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1525500000031

第31章 男人要看透商家的鬼把戏——消费要懂经济学(1)

商场惯用的价格障眼法——打折

在经济的销售学上,打折即指折扣。通常来讲,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满足他们的心理,特意把商品价格进行降价,以期更好地达到促销的目的,更简单地说,就是将商品的原有价格进行百分比的换算后卖出。很多人对于商家的打折活动总是激动万分,自以为占了商家的便宜,恨不得掏空腰包,划光银行卡上的钱。其实,从市场经济上来讲,打折无非是商家惯用的价格障眼法,这也是每一个消费者应该注意的。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要被经济学家欺骗。”现在我们就从最浅显的商家打折说起,来揭开百货超市、商店里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吧。

在打折狂潮中,商家借打折的名义招揽顾客,看似在“放血”,其实赚取利润才是其真正的目的。现在,商品打折已成为一种“商业风气”,正在整个商业系统内快速蔓延开来,很多商店都将打折视为招揽顾客的一种重要方式。不管大街小巷,你总是会看见商店的门口贴着“大甩卖”、“大放血”以及“狂甩”等字样,而且商店内还贴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恕不讲价”。老板还在一个劲地摇头叹气,一副“失血过多”的样子。在商场中,“买一送一”、“买五送二”等广告也无处不见。很多商场都将一周年、五周年、八周年店庆等等作为“答谢新老客户的关爱”的最佳时机。“满200送80”、“全场商品一律6折”的口号也喊得很响。而原本仅有一天的“店庆”,而却被商家一开就是几周甚至一两个月。就如同一些小商店,天天都喊着“最后一天大甩卖”一样,不过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不知道哪天才是真正的最后期限。

总而言之,这种打折氛围,常常让人产生错觉,使消费者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充满了“便宜”的世界中,好像只要你稍稍打开自己的口袋,就能将无穷的便宜带回家一样。其实,面对这么疯狂的打折潮流,我们都该清醒冷静地对待,别因贪小便宜而吃了大亏。商家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倘若他们真的那样“大放血”,并且整天整月地“放血”做亏本生意,那么,有哪个商家的体魄会这么“健壮”?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商家打折的秘密吧。

一瓶洗面奶本来应该20元,现在买一瓶洗面奶赠送一小瓶价值5元的10毫升的爽肤水,但超市实际已悄悄地将洗面奶的价格调到25元。买洗面奶的顾客白得一小瓶爽肤水,肯定就会觉得很划算,其实这是商家耍的小把戏。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超市一般会对一些容易过期的商品进行打折促销活动,而其中的秘密就是一个新鲜的商品搭配一个快要过期的商品卖。

再比如一个厂家同时生产两种包装的同类型的商品,卖其中一个产品的时候就把另一个包装的同类产品价格拉得很高,从而刺激消费者选择商家想卖的那种商品。

再比如一袋零售价3.35元的薯片,三连包销售时标明特价10元,不经常购物,不熟悉商品价格的顾客往往一见特价就购买,难免上当。超市在促销的时候,都会推出一些特价商品,很多人认为特价商品就是价格便宜的商品。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一些正常价格的东西甚至是高价的东西,标成特价出售。自古以来都是“买的没有卖的精”,所谓的“打折”与“赠品”都只是一个华丽而好看的诱饵,吸引我们去填满商家的口袋。

因为某种特殊原因,商场被迫降价销售商品,价格常常比实际造价还要低,那么,消费者就会得到较实在的优惠。不过,就算在一般紧急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因为,平时商品销售的价格都要比实际成本高很多,而在比较紧急时只要将价格下调,调到高于可变成本一点点,消费者就已很满足了,商品就容易卖出去,而且会比原来的销量更大,这才是最常见的打折现象的真相。

其实,很多商场就是利用各种打折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经济上“薄利多销”的效果。对于商家来说,尽管在单件商品上的利润减少了,可是销量增多了,也因此只要商品打折的程度合理,就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况下,得到比原来还要多的销售收益。

可见,打折其实是商家促销的一种障眼法,从表面上看是你占了商家的便宜,其实是你上了商家诡异的当。也因此,作为市场上的消费者,男人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商家的打折,不能跟着别人趋之若鹜,盲目地消费,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也是我们大众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打折是常见的商家促销的手段,商家打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润,并不是他们所说的“亏本买卖”。其实,对于商家来讲,没有亏本出卖的商品,只有相对低价的商品,因此,消费者在面对商家打折的时候,要守住你的钱包,保持你消费的理性。

勿做一个为面子埋单的傻男人——奢侈品消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宽裕,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最让人看不懂的消费或许就是奢侈品消费吧。现实中很多的男人为了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一些看似在现实中不实用的物品。其实,奢侈品消费与其说是为实用而买东西,不如说为面子买东西。

资料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日益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当中,一类就是白领上班族,而另一类则是富有的消费者。

通常来讲,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也因此,奢侈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可见,奢侈品必须有个前提,即高档知名品牌,但高档商品未必就被认为是奢侈品。不过,奢侈品的实用性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议最多的话题。举一个例子,一个人需要以车代步,可见买车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自己出行的需要。不过,买辆2万元的奥拓和300万元的保时捷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保时捷远比奥拓来得独特稀缺,不过如果从使用者现实的使用价值来讲,买奥拓“实惠”,而买保时捷却要花费近200倍的经济代价,可见非同一般地奢侈。

其实,从本质上讲,奢侈品消费是对商品无形价值的消费,奢侈品也无非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大化的商品。这正如一位专业人士说的一样,奢侈品就是我们更愿意为功能以外的符号付出更多金钱的商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也就无法排除奢侈品消费的另一个深层次内涵,那就是奢侈品本身也是一种虚荣消费,奢侈品消费在传达一种高人一等的生活方式。

一位年轻的小白领,他“壮门面”的宝贝是一个标价5 700元的LV黑色挎包,这个挎包还是他到香港出差时买的。买这个包时,他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2 000元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四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不过,公司里的男同事,眼睛都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挎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和这位男士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与富豪相比,这些白领买奢侈品的时候要咬牙跺脚,咬牙跺脚之后可能还要半个月勒紧裤腰带。其实,既然财力不济,为何还如此在意奢侈品消费?

