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化石:生命演化的传奇
1518100000032

第32章 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

1984年春节刚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侯先光来到他的导师张文堂教授的办公室,商谈选择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材。按正常情况,张教授是著名的三叶虫专家,理应在三叶虫领域内选题,轻车熟路,不必花过多的精力。但他考虑到国内三叶虫的研究已有相当深度,不如寻找与三叶虫有关的其他化石作论文材料更有意思。两人在交谈的过程中,想到能否在高肌虫(或称金臂虫、古介形类)方面研究一下,因为这类化石出现于早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时期,短时间内,就在地球上绝灭了,而且是甲壳动物中的原始类型,对此后的各类壳动物的演化和发展可能有某种意义的联系,而这些问题,国内外的学者至今尚未研究清楚,如果能将它的来龙去脉探索一番,也是对古生物科学的贡献。

研究的方向定下以后,如何实现呢?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到哪里去找化石材料?既然高肌虫出现于早寒武世,当然应找寻早寒武世地层比较发育的地区。以往对寒武纪地层及古地理的研究表明,云南东部,或者说昆明地区是我国海相寒武纪地层最先出现的地方。也就是说,当三叶虫尚未兴起的时候,一类所谓“小壳动物群”在滇东一带广泛分布了。如果能在“小壳动物群”的层位附近寻找到这类原始甲壳动物化石是最有意思的。师生商定先去昆明地区。

在昆明的西南方向,晋宁和澄江是著名的磷矿产地。这些磷矿就是由“小壳动物群”构成的。所以,前往晋宁、澄江一带去找寻高肌虫化石应该是很有希望的。6月间,正当春残夏初之际,侯先光离开南京,奔赴昆明。

他到达目的地以后,详细地观察了“小壳动物群”之上的层位,即含始莱得利基虫和武定虫的三叶虫动物群之下的所谓筇竹寺组下部地层,估计在此可能找到理想中的高肌虫化石。于是,侯先光开始了艰苦的野外工作。

空旷的山野间,侯先光独自一人背着地质包搜索前进。虽然跋山涉水,不免精力疲惫;风餐露宿,不免饥寒交迫,但为了古生物教学、科研工作,情绪仍然高涨。黎明即起,爬上山头;披星戴月,回到住地,不管收获多少,他始终坚持工作。

7月1日,侯先光来到澄江的帽天山下,他想起在地质文献上曾经看到过,有一位地质学家在这里寻找磷矿时写过一篇地质勘查报告,提到这里的“页岩内含有某种低等动物化石”,这是什么化石?前人不曾认识它,如今我们能否寻找出来,好好地研究一番,说不定也是一项发现,或许是高肌虫?于是,他就在帽天山下先找寻页岩地层。很幸运,那天他很快便找到了页岩层位,用地质锤打下几块,劈开来检查,果然,就在劈开的新鲜面上暴露出一条从未见过的,颇似蠕虫状的化石。他当场惊呆了,因为一般蠕虫的身体非常柔软,没有硬壳,很难保存为化石,而眼前的标本十分清晰,不仅能看到虫体的分节现象,连虫体内的器官也隐约可辨。此类化石,过去在教科书上提到过,说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有过报道,而眼前的标本,却在我国发现,这岂不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侯先光想到这些,兴奋极了,举起铁锤好像特别有劲,一连又劈开好几块页岩,多少又有新的发现。他意识到这些化石的价值远远超过高肌虫。

工作了一段时间,他采到不少化石,回到南京后,首先向他的导师汇报。张教授见到这批化石标本,也惊呆了,世界上有这么多又这么好的化石,平生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而且产自云南澄江——祖国的大地上。他深知学术价值的宝贵,随即向侯先光表示,毕业论文的材料太丰富了,何止几篇论文,几十篇论文也写不完啊!而且研究的成果,肯定会轰动国际学术界。然后,张教授又向研究所领导作了汇报。英雄所见略同,研究所领导完全同意张教授的分析,并决定派陈均远教授等和侯先光一起组织一个专门研究小组前往澄江有计划地发掘。同时,向中国科学院领导写报告,要求调拨经费支持。院长看了报告以后,又向有关专家咨询,一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值得资助,于是在院长基金中拨出一笔资金。

1985年11月,张文堂与侯先光率先写出一篇《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向世人宣告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时间,国际古生物学界震动了。澄江发掘小组又顺利地工作了几年,采获到50000块标本,经过一番研究,这个化石群的面貌也基本上弄清楚了,并且陆续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目前,尚在继续深化研究工作,有关专著也将陆续出版。

1996年8月,6000多位来自各国的地质学家云集北京,举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将澄江动物群的面貌向国外友人展示,与会者无不拍手称赞,认为澄江是“地球上最早的古生物圣地”,希望列入“联合国全球地质遗址名录”。

澄江动物群为何如此宝贵?

首先,大量本来身体柔软的动物化石,并且十分完整,据统计,澄江动物群中90%属于此类化石标本。例如,属于腔肠动物的水母化石,一般在岩层里最多只能保留一个近似圆形的皮膜印痕,而澄江动物群中的水母化石,除此之外,还保存有纤细的触手、细腻的环肌,甚至能隐约见到吞下的食物。

其次,澄江动物群中出现许多非常奇特的动物化石。比如一类蠕虫化石——微网虫,除整条的外形和分节的躯体外,还能见到表皮上有10对网状鳞片和软肢。又如火把虫,躯干前端的背部带有5对分节的触手,这一特征,几乎是古今蠕虫动物中绝无仅有的。

第三,在澄江动物群化石中见到了最早的脊索动物的祖先,把脊索动物出世的时间向前推移了1500万年。它就是云南虫,身体保存脊索,有鳃弧(鳃弓)和分节的肌肉构造。以往,类似的化石仅见于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中,称为凯亚虫化石。

第四,完整的化石标本,纠正了过去的错误鉴定。例如,过去在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过一种奇虾的“脚”(螯肢)化石,被当做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来描述;把奇虾的“嘴巴”化石,当做水母化石来研究,历时100多年,无人知晓。现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了完整的奇虾化石,这是一条长达1米的肉食性节肢动物,将加拿大的“零件”化石与它对比之后,错误被纠正了,恢复了化石的原貌。

至于澄江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之多,更是罕见,据统计,从低等到高等,包括三叶虫、非三叶虫节肢动物、高肌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铰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甚至脊索动物等,相当于20多个门类、80多个属级单元的生物化石类群,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都可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它们的祖先类型。所以,古生物学家把寒武纪的生命演化称之为大爆发时期,或大爆炸时期,具体的绝对年代应在53亿年前的早寒武世。这一时期的出现,先后经历几百万年,这对于漫长的46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只是“瞬间”而已——简直是突然的变化,新生物群好似突然到来!

这一突然的质变现象,给达尔文的理论作了极好的补充。因为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认为生物的演化是渐进的,非常缓慢的,而澄江动物群提供的事实,恰好说明,演化也有突变。澄江动物群作为寒武纪大爆炸理论的重要支柱,揭示了进化的突发性和自发性。寒武纪大爆炸是生命进化历史中一个特殊时期,提供了最深层次模式选择的可能性,导致了脊索动物在内所有动物门或相当于门一级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其中一部分继续演化至今构成现代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