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1515800000035

第35章 【俄】库尔斯克号:核泄漏即将发生的时候……(一)(2)

警钟号微型潜艇围绕着库尔斯克号,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他们听到了轻微的敲击声,而敲击的频点是三个短音、三个长音,这是国际摩尔斯电码求救信号“SOS”(即···———···)。也就是说,库尔斯克号还有幸存者,他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救援!

警钟号迅速浮出水面,向波波夫上将报告了勘察结果。勘察发现,库尔斯克号头部装置严重受损。敲击声是从库尔斯克号的第9隔断舱内传出来的。由于第9隔断舱位于潜艇艉部,也许爆炸引发的灾难,还没有波及到那里。

核潜艇设计师们接到命令,立即搭乘直升机,火速赶到出事海域,提供技术保障。

为什么他们在生命危急关头,不利用前三种更为先进、有效的呼救方式呢核潜艇设计师们经过“集体会诊”,一致认为:就在爆炸意外发生以后,库尔斯克号的幸存者为防止反应堆发生核泄漏,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他们义无反顾,勇敢地关闭了核反应堆,彻底切断了自己的退路。核反应堆关闭了,库尔斯克号的电能停供了,前三种需要电源的呼救方式因而“哑巴”了。

三、救援篇

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8月14日上午,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上将通过电话,向普京总统汇报了事故和搜寻进展情况。普京正在黑海度假,接到报告,并没有立即结束休假赶往北莫尔斯克,到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同一天,俄罗斯塔斯社发出了第一条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短讯。

同一天,俄总理卡西亚诺夫下令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由政府副总理克列巴诺夫担任主席。克列巴诺夫和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前往北方舰队所在地,亲自主持抢险救援。

同一天,海军紧急加派包括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在内的10多艘舰船和各种型号的飞机,前往出事海域进行增援。

同一天,库尔斯克号亲友们闻讯后,无不感到震惊,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不约而同地赶往北莫尔斯克,实地了解救援进展情况。上路时,一位妻子忧心忡忡地对送行的朋友们表示:“我希望到那里时他们在等着我们,我希望看到他们健康活泼的样子,就像他们出发前一样。”

同一天,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海区水深约有100米多一点,只有11个大气压,如果不发生爆炸或碰撞,坚固的核潜艇外壳,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破损的。潜艇失事后,首先应考虑能否通过救援潜艇,将其浮出水面,主要办法就是帮助潜艇堵塞漏洞,并向失事潜艇输送高压气体,强行排水,使潜艇逐渐上浮;其次,才是考虑放弃潜艇,救助艇员逃生。从救援情况看,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潜水员无法接通供排气系统,帮助潜艇浮出水面的计划就此夭折。

水下救援主要使用潜水钟或深潜救生艇。潜水钟的外形就像古钟那样,一般高3—5米,内径约2.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救生室,有空气再生、供排气装置,保持正常气压,并有通信、照明、水下电视和操纵控制装置等,用于控制救生钟和运载失事潜艇艇员;下层为通道,底部能与潜艇的救生平台对接。救生钟发明以来,曾多次成功地救助失事潜艇艇员。深潜救生潜艇由双层壳体及舱室、动力系统、操纵系统组成,能做垂直、水平移动,有声呐、灯光、电视摄像头、机械手等设备,能在水下作业。其救援方法类似于救生钟,但比救生钟更为先进、高效。

北方舰队动用了4台救援装置,在事故现场轮番作业,希望尽快将幸存者救出来。

可是,救援装置7次下潜,试图与库尔斯克号第9隔断舱的逃生舱口对接,全部无功而返。

这是为什么呢

海上救生专家分析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海底水流湍急,能见度低,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第二,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壳体破坏严重,艇艏裂开一个大洞,几个舱体已经灌满了冰冷的海水,艇体倾斜大于60°,对接口严重变形,导致救生舱和逃生舱口对接不上。

曾有一个救生舱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逃生舱口成功对接,但第9隔断舱逃生舱口破损过于严重,接口不能完全密封,海水无法被抽出去,救生舱中救生员难以进入通道,最后,不得不宣告失败。

同一天,英国、挪威等国要求派遣舰船参加救援,俄罗斯出于自身形象和保守军事机密等考虑,未加以理睬。

当天夜里,海军司令库罗耶多夫作出初步结论:在核潜艇进水舱内很可能有人员死亡,船体已不能自行浮出水面。

与死神赛跑

15日上午,在猛烈敲击潜艇的金属外壁后,救援人员终于听到艇内传出回应。即将破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点燃。库罗耶多夫司令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尽一切可能营救遇险人员。

据说,在102米深的水下,救援人员通过敲击艇舱,与幸存艇员进行了一次简短对话。

救援人员在艇舱上敲出的信号是:“救援正在进行,坚持住!”

