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重口味心理学
1523300000004

第4章 变态不是我的错(3)

但是有的怪癖就和毒素一样,长久积累之下若是爆发的话,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都会有独爱的一种味道,花香、果香、雨后泥土香,也有些人喜欢些奇怪的味道,有一个小男孩,他就喜欢闻汽油的味道,这个特殊的癖好可能许多人都有。专家说:“汽油是苯类物质,挥发时有种甜香的味道,容易使儿童上瘾,有不少小孩子喜欢类似于汽油这种带有芳香味的挥发性气体。”小孩通过这些奇怪的味道来缓解自己的恐惧、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化解不良情绪,但这种挥发气体长期吸入会对人体有害。专家对某城市的中小学生作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98.2%的中小学生接触过此类溶剂,23.8%的学生表示喜好此类溶剂的气味,0.8%的学生喜欢经常闻嗅这些溶剂,个别学生闻后出现麻木、欣然、幻觉等症状,甚至有中毒的现象出现。孩子们往往只是追求单纯的喜欢,不会考虑到后果,这样的怪癖家长发现时要进行适当干预,这种嗜好形成依赖性以后就很难戒掉。有不良怪癖的人要趁早拔出,越是陷入深的越难摆脱。据报道,美国有位名为伊娜的女子,也对味道有着奇特的癖好:她对爽身粉的味道欲罢不能,每天都要闻上好几次。所以,她不论去哪都会带着一盒爽身粉,隔几个小时就要闻上一闻。十几年前,她误吸入爽身粉,后来便渐渐地喜欢上了爽身粉的味道。但是她长期吸入粉尘,肺部已经感染,只好去就医。据自己估算,从开始吸爽身粉以来,有大约500千克爽身粉进入了她的身体。伊娜对医生说,她要是哪天没有闻到,就会像吸毒上瘾者一样浑身乏力。家人也一直劝阻她不要再吸食爽身粉,可她自己却欲罢不能。

杰瑞小的时候就喜欢盯着自己的脚看,看见别人光着脚他也会无意识盯着看,有的时候还忍不住想舔几下。慢慢地他开始盯着袜子看,有一次他偷了爸爸的袜子,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舔了几下,然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莫名其妙地就喜欢上了。其实他知道袜子上有许多细菌和病毒,可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对心理医生说:“现在我很纠结,不改的话总是这么着确实很恶心,说出去都觉得丢人。可是想改我觉得好像已经晚了。”心理医生建议他,这种怪癖虽然不危害别人,但是对自己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戒除怪癖首先要靠自己从心里打算改正,其次就是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对怪癖的依赖。

怪癖是人内心的秘密,人们靠沉溺于某些奇怪的行为举止,试图排解内心的痛苦。即使他们能够戒掉怪癖,也不能算是痊愈,除非他们能够真正扫清内心的痛苦。人们对特殊癖好陷入的程度有深有浅。对一些有害身体健康的怪癖我们必须及时戒除,这些怪癖往往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已形成,所以,对儿童的异常举动家长要格外注意,以免形成有害健康的怪癖。而对一些小的怪癖,不危害自己和他人的有也无妨,例如,你走路的时候见着井盖就要踩,走斑马线时要正好踩在线上才行,喜欢把柜子里的衣服翻出来躺在里面,只要手里拿着笔就不自觉地转起来等。这些小怪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怪癖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精神寄托,它可以刺激我们大脑里的兴奋点,俗话说“小病不断,大病不犯”,就像电影《失恋33天》中的一句台词说得那样:“这年头没有点怪癖你就不好意思出门。”可见,小小的怪癖被人们视为个性的体现。身体时不时经历些小调整,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和精力旺盛。只要怪癖怪得有度,只关乎自己的兴趣,不危害自己和他人,有点小癖好也并不都是毛病,无论谁,都有一个私人“癖”,有的小癖好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

离我远点,不然咬你——攻击型人格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个性暴躁,几句话说不对就出语伤人。有些人则表现得很暴力,爱打架生事。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遇见那些“毒舌”,挖空心思挖苦别人,取笑别人,谁不小心得罪了他,便不指名地指桑骂槐,冷嘲热讽,说话恶毒,而且当着许多人攻击别人的缺点,故意给对方造成伤害,从别人身上找自信。大多数人使用言语上的攻击,能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慰藉。有些人是炮仗脾气,遇事易冲动,很不受人欢迎,心理学上称这些人为攻击型人格。

