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化石:生命演化的传奇
1518100000030

第30章 中华瑰宝——我国著名的化石产地(1)

山东临朐“万卷石书”

在山东临朐县城东23千米处,有一个名叫山旺的小山村。村东的天然盆地里,埋藏着一座彩色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四周群山环绕,硅藻土页岩层层叠叠,俗称“万卷石书”。据《临朐县志》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土非石,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花纹,虫者、鱼者、兽者、山水、花卉者不一。”山旺化石种类繁多,已发现的有10余类,近200种。植物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128种;动物中昆虫、鱼类、两栖、爬虫、鸟兽等各纲都有。较大的动物以鹿为最多,也有犀、猪等。1976年发现的一个鸟化石,填补了我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的空白。山旺化石又以完好精美著称。树叶细脉、蝙蝠翼膜、蜻蜓翅脉、蜘蛛足毛等,印痕清晰,历历可辨。如你来到盆地内的硅藻土堆前,顺手拣起一块化石,活像一本石书,足有四五十页。揭开一页,飘出一片秀丽的水藻;再揭开一页,飞出一只金色的蜜蜂……保存了生前的体态,栩栩如生。每一页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廊,都是一片大自然的缩影,都告诉人们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树叶迎风飘,鱼儿水中游,高大的犀牛安然地啃着青草,一群花鹿嬉戏追逐,蝴蝶翩舞,蝈蝈歌唱,青蛙在鼓肚,小蝌蚪摇摆着尾巴,祖熊跳上树桠正巧妙地捕捉欲逃的蜘蛛……一个个遥远的故事,瞬间复活了;一个个悠长的梦,霎时醒来了。

这就是以古生物化石蕴藏丰富而闻名中外的“天然化石博物馆”。据专家研究,1800万年前的一天,这里爆发出轰隆轰隆的连声巨响,天崩地陷了:周围大山喷出的岩浆,向盆地中心的湖泊涌去,所有的生灵在吃惊地碰撞,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唤,便被统统埋进了大地深层。滚烫的岩浆凝固了它们,沉重的地壳挤扁了它们,在与世隔绝的漫长年代里,它们逐渐变成了化石。对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为探索我国华东北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开发我国黄海、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也有一定意义。

为此,国家在该县城建造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10多个门类、400余种属的1000多件化石标本。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游者和学者专家,慕名前来观赏、考察。一位书法家游观后,这样挥笔留言道:“稀世奇珍,中华之光!”

北京硅化木林

在北京北郊延庆盆地的东北缘白河畔下德龙湾,至今保留着一片神奇的木化石群。这里分布着中侏罗世晚期后城组砾岩、沙岩页及中性火山岩地层。硅化木群就点布在这套地层中,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2500米。到此仿佛来到原始森林采伐地,树桩高低参差不齐,茎干杂乱躺卧,呈现出好似正在滚落的情景。每根树桩和茎干化石,都酷似干枯的树木。然而,它们都是刀砍不入、锯伐不断的坚硬石质木材。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株。它们表面呈黄褐色或灰白色,最大直径25米,最小06米,一般在1米左右,纹理清晰,年轮宽窄可辨,多数仅保存木质部,有的连表皮部俱在。经科学家鉴定属裸子植物中已经绝灭的原始松柏类。该木化石群产于原生层次,保存完好,数量较多,分布集中,为我国罕见的硅化木产地。

硅化木是古代地质时期中植物茎干的遗迹,是一种石化了的木材。关于它的形成,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话与传说。据研究,这些硅化木生长在距今16亿年前的茂密森林中。当时的北京地区,发育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巍峨高山,呈东北向相间排列;北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高大的常绿乔木生长其中。强烈的燕山运动时期,地壳变动频繁,火山间歇喷发,山崩地裂,岩浆冲天,森林被毁灭殆尽,埋藏于地下。由于大量火山的覆盖,使林木与空气隔绝,在火山物质提供充分的硅元素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石化作用,最后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这片珍贵的硅化木林。

硅化木以奇特的形态和结构吸引着人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物”和当做园林观赏的“珍品”。北京硅化木林不仅是研究北京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和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内容奇特的珍贵旅游资源,可成为理想的游览场所和科普园地,为首都增添一朵绚丽灿烂的科学之花。