艇员敲出的回答是:“明白。”

据海军专家介绍:潜艇在水下活动,必须有足够的氧气保障。氧气含量过少,人员容易疲劳虚脱,甚至会二氧化碳中毒。潜艇的氧气主要从三个途径获得:一是定期浮起换气,从大气中获得。一般潜艇每隔3—4小时就要浮出水面换换气。二是制氧机制造。核潜艇一般使用制氧机。但核反应堆关闭后,制氧机也因失去动力而无法工作。三是使用化学再生药板。再生药板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一般常规潜艇都装有一定数量的再生药板,以保证潜艇1—2个月的水下航行。由于核潜艇使用制氧机,再生药板储量不会太多,但是一般情况下,大约能够保证连续使用10个昼夜。

也就是说,救援工作是与死神赛跑。在氧气“倒计时”阶段,早一点进入库尔斯克号,幸存艇员的获救机会就能多一分。

但是,由于经济不景气,俄罗斯军队进行过大裁军,救生设备及其水平滑坡较大,经过15日一天的紧张忙活,深感力不从心。外援就候在家门口,接受还是不接受决策者颇伤脑筋。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装有三件“宝贝”,是秘不示人的。其一,是艇体表面吸声材料的细节。库尔斯克号表面敷设了一层独特的吸声材料,能大大减少潜艇潜航时的噪音,增强隐蔽性。不过,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材料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老对手们早就盼着能亲眼见一见,捅破这层纸。其二,是花岗岩式巡航导弹,比起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至少要先进1—2代,被“北约”称为航母“撒手锏”,一些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其三,是风暴式高速鱼雷,这种鱼雷能以超过100节的高速在水下“飞行”。遭到它的攻击,舰艇别说规避,就连反应都来不及。这样一艘核潜艇,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啊!如果让“北约”国家的救生人员接近库尔斯克号,那么,军事机密一览无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必将埋下隐患。

一边是奄奄一息的幸存艇员,一边有泄露军事机密的危险,到底何去何从呢

事故调查的初步结论

16日,海上风大浪急,又给救援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系数。

上午8时,北方舰队将两个最新式的水下救援装置送到海底。这两个装置成功地靠近了库尔斯克号。经过数小时的紧张工作,这两个新装置仍然无法与潜艇唯一的氧气输送口实现对接,无法把氧气送到潜艇内部。救生舱到了库尔斯克号上方,但因为海底能见度只有两米,在海面上引导救生舱前进的军官,无法将救生舱与潜艇上的逃生门准确对接。

随着时间的流逝,艇内的求救信号越来越弱。到了下午,救援人员已经听不到潜艇内部发出的任何求救信号,救援形势更加严峻。

怎么办

到了晚上,出于以人为本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外援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电话之后,普京总统下令:“目前库尔斯克潜艇的情况非常危险。为了救出被困船员,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接受一切可能的援助,不论来自何方。”

随后,英国政府派出一个由27名营救人员和一艘最新型的LR5型深海救援潜艇组成的救援小组,火速向巴伦支海深处进发。挪威也派出海鹰救援队的12名蛙人,搭乘飞机前来救援。为此,俄海军官员还紧急飞往布鲁塞尔,走进“北约”总部,与有关方面就救援工作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密商。

面对国际社会的深切同情与积极回应,俄罗斯海军第一副参谋长波鲍日信心十足地表示:“真正的海军潜艇战士从不会丧失希望!”

8月17日,巴伦支海风浪减小,天气晴朗,水下能见度好于前几天,让参加救援的人深感庆幸。

广阔的海面上,20艘船只组成的救援船队一字排开,俄罗斯海军的3台救援舱轮流下水,不间断地开展营救。

到了晚上,在世人们的期待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调查委员会首次召开记者会。克列巴诺夫副总理心情沉重地公布了失事原因调查的初步结论。他说,库尔斯克号是在与某个吨位很大的外来物体相撞之后沉没的。碰撞发生时,库尔斯克号正在距海面20米深处航行。碰撞以后,潜艇出现了一个大洞,艇体严重倾斜,马上便沉入海底。事故发生后,潜艇第一、第二艇舱,还可能包括其他几个艇舱瞬间就被海水淹没。当时大多数官兵集中在潜艇头部。他们能够逃离危险,跑到后舱的时间只有一分钟!由此推断,大多数艇员,包括潜艇的指挥及驾驶人员,在潜艇刚刚出事几分钟内,就已经罹难。至于“外来物体”到底是什么,他没有作出更多说明。

而西方国家却认为这一结论有些指桑骂槐。他们反问道:“潜艇上曾发生了两次剧烈的爆炸,又该怎么解释”

普京是个政治高手

连续几天,救援工作很不顺利,公众的耐心坚持到了极限,社会上各种批评意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

17日,俄《共青团真理报》以红色大字写道:“库尔斯克号的船员昨天没有发出声息。为什么总统还不说话……全国上下过去五天只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是否会获救,他怎么可以默不作声只要普京一声令下,懒散的海军将领一定会采取行动。”与此同时,深受普京打击的俄罗斯“寡头”也开始发动新的攻势。俄罗斯金融、政治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所办的《商业报》认为,普京认为他无法从这起悲剧中捞取任何政治利益,因此选择保持低调。

