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安全
1534000000025

第25章 野外旅行的安全(4)

野外生火也算是一门学问,所以父母既可以如郑鸣的爸爸那样通过亲身示范来让孩子学会这个本事,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指导,让孩子学会这些技巧。

建议四:多教孩子几种生火的方法

在孩子明白生火的基本步骤后,除了使用火柴、打火机等直接的引火工具,父母可以多教他几种生火方法,以帮助孩子处理没有取火工具时的情况,让他能安全又快速地燃起火堆。

比如,放大镜或望远镜以及照相机里的凸镜,以及冰雪环境下中间厚、周边薄的冰块都可以代替凸透镜来聚光;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火种,向着太阳也能取火;击打石头,溅出火花可以取火;将电量大的电池正负两极接在削了木皮的铅笔芯的两端,也可以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通过摩擦生热可以取火;劈开干树干的一头,在裂缝中塞上火种,将藤条穿在火种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同样可以取火,等等。

其实,类似的方法还有许多,父母只要让孩子在平时多多学习知识,在必要的时候开动脑筋,就可以学以致用。

建议五:告诫孩子,取水生火不能破坏环境

大自然有其本身的固有法则,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人类并没有资格去强行改变甚至破坏。所以,父母要告诫孩子,野外的取水、生火等行为,千万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若是在河流边取水,应该注意不要对河流造成污染,垃圾、排泄物都要及时做好有效的处理。若是由植物取水,则要注意,时刻抱有爱惜植物的心,若非必要,不要对植物造成过度的损伤,尽量不破坏植物的生态平衡。

而用火更要注意,除了适量取用适当的材料之外,不可乱砍乱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引起火灾,因为火灾不仅是在毁坏环境,更可以威胁到人的生命,这点要时刻牢记。

金玉良言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野外的取水与生火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用沉着、谨慎的态度去对待,才能保证人在旅途中的基本用水、用火,才能保证人身的健康与安全。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时刻注意这些细节,让他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保证自己的生存安全。

48.野外觅食:入口的东西要孩子格外分辨

旅游在外,有时候是想要尝鲜,有时候是生存需要,人们就会在野外寻找一些食物。但是野外的东西却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人格外注意。因此,在野外,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对食物进行分辨,尽量避免“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上5年级的蔡文和父母到某森林风景区旅游。森林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让蔡文目不暇接,一路上他总能看见有红色的小野果结在低矮的小树上,于是一时兴起,摘下了几颗就想往嘴里扔,爸爸连忙制止了他。

爸爸说:“野外的东西不能和家里的水果一样,拿起来就吃。有些果子也是有毒的。”蔡文一听,吓得连忙将小野果扔了,爸爸摇头笑笑:“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鉴别,若是无毒就可以吃了。”

说完,爸爸从包里拿出临行前装好的一小瓶盐,用小刀划破了小野果,然后将一些盐撒进了破口处,看了看之后,爸爸对蔡文说:“这是可以吃的,你不尝尝?”

蔡文问爸爸他是怎么判断的,爸爸回答:“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鉴别野生植物有毒无毒的方法,在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使用。将植物割开一个小口子,放进一小撮盐,然后仔细观察破口处是否变色,通常变色的植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蔡文恍然大悟,他这才发现原来在野外他需要学习的知识还真不少。

蔡文的爸爸的方法的确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正如蔡文的感觉一样,野外觅食也是一种生存技能,需要好好学习。

外出旅游时,总有人喜欢“回归自然”,于是也就喜欢采摘一些野菜或者就地烹制,或者拿回家享用。但是,野外觅食也同样不能忘记安全问题,对野外植物的辨别,以及如何正确采集,甚至最后的烹制,都有各自的正确方法。只有提高人身安全意识,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操作,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

所以,父母要告诫孩子,让他身处野外的时候就要尽量克制自己“贪嘴”的毛病,对于要入口的野外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分辨与判断,要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安全负责。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辨认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

野外的植物有许多,但人可以吃的植物也是有选择的。父母可以提前教孩子认识几种常见的、无毒的可食用植物。

比如,温带地区的蒲公英、荨麻、车前草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类、野生无花果、竹类;荒漠地区的仙人掌、刺梨;极地地区的云杉、北极柳、地衣;海岸地区的巨藻和紫菜等。只要能够准确辨认这些植物,不管漂到哪里都至少能有东西吃。

让孩子了解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对他来说也是在学知识。毕竟,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学更多的知识,对于一个人今后的生存十分重要。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虽然有些植物是动物可以吃的,但并不是所有动物可以吃的植物人也同样能吃。比如,非洲热带草原的标志性植物金合欢,是长颈鹿的主要食物,但是它的叶子中却含有大量的单宁酸,人若是吃了就会中毒。

建议二:教孩子通过尝试来认定植物的安全性

当然,孩子也许并不能记住所有可食用的植物,而且即使他记住了,也许他所在的地方却没有那几种植物。因此,为防备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通过尝试来认定植物是否安全可食用。

父母要告诫孩子:一个人一次只能尝试一种植物,不要多尝,以防止植物混合产生毒素。而一旦感觉不适,可以用木炭灰催吐。尝植物的时候,可以切下植物闻一闻,若是发现有苦杏仁味,或者桃树皮的气味就要立刻丢掉。也可以挤一些植物的汁液涂在前上臂,如果感觉到不舒服,也要立刻丢掉植物;但如果未感觉不适,可以尝一点点,若此时感觉不舒服,也表明这种植物不能食用;而无论是前上臂还是尝过一点点之后,都没有感觉不适,可以吞咽一小块植物,等待几个小时之后,仍然没有不良反应的,就可以认定这种植物安全可食。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正确采集可食用植物

