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1534100000004

第4章 圆满做人的品德(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活动;做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做人,是人们对待生活和事业等一切外在表现的来源。做人的关键就在于品德上的高贵,品德的高贵才会造就事业的高贵。因为,一个人播种什么,他就会收获什么。教孩子学会做人,是父母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对孩子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孩子未来人生的成功源自做人的成功。

孝敬父母:孩子高尚品德的根本所在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中国)《孝经》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佑嘉上小学5年级,这天下午她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爸爸在出差,而妈妈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厨房里忙碌。忽然,她在茶几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佑嘉,妈妈在社区医院输液,今天你自己出去买点吃的,钱就在茶几上。”

佑嘉看见妈妈生病了有些紧张,但她很快平静下来,看看钱,又看看时间,接着挽起了袖子,决定给妈妈做一顿饭……

晚上6点,佑嘉推开了病房的门,妈妈惊讶地看着她,问道:“你怎么来了?吃了吗?”

佑嘉笑笑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保温桶打开,拿出一样又一样的菜来,妈妈更惊讶了,眼睛瞪得大大的。这时,佑嘉说:“妈妈,我要和你一起吃。”

妈妈不敢相信地问:“这些……都是你做的?”

佑嘉点点头:“是。我是看以前妈妈在姥姥和奶奶生病的时候都这么做,所以我也一定要学会做饭,学会照顾您!”

妈妈感动得眼睛都有些湿润了,连连夸赞女儿长大懂事了。那顿饭,母女俩吃得特别香甜……

佑嘉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而从她的话里我们又能看出母亲对她的影响。孝敬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每一个人像佑嘉母女这样来代代相传。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各种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正如儒家经典《孝经》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品德的根本,教育也应该从“教孝”开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连孝敬父母都无法做到,那他又怎么能为他人献爱心,又如何爱国,为祖国做贡献呢?

儒家经典《论语·学而篇》说:“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孝敬不是口上随便说说就完了,而是要用心去做,切实地反映在行动之中。父母要通过指导与培养,让孩子懂得孝敬,学会孝敬。这样,孩子才会为自己的未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做人的根基。那么,父母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孝敬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但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那样根本就谈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父母需要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长幼有序,则要求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家中的长幼次序,明白长辈与小辈间的关系,不能任由孩子随便颠倒主次,没大没小。父母只有在家中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才能让孩子明白孝敬长辈的意义。

父母在家中起到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孩子要在父母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下进步与成长。这种帮助、指导和教育,首先就是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要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一切。其实,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遇到问题共同商量解决。

建议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长在温室中,父母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从小就衣食无忧,只知道需要什么东西时跟父母说,父母一定会给买来,但他却对父母持家的辛苦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不知道父母为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而大部分父母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养家糊口是父母该考虑的事情,与孩子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会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基本情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理解为,持家是父母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他依赖是应该的。

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体谅父母。因此,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简单了解家里的基本情况,让他明白父母持家的不易。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亲身体验辛苦,以此让孩子学会珍惜生活,学会理解父母心疼父母,让孩子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建议三: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少孩子在家里只动口而不动手,比如让父母给倒水,让父母帮忙做作业,早上让父母给穿衣服、叠被子,书包也要父母给整理。当一个孩子本已具备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能力的时候,父母却还要替他完成,这就是“宠爱”,那么孩子不珍惜父母对他的爱便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他只是会认为,这是父母自愿做的,他又可以省事,那就无所谓。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下错过行孝的机会,孝心又从何而来?

张元上小学6年级了,但在爸爸妈妈眼里,他依然没有长大。早起起床穿衣是妈妈帮忙,书包的整理是爸爸代劳。至于叠被子、洗袜子,他更是从来没沾过手。

这一天,爸爸还没下班,妈妈生病请假在家。张元放学回家,一看妈妈没给他沏好果珍,于是埋怨起来:“妈妈,你怎么不给我沏果珍?”

妈妈病在床上说:“今天妈妈不舒服,你自己倒点水喝吧。”

张元赌气,没理妈妈。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帮我倒杯水吧,我口干。”

哪知道张元竟然说:“你连果珍都不给我沏,我为什么要给你倒水?再说我又没倒过水。”

妈妈听了,愣了好久,心想: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对父母说话呢?

是啊,为什么呢?这不正是张元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导致的吗?孩子在父母过度的宠爱下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但对父母不闻不问,反而会因为一件小事没帮他做好就埋怨父母。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尽快独立,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干,能自己做的事情绝对不去麻烦别人。同时,父母还要尽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能帮助父母做的事情尽量干。让孩子学会独立,体味生活的不易,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他人,孝敬父母。

建议四: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孝敬品德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不一定表现在很大的方面,比如,孩子答应将来给父母买好房,让父母开好车,吃山珍海味,等等。其实,现在听从父母的教导,参与家务劳动,等等,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从小事入手,逐渐培养孩子孝敬的习惯:父母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给予问候;吃饭的时候,要孩子帮父母盛饭;父母感觉劳累的时候,让孩子表现出关心;父母生病的时候,孩子应主动看护照顾,等等。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让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的观念,指导和鼓励孩子逐渐养成孝敬的习惯。

建议五:让孩子体味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

孩子对父母的孝敬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当成一种强迫性的任务去完成。父母要明白,只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孝敬的孩子,威逼利诱或者干脆棍棒拳脚是出不来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现出孝顺的时候,父母要适时地给予鼓励或表扬,要表现出欣慰和满足,让孩子知道,孝敬这一举动是让人感到快乐与幸福的行为,是值得去做的正确行为,让孩子愉悦自觉地将孝敬逐渐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议六: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俗话说:“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做出孝敬父母的好榜样,父母的这种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晓墨的奶奶被爸爸接到了家里来住,爸爸说要让老人家颐养天年。

周末的时候,家里做了一锅红烧肉,7岁的晓墨馋得流口水。可到了开饭的时候,他却看见妈妈先盛出一大碗来,端进了里屋,他很好奇,问爸爸:“妈妈把碗端进去干什么?”

