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1525100000029

第29章 投资的逻辑(6)

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公司创立,而且似乎那些投资互联网企业的人从来不可能亏损。于是,狂热的风险投资商不顾一切地涌向新生的互联网公司,任凭他们大把大把地烧钱,其速度和数量让人目瞪口呆。资本市场的新贵们对传统的商业智慧倍加嘲弄,他们对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有关通胀和经济失衡的评论嗤之以鼻,更有激进分子要求格林斯潘重返校园,去温习经济学基本理论。

小链接3:

网络全球公司(theglobe.com)是一家由两位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在1994年成立的。1998年11月,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的发行价格为9美元。可是,在11月13日公司股票的第一个交易日里,奇迹发生了。尽管这家公司在之前的9个月里账面总收入仅为270万美元,没有专利技术,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都不是领先的网站。可是,公司的股价在那神奇的一天一度猛冲到每股97美元以上,并稳定在每股63.5美元。仅这一天的收益率就超过600%。一下子,公司的市值竟然达到了约10亿美元,两位创始的年轻人瞬间成为了亿万富翁。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iVillage(互动村)是一家经营妇女与家庭生活服务的网站公司,1999年3月公开上市,第一天的股价就被热情的投资者抬高了233%。到6月底,公司市值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当季公司的收入为600万美元,而支出却高达2400万美元。可是,公司的女CEO却信心百倍地说:“我们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对我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回报,因为他们愿意接受在此关头出现的亏损,我们能够迅速收购其他公司并且获得市场份额。这就像抢占土地,你必须尽可能快地把木桩楔入最有价值的土地,因为等到明天就没有机会了。”

互联网股票价格的腾飞,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互联网和它彻底改变商业方式的能力过于乐观。有上万亿的资金涌向仅仅约五百种股票,导致股票供不应求,泡沫自然就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公司的股价越来越高,单单雅虎公司一家的市值,就超出了波音、卡特彼勒、菲利普·莫里斯这些传统产业公司的市值总和,尽管实际上这三家公司的总收入和总收益分别是雅虎公司的339倍和159倍。

网络股冲天的价格让许多人都感到震惊。购买股票的这些机构投资者并不是按照公司的内在价值去投资,他们只是在赌博,赌一些更大的傻瓜从他们手中以更高的价格买走股票。

既然是赌博,那就免不了有输了老本的人。虽然互联网公司吸引了无数风险资金,但大多数公司都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倒下,只有少数公司活了下来。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有375家互联网公司倒闭。许多雄心勃勃的公司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消失了。2000年全年,美国新型互联网公司裁员人数达到创纪录的4.12万人,其中12月第一次超过万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网络业的从业者被迫重新选择职业和生活。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破灭,最终破灭是难以避免的。2000年3月下旬,纳斯达克开始第一次重大调整。此后,美国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分析员也开始掉转风头,对互联网公司的盈利前景表示担忧,建议减持。投资者在经过冷静思考之后,又将股票定价重新转回到最基本的标准——盈利上。他们发现大量互联网公司没有盈利前景,于是开始抛售这些公司的股票。

2000年4月,灾难终于降临了。4月3日、4日两天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924点,跌幅超过20%,创造了历史上的跌幅之最。转眼间,纳斯达克股市成了千百万投资者的地狱,上百亿美元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新经济“点石成金”的神话灰飞烟灭。

此后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从5084点一路狂泻至1300多点。同年9月21日,指数跌至1088点,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回到了1998年前的水平。到2000年底时,纳斯达克市场的股票总市值只有5000多亿美元,仅仅相当于3月时思科公司一家的股票市值。此后三年内,纳斯达克指数又连续跌至825.8的历史最低点。

从全球各地,无论是纽约、巴黎、孟买还是东京,所有的网络股和通信股的股价都一泻千里,很多公司的股价都下跌了90%以上。前面提到的网络全球公司,在2000年8月的股价只有1美元,比不到两年前的发行价下跌了几乎90%,与其在最高点相比则下跌了接近99%。