新疆奇台硅化木林

在新疆的卡拉麦里山有一片神奇的硅化木森林。1米多粗、10多米长的树木东倒西歪,有的像被人锯成一节节的剁肉墩子;有的半截露出地面,另半截仍埋在土里;坡上满地都像是被人砍过后所剩半米到一米的树墩子。树心、树干、树皮纹理清楚,树皮呈现黑褐色,树心却呈白色,远看犹如刚刚砍下不久的活树一般。这就是珍贵的硅化木林现场。据称这是15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裸子植物化石,原来都被埋在深深的土层里,由于雨水冲刷,风沙侵蚀,逐渐裸露地表。整个化石森林面积有3平方千米,共1000多棵化石树。面积之大、树木之多,可谓全国之冠。虽然在新疆各地曾发现多处树木化石,可大都已风化成土,唯独这片保存比较完整,值得国内外有关学科专家进行考察和欣赏,是观赏自然景观的好地方。因为它蕴藏着科学奥妙,专家学者凭着它可以探索古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古地壳变化,故富有特别吸引人的魅力。

淮南寿县怀远晚元古代化石群

古生物学界长期以来把最早的生命大爆发时代定在元古代晚期,距今68亿~62亿年的澳大利亚南部阿得雷德山脉以北埃迪卡拉地区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作为标准。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淮南寿县和怀远一带,距今84亿年和74亿年的元古代晚期地层中,发现类似于现代海生须腕动物和环节动物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多细胞实体化石。这批标本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蠕虫的吻部、疣足和刚毛都清晰可辨,为国内外所罕见。其中至少包括环节动物门的5个属(似沙蜗、原沙蜗、淮南虫、小卢迪曼虫、古吻虫),须腕动物门的2个属(古线虫、皱节虫)以及薄饼状的可疑动物化石。它们的形体细小,1~2厘米长宽,但分化程度低于埃迪卡拉动物群,更显出其原始性,实为地球上最早的一次生命大爆发留下的遗迹!

湘西早期古生代化石群

主要的化石产地见于慈利、大庸以及与贵州接壤的山地间,寒武纪与奥陶纪的三叶虫、头足类化石十分丰富,我国最大的三叶虫(奥陶纪类型,长达30厘米)化石即产于此。从生物地层分区的特点看,此处正处于江南区与扬子区的接界地带,对研究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十分重要。在对比不同生物地理区的地层时代时也是关键的地点。

浙西江山、常山早期古生代化石群

这里是江南区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生物地层剖面的典型地点。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化石特别丰富,是研究我国生物地层学的重要地点。

江西修水流域古生代化石群

江西修水流域,主要是武宁与修水两地,自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至三叠纪地层发育完整,其中在某些层段中化石特别丰富,是从事化石研究和采集的好地方。如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头足类,志留纪的三叶虫、腕足类、无颌类,泥盆纪的植物化石,晚期古生代的类、腕足类、珊瑚、介形类、植物化石等都相当密集,只需花很短的时间便可获得大量标本。

滇东中志留世至早泥盆世化石群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丁文江、王日伦就到云南曲靖寥廓(角)山、翠峰山地区作过地质调查。抗日战争期间,孙云铸继续在那里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工作者曾多次多批前往那里,发现了大批多门类化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无颌类与胴甲鱼类化石,不仅体形完整,种类较多,而且数量也相当丰富,从而打开了我国早期脊椎动物研究的新局面,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些化石为研究鱼类如何演化为两栖类,如何从低等鱼类进化到高等鱼类等问题,提供了颇有意义的标本。

在植物化石中,有些对研究早期陆上植物的发生与发展很有价值。

此外,从中志留世到早泥盆世的多门类化石,包括牙形刺、腕足类、珊瑚、三叶虫、苔藓动物、介形类、双壳类等,都能在此找到。滇东不失为化石胜地。

贵州独山、都匀地区早石炭世化石群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近代地质学创始人之一丁文江从英国学成归国时,就选择这里的早石炭世地层及其化石群作为研究对象,创立了“夜郎统”之名,并根据珊瑚、腕足类等重要化石将此间的早石炭世地层(即夜郎统)进一步划分出四个生物地层组合,各组合内化石极为丰富,并选出各层中的代表属种作为“标准化石”,奠定了我国早石炭世地层古生物的典型剖面。