攻击心理就如同我们吃饭睡觉一样,是生物的本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一种平衡,有些人的攻击型人格是将自己对强势一方不满的转移,他将这种不满转移到比他弱的一方。芳儿的老公在外温顺,他孤僻、内向,话不多,在公司唯唯诺诺,工作一贯松松垮垮、磨磨蹭蹭,没有上进心,没有积极性,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心似的。半年前,因为工作拖拉,领导批评了他,他虽然不太服气,但也没说什么,他不敢反抗领导给的压力。可是他在家却情绪急躁易怒,常常为一点芝麻小事大动干戈,行动反复无常,心理极度不平衡,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后来竟然出手打他老婆。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当受到挫折时,人本能地会表示不满、敌意、对抗和反对。将内心的不满朝着被认为是同自己作对的人和事物直接发泄出来,表现出对立的态度和愤怒的心情。

多数的攻击性格来自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的安全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等。专家表示,儿童期和青春期也是攻击型人格的“潜伏”期。这些现象多发生在青少年男性身上,他们在这一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苦闷、烦躁、歇斯底里、冲动等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会在外界的刺激下呈现出一些不健康心理,成了攻击性行为的心理诱因。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有位16岁的青少年被送进了少管所,他经常组织一些同龄人打架斗殴,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被警察抓起来管教过许多次,可是每次放出来他还是会犯。他父母说他小时候同祖父母和两个姐姐在乡村里生活,由于长期和姐姐们生活,他的个性也有点像小姑娘,比较软弱,周围的小男孩都不和他一起玩,有时候还合伙欺负他。上初中的时候,他被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刚刚来到城市里,他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学校。他有点自卑、害羞,也不和同学交流,经常被一些学长欺负。开始他还忍着,终于有一天,同班有个男孩笑话他的发音,那男孩挑衅他说:“瞪着我干吗,大姑娘。”这句话一下子激怒了他,他就像失控了一样扑向他同学,扭打在一起,打得对方都没有反击的能力了他还是不肯停手,最后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强制拉开,他因此也被学校给了严重处分。从那以后,同学对他稍有得罪,他就会大打出手。问及打架的理由时,他认为都是别人招惹他在先的,或者有什么不顺心事时,以此发泄。

这个案例中的小男孩是典型的攻击型人格,在别人严重的行为、语言攻击下,无法忍受,从而产生攻击性和报复性行为。攻击型人格的特点是情绪急躁易怒,而且控制不住这种情绪。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和冲动行为,有些冲动的做法是自己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行动。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中,由于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加之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经常导致他们心理不平衡。他遭遇挫折后,如果挫折感没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得到释放,那么挫折感就会积累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美国加州发生了一例杀人案,犯罪的是一位20岁的青年人,杀的是自己继母带来的一个10岁的妹妹。他父亲是汽车司机,妻子在孩子9岁的时候因病过世,他便开始嗜酒,变得性情暴躁,经常打孩子,也不好好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娶了现任的继母,继母还带着一个5岁的女孩。继母对他也很冷淡,有时还动手打骂。他和家里的关系很紧张,回家里也不和别人说话。他在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脾气暴躁,有时还动手和同学打架。回到家里,他看见继母和爸爸对他冷漠的眼神,他心里开始幻想着杀死他们,心里竟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有一天晚上,他和继母争吵起来,爸爸动手打了他,这时他发现那小女孩在盯着他看,似乎是在嘲笑他。他再也受不了了,在隔天的晚上偷偷进了小女孩的房间,掐死了她。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个孩子的攻击人格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他从小就在一个充满暴力缺少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家长的教育方式是经常采用一些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是在暴力环境下成长的,那攻击性行为就会成为这个人的基本行为。一个具有主动攻击倾向的人,如果他攻击他人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是一种行为习惯,那他则患有攻击性人格障碍。

马加爵事件相信很多人还记得,成绩优异的一个大学生在三天里杀了4名自己同宿舍的同学。他同学反映,他在学校里性格很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由于家里贫困,他内心很自卑,别人对他无意中的调侃都被他认为是故意对他人身攻击。平时也不和同学沟通,表面看上去比较安静,也少见攻击性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没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当他的反常“攻击”出现时,会让周围人防不胜防。马加爵在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逃走。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位是他的朋友,就因为两人在打牌时发生争执,对方言语使用不当,马加爵认为这是对他的人身攻击,而且还是他朋友,这样他更难接受。他自己说:“我跟他是三年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很信任他,真心把他当朋友,想不到别人这样说我,他也这么认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攻击型人格的人一般行动反复无常,动机可以是有意或是无意的,马加爵的攻击行为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报复行为,以求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在马加爵的心里,他与同学的关系出现了失衡,他是弱势的一方,他要打破这种不平衡,进行还击,这是他潜意识中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