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28600000033

第33章 艺术荟萃(4)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白雪》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和轻松明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称为《夕阳箫鼓》。20世纪20年代,上海新式音乐社团将其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朴、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就像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其由唐玄宗作曲,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事,舞、乐和服饰都注重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在唐代宫廷中,《霓裳羽衣曲》倍受喜爱,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伴奏采用了磬、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著名音乐家。1935年初,他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享誉全球,成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标志性作品。除义勇军进行曲外,其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禹人,出生于澳门,近现代音乐家、作曲家。他共创作歌曲250多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等。其中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着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古代舞蹈

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舞足蹈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和娱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有很大的发展。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宴乐娱乐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流传在各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成为我国灿烂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舞蹈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舞蹈作品有很多,其中代表性作品有:《大武》,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东海黄公》,汉代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剑器》,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习俗舞蹈

习俗舞蹈,又称仪式舞蹈、节庆舞蹈,是中国很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和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社会风貌特征。如彝族的喜背新娘,土家族的跳丧舞,维族的刁羊,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的跳春牛,朝鲜族的农乐舞等。

宗教、祭祀舞蹈

宗教、祭祀舞蹈是一种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主要是用以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或者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摊舞,满族的腰铃舞、单鼓舞,萨满教的跳神等。

独舞

独舞是舞蹈形式之一,又称单人舞。独舞有以下几种类别:结构完整、自成篇章的舞蹈作品;舞剧中塑造人物、抒发人物内心感情的重要手段;群舞中独舞的段落;古典芭蕾中的“变奏”。独舞意境深邃、结构精练,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舞蹈和高超的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完美动人的舞蹈形式。因此,独舞对表演者的要求非常严格,独舞演员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表现能力和娴熟的技术技巧。

群舞

群舞是人数不等的多人舞,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和舞蹈构图。由于其是一种集体性舞蹈,对动作的整齐和风格的一致有严格的要求。群舞大致可以分为抒情性舞蹈和情节性舞蹈两种。

群舞是中国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在舞剧、大型歌舞、音乐舞蹈史诗中出现的多人舞蹈,目的在于创造规定情景、烘托气氛、展示民族风格和突出地方特色。群舞有时也穿插在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中,以突现群众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形象,并从艺术上通过变化、对比来增强美感。

集体舞

集体舞通常指在校园、都市广场和厂区中,由大众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其区别于乡村村民年节之际的集体性、自娱性的民俗舞蹈,也区别于舞台上由多人表演的群舞。

作为一种大众性舞蹈,集体舞带有强烈的自娱性,舞步一般比较简单,队形变化也不复杂,是一种比较容易开展的舞蹈形式。集体舞有利于活跃市民、学生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现在大多数集体舞的动作,来自于中国的民俗舞蹈和西方的舞会舞蹈。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一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表现形式。其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自然环境等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有着明显差异民间舞蹈是其他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古典舞蹈、宫廷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也大量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其共同特点是:多用道具,载歌载舞,自由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借助故事传说,形象鲜明生动,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

新疆舞的特色

新疆维吾尔族是中国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而新疆舞更是别具风情。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代表的新疆舞,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头部的摇、挑,移颈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和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传情达意,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格。微颤,是新疆舞富有特色的动作,身体有规律的微颤或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得舞蹈动作优美柔和,衔接非常自然。快速多姿的旋转,也是新疆舞的特色之一,常常掀起舞蹈的高潮。

傣族舞的种类

模拟性舞蹈,如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竹雀舞、猴子舞等;生活舞蹈,如花环舞、篾帽舞、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自娱性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依拉恢等;仪式性舞蹈,如宫廷舞、腊条舞、祭祀舞、扇子舞、儿童舞、戛界等;歌舞,如十二马、戛喃燕等。

孔雀舞和戛光舞是傣族舞蹈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们概括了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律、舞姿造型和动作的组合规律,是傣族舞蹈的精华,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

工艺美术

帛画

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而帛画就是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神灵、飞鸟、走兽、异兽等形象的图画。帛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时候,帛画的画面更加丰富,形象刻画细腻,色彩富丽,表现技法纯熟,帛画达到了高峰。

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为《人物龙凤图》,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这幅2300多年前的古画,是用流畅挺劲的线条勾勒出来的。此画虽然已经斑驳模糊,但是画中所描绘的人和龙凤的造型仍然清晰可见。

漆画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锡、铅、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根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可以分为雕漆、彩绘、刻漆、嵌漆、堆漆、磨漆等不同品种。漆画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壁画和屏风等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产漆最多和用漆最多的国家,漆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朱漆碗,已有7000年的历史。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瑟,彩绘有狩猎乐舞和神怪龙蛇等形象的漆画,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壁画

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大多是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壁画以技法区分,有绘画型和绘画工艺型两种。

唐代是壁画的兴盛期,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是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之后,壁画逐渐衰落。1949年后,壁画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体完成。之后,不断在一些新建筑中增设壁画,很多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法,以及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

石窟壁画

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那个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最为著名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在克孜尔的236个洞窟中,有70多个洞窟的壁画保存完好。主要题材是说法图、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譬喻故事等,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故事内容,这种独特形式对敦煌早期的壁画有一定的影响。

敦煌的第一个洞窟兴建于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画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亚影响比较大,而独特的“敦煌风格”直到北魏时才开始出现,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到西魏时期变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所创作的绘画内容大多是佛本生故事和僧尼故事。

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在古代,中国画没有确定的名称,一般称为丹青,主要指画在宣纸、绢、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其为了区别于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

中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根据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其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非常具有传统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丹青

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欔两种可以制作颜料的矿物。因丹青两色不易褪色、变易,也比喻坚贞。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汉书·苏武传》中记载有:“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仕女画

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不同时代的画家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因此,一部仕女画史其实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在发展过程中,仕女画表现领域从最初的贤妇、贵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的女子。尽管仕女画描绘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将其称为“美人画”。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其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纳入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画卷中,从宁静的郊区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使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新安画派

明末清初,一批遗民画家以黄山、白岳和徽州山水为创作题材而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新安画派。由于这些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和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故在当时被称为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大师们善用笔墨,以黄山的俏丽奇傲来表现自我,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表现超尘脱俗,以黄山时动时静、变幻流畅的气韵表现音乐般的节奏和纯粹意义的美。他们的作品覆盖面极广,渗透力极强,感染力极大,对之后的中国山水画家,尤其是新安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总称。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绘画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很广,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和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多幅。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绘画流派,与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岭南画派萌芽于晚清时期,创始人是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其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在近代中国艺术革新的运动中逐步发展而成的。

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合了中西绘画的长处,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改造出了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气氛酣畅热烈、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指画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其是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所以称为指画。

指画的创始人是清代画家高其佩,他曾经用过传统的毛笔作画,但是都未能创造出自家的风格,直至他发明了指画后才独创一格,成为指画的创立者。高其佩发明了指画后,曾说过他作指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头、指甲、手掌、手背),可见,指画不是单用指头作画。高其佩的指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题材有人物、山水、虫鸟、花卉,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刻画细微。

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