认识到植物可食还不够,同时还要知道如何正确采集植物。尽管知道有些植物可以食用,但是胡乱采集还是容易将一些其他植物忽略,一旦被误食,就有可能会发生危险。

只有正确采摘、存放可食用植物,才不会“吃”出危险来。父母还要提醒孩子,采摘时注意不要采集带有乳白色、乳状汁液的植物、亮红包植物、分裂成五瓣形的浆果、茎叶上有微小倒钩的植物、枯黄的叶子、成熟的羊齿类植物等,因为这些植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建议四:帮助孩子了解野外食物的加工

采摘野菜很重要,准确地辨认与准确地采摘可以将大部分的有毒植物挡在口外。而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正确的烹饪方法,将隐藏其中的一些毒素在加工中去掉,保证食用的安全。

野外食物的加工,也能帮助人把好未知食物入口前的最后一关,防止一些轻微毒性对人体的伤害。另外,正确的烹饪方法,还能让这些野菜的味道变得更加鲜美。

金玉良言

野外觅食可以算是野外生存的主要手段,如何正确辨认、采集、加工这些不确定食物,对人来说也十分重要。父母只有让孩子对即将入口的食物多多进行辨别,并学会应用正确的加工方法,孩子即使身在野外也一定能填饱肚子。

49.蛇蚊虫咬:别让孩子的“小伤”变“大害”

旅游路上,有时候人并不“孤单”,各种各样的小昆虫,甚至爬行类动物——蛇,都会“好心”地来陪伴。而人们由于不熟悉这些昆虫动物的习性,或者无意间惊扰了它们的生活,它们就会对人展开攻击,给人留下或大或小的伤口,让人的身体变得不舒服,甚至还有可能给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应对蛇蚊虫咬,保护人身安全。

暑假的时候,上初中2年级的楚刚和几个同学到郊外游玩。路过一处草丛的时候,他们惊动了一条蛇,楚刚的右手小指被蛇狠狠地咬了一口。

当天晚上,楚刚回到家后,妈妈就发现他的右手、右胳膊肿了起来,而且皮肤也开始发紫。妈妈吓坏了,连忙和楚刚爸爸一起把孩子送到了当地的诊所。但值班医生经验不足,缺乏蛇咬伤的救治常识,他对一家人说:“不要紧,休息几天就好了。”他只做了简单处理,开了些消炎药就让楚刚回家了。

哪知道,一星期以后,楚刚开始是感觉颈部、舌头发硬,牙关有些发紧,连说话都说不利索,接着他的下颌、颈部开始抽搐。妈妈再次把他送进医院,经检查诊断为“破伤风”。后来,爸爸妈妈带着楚刚四处求医,几经抢救,才最终保住了他的生命。

一位医生缺乏治疗蛇伤的经验,对楚刚不负责任的处理,差点让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由此可见,父母该让孩子适当掌握一些蛇蚊虫咬伤的紧急处理,这样才不至于危及生命。

一些蚊虫或者毒蛇会对人的身体甚至生命产生威胁,所以还是需要注意对其进行防范,无论何时都要以保护个人生命安全为主。昆虫对于人类的威胁也许没有毒蛇那么严重,但是也不能小视。某些带毒昆虫的咬伤同样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而对于蛇类的咬伤,若是毒蛇,则更需要快速而准确的处理,以防止延误治疗。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相关知识,以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和救治。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巧妙应对小虫入耳

有些小虫并不会去叮咬人,但是它们也一样能让人感觉不舒服。这样的小虫多习惯于钻一些黑黒的小孔道,而人的耳朵和鼻孔就是它们感觉不错的去处。但是鼻子有呼吸功能,小虫会受到惊吓,于是“安静”的耳朵就成为了它们喜欢钻的地方。

上小学4年级的丰志和父母一起到郊外野营。半夜,丰志感觉右耳朵很疼,他叫醒妈妈,妈妈发现原来是一只小甲虫钻进了丰志的耳朵。妈妈也吓得大叫,连忙用手就去掏,可是越掏小甲虫钻得越深。

丰志爸爸也被惊醒了,问明情况后,他连忙从随身的包中掏出一瓶白酒,反复滴入丰志的耳朵。最后,小甲虫醉了,丰志起身歪着头跳了跳,小甲虫顺利地流了出来。

丰志的爸爸显然很有经验,多亏了他的经验,丰志的耳朵才没“遭殃”。小虫入耳一般在野外较为多见,所以在孩子去旅游的时候,父母要提醒他学会三招对付小虫入耳:第一,一般小虫入耳,不要慌张,只要把头向两侧歪一歪或跳一跳,让昆虫自动出来;第二,对会飞的昆虫,用电筒等工具在耳前照一照,昆虫见光后会飞出来的;第三,对不能飞的,可用白酒(或酒精)、油等滴入耳朵里,就可以轻易取出或让它自动爬出来了。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快速处理蛇咬伤

在参加户外活动,或者在户外休息的时候,也许会不经意就碰到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或者其他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人一旦惊扰了蛇,就有可能会被蛇咬伤。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最基本的快速处理蛇咬伤的方法。

首先应该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通常来说,伤口上有两个较大、较深的牙痕,就是毒蛇咬伤。若仅是成排的细齿状“八”字形牙痕,说明是被无毒蛇所咬,此时只需要对伤口做正常处理,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