在很多人的眼里,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栋超大的房子、一部昂贵的手机,等等。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

那么,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面子”?其实,这也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在奢侈品上人们追求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就财富而言,其本身既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衣食住行等安全保证条件,也能够让其所有者感受到自尊并富有成就感。而奢侈品则更多体现在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上。

也因此,如今年轻的80后富家子弟们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与他们的父辈筚路蓝缕不同,他们一出生便继承万贯家产,正成为社会的一代新贵。他们中间一些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更为社会所诟病,“二世祖”便是人们送给这些人的“雅号”。名车豪宅,香槟美女,名牌着装、饰物,大把烧钱,之所以会频频成为“富二代”们追求的对象,其实归根到底是其“炫富”心理在作怪。

需要指出的是奢侈品消费所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投入大量的资本和消耗大量的资源生产奢侈品,为了摆阔一掷千金、大肆挥霍,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浪费了本可以节省的资源和财物。同时,当人们看重自己的权贵身份、财富地位时,就会尽其所能地炫耀和攀比,甚至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现实中的很多腐败案例中,一些高官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大肆进行奢侈品消费,并为满足欲望而放弃原则和法律,而进行权钱交易,最后使自己腐化堕落。

因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理性的男人,特别是消费品消费上要量力而行,保持自己的消费理性。不能为了面子倾其所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在西方,奢侈品品牌代表一种整体优雅的气质,它所能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而当下奢侈品消费的“中国式”井喷,奢侈品消费却呈现了畸形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奢侈品买的不是品位和优雅,而纯属是一种面子消费。从消费者角度讲,人们进行奢侈品消费时,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文化需求而取舍,不能盲目追逐品牌而忽视了商品的实用性。

没用的一分钱我也不买——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我们在商店买东西,其实就是买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很多男人在商家日常的商品促销等活动中,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消费观,经常买一些看似便宜但却不实用的商品,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从经济学上来讲,理性消费一般特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作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人们的物质还不充裕时,理性消费的心理会指引人们去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

一般来讲,理性的消费有六个原则,这六个原则指导着我们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理性消费的第―个原则,其实这也是做一个理性消费者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广告去买东西。一般来讲,当我们需要一种产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广告提供的信息,决定到哪儿去购买,买什么牌子的商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广告只在我们需要某种商品时起作用。在我们的购物生活中,如果仅仅根据广告或是否名牌的标准来购买商品,而不考虑我们的实际需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是一种消费中的非理性的做法。其实,判断自我需要的方法很简单,在购物之前,你可以检查一下你的生活,是否因为缺少某种产品,较大地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的运行。也因此,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善于利用广告,而不被广告所利用。

而理性消费的第二个原则是根据经济状况购买。现实中总免不了出现为面子而购物的人,这些人在奢侈品市场上是最常见到的。这些人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买一块手表,几百万买一辆车,这一切只为了面子。对于富二代的经济实力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对于那些好面子的工薪阶层来讲,其实就是一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表现。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理性消费的第三个原则是货比三家。现实中面对同类产品的广告,我们要善于比较这些广告,比较产品的成分、质量、组成、性能、价格及售后服务,等等。以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比如,如果我们需要购买电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仔细阅读媒介上的有关广告,并分析比较各个产品广告所提供的主要指标。

常言道,保持自己的理性要以知识为先。而理性消费的第四个原则就是用科学知识装备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你特别需要某种产品,比如因身体健康原因特别需要某类的健康用品,应该适当学习一些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时地用科学知识装备自己,以免被广告误导。

理性消费的第五个原则是在商家的价格热战中保持冷静。一般来讲,商品价格是商品引起消费者购买欲的首要因素。面对着商家的种种打折手段,你所要清楚的是,店前柜台边的促销活动,大多包含商家的价格策略。

理性消费的第六个原则就是不要盲目跟风哄抬物价。在经济生活中,有一些消费者对于形形色色的涨价现象缺乏冷静思考和具体分析。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心理,市场物价一有风吹草动后,不仅是―些商家跟着凑热闹,而一些消费者也跟着凑热闹。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家在某种商品涨价后,乘机搭车涨价或是囤积居奇,继续哄抬物价。而一些消费者则是误信传言,不问青红皂白地盲目购买,加重供应紧张现象,从而进一步助长了不正常的涨价风。

其实,很多消费者就有这种幼稚的消费心理。如一听说涨价,便不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需求,于是他们不涨不买,越涨越买。其实,这样会造成市场混乱和价格大起大落现象,致使供求关系恶性循环。从市场经济上来讲,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功能,影响了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秩序,最终损害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总之,市场经济的运行鱼龙混杂,市场上各种经济利益交杂在一起。也因此,消费者在面对着市场的种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商家的一些经济活动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冷静,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解读商家的商业活动,做一个理性经济人,才不至于上了商家诡异的当。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在市场经济中,卖方市场鱼龙混杂,追逐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人们的最终追求。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各商家厂家不断地采取各种各样的为自己谋利的经济方式,而这些手段的实施对象往往是消费者。也因此,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