短短几个月,整个网络产业突然从如日中天的巅峰跌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许多排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被迫推迟或取消了上市计划。不少原本财源茂盛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却急切地寻找买家,或者干脆关门大吉。

灾难并不算完,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企业的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产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

但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失败,而是人们对于其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说到底这只是人们的狂热和贪婪所受到的必然惩罚。事实上,从郁金香到网络,不论投机的对象有什么不同,其投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来自于人们内心那种对于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贪婪。正是因为人的这些“本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虽然我们一直在“与时俱进”,但是泡沫却像幽灵一样永远伴随我们,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不知道下一个又从哪里发生。

人们往往争论哪里有没有泡沫,哪里的泡沫有多大这样的问题。其实按我的理解,只要大多数人购买某一个领域的东西不仅仅是为了消费,更是为了投资,为了将来以更高的价格将它卖出去的话,这个领域就有可能存在泡沫,比如股市、楼市、黄金等。至于到底有多少泡沫,那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可能有些东西有比较公认的计算“公允价格”的方法,而有些地方就不是那么明确了。但是我认为一些用于估计理论上的“公允价格”范围的模型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如果这些模型是建立在一些有实际经济含义的变量的基础之上,比如市盈率、利率等。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用类似这种模型来估计,根据我的观察似乎很多领域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泡沫”现象,而且也不是这些泡沫都会破灭,这也正是说明了“泡沫”问题的复杂性。似乎一些小“泡沫”永远不会破灭,但是严重的泡沫和投机无一例外最终都会有崩溃的一天。其实,只要一直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我认为“泡沫”就基本不会破灭,在这种情况下永远都会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钱接下一棒。当然,这只是对于那些温和的“泡沫”而言的,它们比较不容易破灭的原因在于它的资金要求比较容易满足,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都存在通货膨胀和财富效应。所以,严格地说,我想这种很难称之为“泡沫”,因为它正是反映了总体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增加。

然而,真正让我们关心的可能就是那种恶性的“泡沫”和投机,它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巨量的资金,又会由于某种原因(实际上往往是后续资金的缺乏)而瞬间崩溃。对于这种泡沫似乎任何人都无能为力,除非哪天人类能够克服内心深处的那种冲动和贪婪。

有人说,泡沫就像细菌,只要有它们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历史经验也一再地告诉我们,当一个泡沫在膨胀的时候,公众的追风心理可以使其成为具有严重破坏力的投机浪潮。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的人们会为泡沫的膨胀寻找各种“合理”的解释,不断提升对价格的预期,引起资产价格的不断快速上涨。任何发出泡沫警告的观点都会被当作一个异类而被嘲笑。事实上追风的很多人也确实能在泡沫膨胀的前期一夜暴富,但是谁也不可能知道泡沫在哪天会破灭,所以如果你想在泡沫的大潮中“浑水摸鱼”,你就要承受泡沫可能破灭的风险。

在泡沫面前,因为狂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灭的时候才能大白于天下。

次贷危机会在中国重演吗?

我想从“911”事件以来这么长一段时间内,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前不久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如果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让很多中国人开始关注金融危机的话,那么这次的金融危机就已经影响到了大多数中国人。

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就是来自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的住房次级按揭贷款一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住房按揭贷款,那么次贷危机会不会在我们中国重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与中国的有何不同,弄清楚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专门讲次贷危机的书已经很多了,但是其中绝大多数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还是太过专业,看了以后不知所云。所以,我这里尽量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其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太准确的说法,但是大致意思应该是不会错的,我想读者不会过于苛责,毕竟我们不是为了专业研究。

