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1525500000010

第10章 会工作的男人有『钱』途——职场中的经济学(2)

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老是埋怨环境,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对这也不满意,对那也不满意的人,往往是职场的被动者,他们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感。他们不知道用奋斗来改善工作,而只是一味地等待。

所以说,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不仅需要我们的政府加强经济的调控力度,不断地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社会的就业和再就业。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就业观念的转化,改变以往“铁饭碗”、“好工作才干的”的传统就业观念。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其实,就业与待业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你摆好工作的心态,那么,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你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内卷化效用

现实的职场上万象丛生,有的男人“士别几日即刮目相看”,从刚开始的不起眼的小职员攀升到公司的重要职位;而有些男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却一切照旧。一样的职位一样的工薪,一样的心态。其实,这种原地不动的现象就是经济学上的“内卷化现象”,也被称为内卷化效用。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不过,这位长期住在风景名胜里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用犁耙收割庄稼,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效用”。

在现实的生活中,内卷化效用无处不在,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如果你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你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不向前发展。

马克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行政助理已经有两年了,公司虽然不大,但在广告行业里也小有名气,但让马克一直忧虑的是:公司不断引进新员工,而他依旧是个“不起眼”的行政助理,工作两年了,职业生涯停滞不前。

杰克森刚参加工作时是位销售高手,业绩骄人,拿的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但几年下来,身边一起进来的同事由于进步飞快,慢慢提升,而自己却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原地踏步。

的确常常是这样,取得成功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把成绩归零,从新开始。正如默多克所说:“每当我站在一个成功的顶峰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总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所以我只能勇敢再向前迈步。”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有两类人注定一生一事无成:一类是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再去寻找那肥沃多产的田野;另一类是一生都在奔波寻找肥沃多产的田野,从来都不低头认真耕耘脚下那片丰腴的沃土。这世界上还有一类人,不仅低头认真耕耘脚下的沃土,而且还不忘抬头寻找更肥沃的田野,同时梦想成为一位地主——耕田人的管理者。然而这类能够实现成功梦想的人毕竟是寥若晨星,其原因就是有想法而缺少正确的做法。

福特公司的路易斯·罗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知识就像是牛奶一样是会有保质期的,如果你不能不间断地更新知识,那你在职场中也会快速衰落。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正在转变的社会,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整个社会也正在向一个新的学习型社会转变,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你惰于学习,无疑等于故步自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就是一个小职员,那么你这辈子可能真的就在这个职位上低头工作,你将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一生;相反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能有大的作为,那么你就会为你的目标付出行动,到时也许会真的有所作为。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父亲是当地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默多克早年就对新闻行业充满无限兴趣。默多克毕业之时,父亲的产业面临拍卖,他毅然回家掌管父亲的产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扭亏为盈。为了实现他的新闻王国梦,默多克又果断地聘用从没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彼得。他用一种近似疯狂的管理模式加快向外扩张的速度,在他人生的第50个年头,他控制了澳大利亚的2/3和英国l/3的报纸发行量;此外,他还担任英美澳多家公司董事长。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效用,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决心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工作压力倍增的社会里,职业生涯停步不前就意味着倒退,自古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职场上如此,我们的生活更是这样。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改进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个人的职业开拓出新天地。

用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奥卡姆剃刀

用最简捷的方式去高效地解决问题,这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很多高效率男人的追求,特别在职场生活中,这也是一名员工工作能力的表现。这种用最有限的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便捷地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经济学中的奥卡姆剃刀是由英国哲学家奥卡姆所提出来的。他在主张的唯名论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简单来说,奥卡姆剃刀原理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

奥卡姆剃刀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察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一般来讲,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方案最有可能是正确的。简单地说话,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在现实的工作中,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这样不仅仅能给你节约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更能给你带来更加高效的工作效果。