爸爸笑笑:“因为奶奶在里面啊,奶奶行动不是不方便吗?而且,吃饭也要先让奶奶先吃的,因为她是长辈。”

晓墨没说话,歪了脑袋看着灶上还冒着热气的锅。

妈妈出来后,刚给晓墨盛上饭,却看孩子把碗又推了过来,她有些奇怪,晓墨却说:“爸爸说要长辈先吃,所以爸爸和妈妈应该先吃,我后吃。”

妈妈眨了眨眼睛,欣慰地笑了:“晓墨懂事了啊!”

晓墨父母的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孩子,让孩子很快增长了自己的孝心。因此,父母要首先从自身做起,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父母要尽量帮着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奉茶端水,这些行为举动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势必也会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品德。

金玉良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一个人只有讲究德行才能受人尊敬,而要修身立德,首先就要行孝。父母要教会孩子感知父母的恩德,学会孝敬,他才会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与做事。因此,孝敬心又是打开孩子心灵智慧的金钥匙。

尊敬老师:孩子尊师重教才会受益良多

疾学在于尊师。

——(中国)《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中国)葛洪

上小学4年级的高云是班长。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各班的班干部,坐车到另一所学校去做小干部的交流活动。小学全校的学生干部有近200名,但是车却只有3辆,于是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争坐。几名带队老师最后上车后,发现车上早已坐满了。高云所坐的车上,跟车的是一位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教师,但车上所有的学生干部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给老师让座,当然也包括高云。

后来,高云回家后跟妈妈说:“今天坐车挤死了,我晕车还得坐后面。”妈妈说:“你可以跟老师说帮你调座位啊?”高云摆摆手:“她自己都没座。”妈妈听后沉默了一阵,接着问高云:“那你们有人给老师让座吗?”

高云一听愣住了,她小声地说:“没有。”妈妈摇了摇头:“你有座还嫌座位在后面不好,老师站着居然没人给她让座!高云,你是班干部,在老师心目中应该是好孩子。但你今天对老师的表现,可不是很好啊!”

高云听后很是后悔,觉得妈妈教训得对,并决定以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是许多孩子都会喊的口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有许多类似高云这样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提醒孩子,让他勿忘尊师。

2000多年前,我国的教育经典《礼记·学记》中就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说,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之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教师受到尊敬,意味着教育受到重视,教育受到重视则意味着人们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而在今天,尊师重教更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为学莫重于尊师”,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老师的工作繁重而复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人们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这个职业是崇高而艰辛的。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应该时刻牢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告诉孩子,尊师不只表现在口头上

“尊敬师长”是写进“学生守则”中的要求,所以孩子都会很熟悉这一礼节。但也有许多孩子只是将这种“尊敬”挂在了嘴上。“守则”人人会背,但并不一定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尊师不能只表现在口头上,应该做到言行一致。

蒋彦上小学1年级了,在他入学前,爸爸妈妈一直都提醒他:一定要尊敬老师。一天放学,爸爸在校门口等蒋彦,却看见蒋彦不但抢了老师的路,而且还一边跑一边和老师说话。

回家路上,爸爸对蒋彦说:“尊敬老师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啊!而且也不只是你见面就说‘老师好’、道别就说‘老师再见’这么简单。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等老师先走出教室,与老师说话要恭敬,懂得为老师让路,作业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等等行为,也都是尊敬老师的表现。你看,你刚才和老师抢路,还边跑边跟老师再见,这不就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吗?”

蒋彦一听,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爸爸接着说道:“尊敬老师,不止口头上说,也要落实到行动上啊!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你可要牢记!”蒋彦认真地点了点头。

其实,孩子大多会像蒋彦这样,嘴上说着尊敬,很简单地认为向老师问个好,见面打个招呼就算是尊敬老师了。但也正如蒋彦的爸爸所说,尊敬老师,应该言谈与举止都要做到才行。所以,父母要多多提醒孩子,让他不仅口头上要尊敬老师,更要将这种尊敬落到实处。

建议二:告诫孩子,尊敬老师要发自内心

有的人表面上看是尊敬老师的,他也会将“老师好”挂在嘴边。但那只限于老师在他面前的情况,一旦老师没在眼前,他就不再尊敬老师,甚至诋毁、辱骂老师。父母要告诫孩子,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坚决制止。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到了哪里,只要谈论起老师来,就要有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要想到老师应该是一个人心目中值得敬重尊崇的人之一。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不能对老师心存不敬,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让他学会发自内心地去尊敬老师。而且,只有尊师才能更好地学习,不尊师就意味着对知识的不重视,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自己未来的不负责任。

建议三:教育孩子“尊师也要持之以恒”

尊敬老师应当是一件要持续一生的事情。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敕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古人这句话就是讲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值得尊敬一生。而且,更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尊敬老师,是要持之以恒的。

《礼记·学记》中也曾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说,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让他不论什么时候,尊敬所有教育过他的老师。

建议四:让孩子对老师不能“凭‘貌’而尊”

《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这是在告诫人们,尊敬老师不要在意老师的身份财富,不能因为老师出身贫贱就不去尊敬他。这一点,父母也要及时提醒孩子,让他引起注意。

上小学3年级的柳彤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叹气道:“唉,明天又有音乐课,我不想上。新来的音乐老师长得不好看,而且穿得土里土气的。”爸爸听到这里,放下碗筷严肃地说:“你就因为这个而不想上课吗?也因为这个而不尊敬你的老师吗?对老师怎么能以貌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