山西石炭二叠纪煤系中的植物化石群

山西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煤炭产地,煤系地层遍及全省各地。其中所含的石炭二叠纪植物化石特别丰富,不仅属种数量多,而且标本十分精美,成为我国这一时期植物化石的典型产地,许多代表性的标本,皆出于此。

陕北延长地区中生代植物化石群

陕北是中国革命圣地。然而,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对这里非常感兴趣,因为此间的三叠侏罗纪古植物化石太丰富了。陕北延长地区成为陕北、陇东、内蒙古地区中生代典型剖面的所在地,成为研究中生代植物化石很重要的地区。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专著传世。与植物化石伴生的尚有叶肢介、双壳类和腹足类,还有脊椎动物化石。

内蒙古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群

内蒙古的二连、集宁一带,早第三纪时期是在准平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片沉降盆地,湖泊相沉积及其所含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久已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的古生物学家曾多次前往采集,获得丰富的标本。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也多次前往,许多著名的化石,如雷兽、古犀、古象等典型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均产于此,最集中的产地在四子王旗地区。

黄土高原上的新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群

我国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非常丰富,称为“三趾马动物群”,其中所含的各类化石有象类、犀类、马类、鹿类等不计其数。其具体的化石产地分布在黄河两岸,尤以山西保德与陇东一带最为集中。长期以来,这里成了“龙骨”交易的集散地,成为收集新第三纪哺乳类化石的好去处。

河北阳原泥河湾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群

这里是桑干河上游的谷地,第四纪初期为一大湖泊,湖岸的森林和草地上生活着众多兽类,湖内游鱼很多。这些动物埋藏于泥岩中后,成为化石仓库,马类、象类、鹿类、犀类、肉食类等化石相继被发现。以马为标志的“泥河湾动物群”建立起来了,这里成为第四纪早期的标准剖面及化石群的产地,而且还有可能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其实,我国上述著名化石产地,只是众多化石产地的代表。何况今后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近年在贵州瓮安元古代末期(距今57亿年)的地层中发现多细胞动物的卵细胞化石,显示其分裂过程,为世界化石中的奇迹。

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宝库

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为四川省直辖市,具有2000年盐业历史和70余年建市史,以“盐都”“灯城”闻名中外。自贡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四川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及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贡地区中生代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层序清楚,蕴藏着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恐龙化石。不仅点多面广,门类丰富,而且保存完好,埋藏集中。自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被人们誉为“恐龙之乡”。

自贡恐龙化石遍布全市四区两县。截至1990年底,已发现92个恐龙化石点,产出恐龙化石标本200多件,被整理记述的标本已达50件,包括8个科、14个属、17个种,其中大部分为新属新种。

自贡地区埋藏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侏罗系。侏罗系地层厚度大,分布广,蕴藏的恐龙化石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侏罗系在自贡地区出露有上统蓬莱镇组、遂宁组、上沙溪庙组,中统下沙溪庙组,中—下统自流井组和下统珍珠冲组。在地史上的侏罗纪时期,自贡地区气候炎热,河湖交错,植物茂繁,古树参天,在这里曾经出现过三个相关而又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恐龙动物群,即早侏罗世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中侏罗世的蜀龙动物群(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及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动物群。

自贡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为1915年前后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在荣县采得的一枚牙齿和一段残破的股骨。这也是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此后,恐龙化石在自贡地区时有发现,但由于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这些化石得不到充分地保护和利用,更谈不上系统地采集与研究。所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间,被科学记述的自贡恐龙化石仅有1个属种,即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36年在荣县采得的1具荣县峨眉龙。

新中国成立后,自贡地区的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山铺恐龙化石的大量出土,成果日益显著,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多次深入发掘现场,调查研究,实地解决在发掘、科研和建馆中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开发利用自贡恐龙化石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自贡市人民政府先后责成市文教局和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负责管理全市的古生物化石。他们及时清理各工程建设中发现的化石标本,并利用这些标本举办展览,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识,从而提高了群众对古生物化石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了群众保护和报送古生物化石的积极性,推动了该市古生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