有个人要在办公室里钉一幅画,请一位员工来帮忙,画布已经在墙上展好,正准备砸钉子,这个员工却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块木板,把画挂在上面。”该员工找来锯子还没锯两三下,又说:“不行,这锯子,得磨一磨。”于是,他丢下锯子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在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得给锉刀安个把柄。为此,他拿起斧头到郊区的一个灌木丛里去寻找小树。就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磨一下……当这个员工为磨斧头找不到磨刀石,又去为买锯子而忙乎时,其实,画早已钉在了墙上。

当你着手从事一份工作时,你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问题。很多时候,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在某大学的一个科研室里,很多的研究人员正为了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而着急。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不过,如果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每一根弯管的入口与出口。也因此,大家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而出人意料的是,老花匠所用的工具,竟然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不过,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在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按照这样的方法,工作人员不到两个小时便把100根弯管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可见,在现实的工作中,面对任何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要考虑的是用最简便的方法,当问题可以简单而有效地解决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

奥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刀,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谁就是成功的人。现实中可以运用奥卡姆剃刀的地方有很多,然而很多人还是不能摆脱烦琐的程序去处理问题。其实,只要能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用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追求。我们只有抓住工作的要点,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多出来的东西未必总是有益的,相反地,把事情复杂化很容易使我们陷入自己制造的麻烦里。

让自己的价值不可代替——稀缺价值

稀缺性往往能够增加商品本身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稀缺价值。稀缺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在职场中经常见到,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利用稀缺性把自己打造成不可代替的员工。

经济学上,所谓的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简而言之,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或人才的“价格的不断攀升”。这正如古语所云:“物以稀为贵。”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比较少时,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升高。

经济生活上的“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有人说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是稀缺。不过,更让大家认可的观点应该是两者的结合。资源的稀缺性在职场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被广泛地运用。现实中很多的员工用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来诠释自己在职场的稀缺性,从而为自己的职场成功打下了基础。

一位成功学家曾聘用一名男孩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信件,但是,薪水与相关工作的不相同,有一天,这位成功学家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男助手用打字机记录下来——“请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这位男助手将打好的文件交给老板并且有所感悟地说:“你的格言令我深受启发,对我的人生大有价值。”这件事并未引起成功学家的注意,但是,却在男助手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那天起他开始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

他认真研究成功学家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自己老板写得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他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成功学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男助手。

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男助手获得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有资格接受更高的职位。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个男助手如此优秀,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其他公司纷纷提供更好的职位邀请他加盟。为了挽留他,成功学家多次提高他的薪水,与最初当一名普通速记员时相比已经高出了四倍,对此,做老板的也满心欢喜,因为男助手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使他变得不可替代了。

可见,职场上无论你目前从事哪一项工作,每天一定要使自己获得一个机会,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范围之外,从事一些对其他人有价值的服务,尽量使自己成为不可代替的员工。不管怎么说,在现实生活中,稀缺的东西往往体现出增值的趋势,与其他的非稀缺物相比它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两匹马各拉一辆木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停下来东张西望,显得心不在焉。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真是个自讨苦吃的笨蛋!”

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马,把另一匹马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主人把这匹懒马杀掉了。

把马换成人,雇主当然不会把不称职的员工杀掉,但他肯定会解雇他,而剩下的那匹马,似乎表现得是“自讨苦吃”,但后来却成为主人不可替代的拉车马匹。

在现实的职场上,我们要做那只无可替代的马,不要做那只把自己推到绝路的马。人才总是为社会所需要,你能给自己最好的推荐方式就是以正确的心态做出最优秀的成绩,如果你能找出更有效率、更好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地位,成为老板心中不可替代的员工。

不可替代从经济上来讲就意味着稀缺性。也因此,职场上聪明的男人要善于用经济的思维武装自己,学会打造职场的稀缺性,从而提升自己的职场价值。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稀缺就意味着价值量的上升。因此,人们要善于打造自己的职场稀缺性,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专业能力或者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自己职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