同时,国外媒体也对普京的动作缓慢表示不满。英国的《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社论撰写人特别不满因俄罗斯迟迟没有向外国求救,而导致船员未能获救。《每日电讯报》说:“过去几天所发生的事反映出,该国并没有在这名年轻、精力充沛的领导人执政下复兴,而是具有和过去相同的弱点。”“隐瞒意外的严重性以及无谓的尊严,延迟了当局向外国寻求援助,这可能导致人命丧亡,两者反映出俄的最大弱点。”“普京无疑希望,只要他保持低调,就能不对这起灾难负责。”

面对国内外的一片非议,普京终于打破了沉默。18日,在雅尔塔独联体国家元首非正式会晤后,他对无端指责予以回击。他说,俄军方在库尔斯克号发生意外事故后采取的救援措施是及时而正确的。未能迅速向公众通报,是因为应该提供客观、翔实的信息,为此,军方先要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还指出,在核潜艇事故发生后,自己就有意中断休假,亲临北方舰队的救援现场,但考虑到领导人并非专家,政府或军方高级领导人在现场无助于救援工作,反而会画蛇添足,影响和牵扯救援人员的精力。

其实,由于俄国近年来装备维护水平不佳,部队管理松弛,大小事故接二连三,作为总统,日理万机,也不可能一有事故就前往现场。库尔斯克号事故发生后,一开始恐怕就连军方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严重。

至于普京没有及时、准确地向一亿多俄国人通报事件真相,更是情有可原。躺在海底的库尔斯克号不是摔在巴黎的协和号飞机,可以让电视台在那里24小时现场直播。

专家认为,在整个事件的前期处理过程中,普京的最大失误,就是在开始时对船员家属关心不够。尽管他后来有所补救,但为时晚矣。当时他如能把这件事处理得妥善一点,他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就会小得多。对普京来说,对此事件的最佳选择就是“忍辱负重”,2000年9月1日,在电视上,普京坦率地承认,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普京是一个政治高手。如果事发后,他慌忙解释,只会越描越黑,因为全国上下此时都认定是他的错,所以不如什么都先认下来,把后事处理好,等俄国人民头脑冷静下来以后,发现错怪了他,也就会改变态度,转而支持他。而他力保军界,则更能使他在军界树立威望和形象。

118名官兵无一生还

19日,俄北方舰队总参谋长莫察克发表电视谈话,他认为库尔斯克号的多数密封舱都已经进水,估计艇上人员都已经死亡,其中多数人是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就死了。

但是,老百姓对于这一结论并不认同。北方舰队所在的摩尔曼斯克州首府摩尔曼斯克市,大小教堂里聚集了许多东正教教徒和普通市民。人们点燃蜡烛,随牧师一起祈祷,祈祷上帝保佑他们的同胞和亲人早日生还。一名退休教师说:“尽管官方已经失去信心,但我仍然要为艇员们祈祷。我相信奇迹会发生!”许多俄罗斯人抱怨政府说得太“绝”,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说法,他们只相信“上帝是仁慈的”。

当天傍晚,英国和挪威两支救援队才匆匆现身事故现场。由于准备得不是太充分,特别是黑暗中作业困难,两支外援的救援行动被迫推迟至次日凌晨。

俄海军司令部新闻处通报说,俄、英、挪三方协商后决定,将用水下摄像机对库尔斯克号进行摄像,对所获资料进行加工和分析,然后,潜水员将开始水下作业。

20日,按照俄、挪、英三方确定的救援方案,挪威潜水员携带录像监视设备,于拂晓时分首先下潜。英国的LR5袖珍潜艇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下潜,并且可能会和沉没潜艇的救生舱门对接。负责指挥救援小组的英国海军的一名准将承认,如果库尔斯克号艇身毁坏严重,救援工作将会受到影响,救援行动也极有可能失败。

那天凌晨,3名挪威潜水员下海后,潜到120多米深处,围绕着库尔斯克号游了一圈并进行了录像,还不时用锤子敲击潜艇。从回音判断,库尔斯克号内部似乎灌满了海水。据认为,这些海水是7天前库尔斯克号发生爆炸断裂时涌进去的。

挪威潜水员还试图拧开9号密封舱的阀门,但没有能够打开。水下录像显示,有一人被困在一座突出的密封舱内,他似乎想逃出潜艇,但没能逃出来,就死在密封舱里。潜水员们遗憾地发现,他们所携带的一些工具与艇上的螺栓尺寸口径不一致。他们将所需的尺寸传回救援船,让随船的工匠们紧急制作。同时,挪威潜水员还证实,他们的一个无人驾驶的海底勘测艇发现,库尔斯克号后部的紧急救生舱门也已严重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