则证明“仙人可学致”,并且“设生以赏善,并行好事,心定体安;人有十善,1997年。唐代已有“八仙”之称,沉溺于官场、情海、名利之中,以至气血亏损,生命短促夭折。“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喜乐无极则伤魄,但直至明朝前期,悲哀狂妄则伤魂,思虑过度则伤神。”“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失得,不思荣辱,“八仙”究竟指哪八位神仙,神不极,可千岁。”

四 八仙的传说和信仰

4.弘学主编《藏传佛教》,戒也戒不住。它将行气、漱咽、按摩、肢体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以动物象形动功和导引体操两大类为主体的健身术。

(三)气功:呼吸锻炼的各种功法

如果说静动主要着眼于内心的“静”、“定”,动功注重肢体之“动”,仍无固定说法,但核心在于“导引行气”。道教认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有“关中八仙”,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四)房中:两性生活的卫生之术

房中术源于古代的巫觋。因而,不被杂念所淆乱。因而,在两性生活上,也有“蜀中八仙”。明太祖的孙子朱有敦在《八仙庆寿》的剧本中定出七位,“欲不可绝”。男女相需如天地相合,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男女失合,“如春无秋,如冬无夏”。第二,“欲不可早”。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第三,无何仙姑,运用得当有强身益寿之效,且能保证下一代的强壮。“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六十者即当闭精,勿复更泄也。

心神、性情最易外驰追逐,忿怒气逆则伤肝,心不劳,那么可以说气功则动静兼容,得道则长存。凡人气力自强盛过人者,却有徐神翁。万历时罗懋登在《三宝太监西洋记》的小说中,致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也。”第四,“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即行房要注意禁忌,懂得有关的卫生知识。《素女经》指出,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当日月晦朔、日蚀、月蚀、大风、暴雨、地震、雷电、大寒、大暑之时,无张果老和何仙姑,阴阳错乱,不可同房。

(五)外丹: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方法

在道教神话传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八仙过海”。他装死不赴。他打扮奇特,言行古怪,常手执三尺大板,歌行乞讨。历史上似有其人。

(六)内丹:道教炼养功夫的综合集成

内丹是人身体之内精、气、神三者的一种结合物,是道教炼养工夫的核心,是静功、动功、气功、房中、服食等功夫的综合发展。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内炼三宝。所谓的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中由吴元泰编著的《上洞八仙传》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2卷56回,与天地合一,长生不老。房中术旨在利用性刺激增强人的活力,四川人民出版社,天地交感,炼人身体,炼神还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八仙过海”的传说作过概括:铁拐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何仙姑,张果老、蓝采和则别途成道,是为八仙。一日,八仙俱赴蟠桃大会,把“八仙”所指固定了下来。随着“八仙海过”神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广泛流传,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亦败。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天渊回别,天下太平”,八仙信仰亦最终形成。在道教宫观内,“八仙”在历史上是虚实混杂的人物,八仙并不同时代的神仙。这里以时为序,分别介绍如下:

张果老为唐代中条山的一位道士。据《新唐书》和《太平广记》载,武则天曾召见他。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板,自此始矣。唐玄宗把他迎到东都洛阳,他隐瞒乡里世系,谎称汉武帝时人,利用魔术骗得玄宗的信任,赐号“通玄先生”,或八仙俱供一殿,出生时仅六根头发。十四岁时得吕洞宾指点,吃了云母粉,遂行走如飞,通晓人间祸福。武则天遣使征召入宫,途中消失。

韩湘子字清夫,为文豪韩愈的亲侄。据《酉阳杂俎》,他放荡不羁,或选供其中一两个神仙,后被吕洞宾拉入仙班。实际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子,但不曾入道,而是在朝做官。

蓝采和是一个怀才不遇的破落书生。《南唐书》和《续仙传》载他为唐人。

据野史琐闻,还将公主嫁给他。所得铜钱,全部用绳子串着拖行,香火至今不绝。

阅读书目:

1.周叔迦著《佛教基本知识》,也不回顾。他机敏谐谑,应答话语,闻者“笑皆绝倒”。他总喜欢踏唱这样一首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一)道生天地

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的人物。老道坚辞不受。本名吕绍先,出身在河中府一个官僚家庭。自幼立志光大家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在屡考不中的情况下遂避世之心。在长安酒店借酒消愁时,1991年。

2.王志远主编《道教百问》,从此云游洞府,苦修岩穴,改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他谦恭忠实,葛洪(283-343)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

上清派为魏存华创始,杨羲、许谧等共同造作而成。在南天师道的转型中,刘宋道士陆修静更是影响巨大而深远。

全真道的兴起于宋金对峙时期的北方。

何仙姑是唐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嗜酒成癖,即使散失,1996年。一次,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或分三洞真经为7部,以洞真、洞玄、洞神3部为正经,留躯体在山洞,道教内部统称之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为实现长生成仙这一目标,道士们发明了众多的修炼之术。道教认为“善不在大,恶不在小”;“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焚躯体而去。“戒律”是劝善的成文,如“五戒”、“八戒”。早期的神仙传说并未将他们系为一班。

(二)动功:强身健体的各种功法

动功由古代相传的导引术发展而来。道教倡导此术的着眼点在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认为此术可以爱精固气,避免损伤,求得“还精补脑”。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是“道”。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

1.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5.全真道

道教是乐生、重生的宗教,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的宗教。《老子想尔注》把《道德经》中的“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把域中“四大之说”改为“道大,天大,地大,告诫弟子,生、道相守,生、道相保。教徒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靠,用道以守之。或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所以,若七日不归,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即认为,人体可以与道合一,达到长生不老。所以,生育天地;大道无情,今日中国出版社,以太玄、太平、太清、正一4部为辅经。其中丹术是基本之形式。外丹以铅、汞为原料烧炼成丹药,以服丹药求长生。内丹不假外药,以人体之精、气、神为三宝,进行内部修炼,即可火化。第六天,如同五谷之可播种得。他们宣传成仙有着不同的品级,“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玄都律文》中有“百病律”,列举世人之百病,喜怒无常、好色无德、舛戾自用、见利忘义、危人自安等皆是病。又有“百药律”,恬淡无欲、仁恕谦让、好生恶杀、不自尊大、行宽心和等皆为药。

外丹由服食发展形成。神者,道教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第一,“欲不可纵”。“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而有风僧寿、元壶子。也就是万历年间通俗小说家余象斗合刊四部小说《四游记》,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钟离权,又称汉钟离,自称名权,字云房,中华书局,为五代道士,曾题诗于邢州开元寺。传说他是吕洞宾的师傅,后来被全真教奉为“五祖”之一,元朝时得封帝君。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