“次贷”就是次级贷款的意思,为了了解次贷危机,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准确来讲应该叫做“次级按揭贷款”。“按揭”这个词我想大家一定很熟悉,如果你是房奴的话,印象就会更深刻。“按揭”是从英语“mortgage”译过来的,为什么译成这么一个奇怪的词呢?原来“按揭”一词最先是由香港传入的,它是“mortgage”的粤语音译。“按揭”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想买房子,总价要100万,你手头上只有20万,你向银行要求贷款80万,你把这100万付给房地产公司,你跟它算是钱货两清了。那么你欠银行的80万怎么办呢?慢慢还呗。比如每月你还银行几千块钱,一共还20年——房奴就是这样炼成的。那银行凭什么把钱贷给你呢,你不还怎么办?首先银行会考虑你的信用,你的收入情况;其次你是要有担保的,具体地说就是你把你所买的房子的产权抵押给银行作为担保。在你还清银行的钱之前,你房子的所有权归银行(当然你在这段时间可以拥有房子的使用权),当你还清本息之后,房子的所有权才归你。在这里,你被称为按揭人,银行被称为按揭受益人。

那为什么要加“次级”这个前缀呢?在美国,房屋按揭贷款根据按揭人的信用状况可以被分为三类:信用等级高、债务负担合理、风险小的优良客户的贷款叫做“优级按揭贷款”;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客户(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和新移民)的贷款叫做“次级按揭贷款”;而中间的那些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材料的客户的贷款叫做“超A按揭贷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很大,根据瑞银国际的研究数据,截至2006年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质贷款的7倍。金融市场的原则就是:高风险的投资必须要有高收益作为回报。所以,次级贷款的利率比较高,通常要比优级按揭贷款高2~3个百分点。而且次级贷款是以浮动利率为主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今后市场的利率上升,贷款人的“月供”压力也会随之增大。

知道了上面这些次级贷款的基本知识之后,就可以开始我们下面的故事了。

大家知道美国是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国家,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买房都是要通过长期限的贷款,像山西煤老板用现金买房的事情,美国人贫乏的大脑还难以接受。在过去的10几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房子。

有钱人买了房子,没钱的人也想有房子啊,就这个事情来看,美国人和我们中国人似乎也大同小异。但是随着房价的步步高升,想靠自己这点收入买房,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商业嗅觉敏锐的贷款机构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们认为那些信用不够而又想买房的人中蕴含在大量的获利机会。于是银行、贷款公司的广告、传单就铺天盖地地袭来: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你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吗?大胆地买吧。”

“什么?积蓄不够?只要是钱的问题那都不是问题,贷款呗!”

“没有收入?没有信用证明?没关系,找山姆大叔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你直接住就行。”

“担心利率太高?嘿!我们都帮你考虑到了,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这样还是付不起?也没问题,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本金可以两年以后再付!你想想,两年后你的收入怎么可能不涨呢?说不定到时候你就被提升为经理了呢!”

“还是担心两年后还不起?哎呀,你也太小心了。你看看现在这房价比两年前涨多少了?到时候即使还不起了,你转手一卖,不仅白住两年,还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你也不损失什么啊。我都相信你行的,你怎么就不相信自己呢?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吗?”

这几板斧实在是狠,你考虑到的没考虑到的,它都帮你想到了。既然人家这么热情地想帮助你,你还犹豫什么呢!况且美国人向来自我感觉良好,你说一个演电影的都能当州长,两年以后说不定我还真有钱了呢!

那么,难道美国的银行和贷款公司都是傻子?它们就没有考虑到风险吗?一是因为财迷心窍,看见利润没有几个人还能保持那份冷静;二是因为那几年美国的房价一直在涨,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风险,到时候实在不行了,把房子一卖,也不亏,皆大欢喜,而且很多所谓的分析家会告诉你,房价一定不会跌,它还得涨到天上去!

山姆大叔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里面的人都在一个劲地按计算器看已经赚了多少钱了。但业务量上去了也同时产生问题了,什么呢?钱都贷出去了也不是好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不断获得利润啊!难道还真的巴巴地等买房的人交20年“月供”啊?傻子才干这种事!银行、贷款公司显然不是“傻子”,都是聪明人中的佼佼者。所以应该尽快地收回现金,然后再贷出去,再收回现金,再贷出去……只有这么搞,利润才上得去啊!再说了,现在捂着这一笔笔贷款,将来能不能收回来还不一定呢。贷款公司的董事长山姆大叔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他太了解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