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1538100000021

第21章 拉吉夫·甘地之母甘地夫人:抽点时间陪陪孩子(2)

而承认孩子们的个性及其特殊权利也往往被父母忽略掉了。甘地夫人认为,如果父母不承认这种鸿沟,不辅以必要的行动,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著名诗人、哲学家卡利尔·吉布兰在写诗抒发对子女之情时说:

孩子们自有孩子们的头脑,能百般爱护他们哟,却无法让他们跟着父母跑。孩子们的心啊,正飞往未来世界,锁得往他们的身呀,锁不往他们的心。未来世界呀,无法寻找,就连梦中也无法寻找。

这个问题,在孩子选择朋友上就能看出,父母总是想要把孩子的生活的每一步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生怕他们走错一步。在关于孩子怎样交友的问题上,有很多父母总会说:“我希望你跟谁好,不希望你跟谁好,某某成绩那么差,你不能跟他一起玩。”

其实,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支持者。父母要关心孩子的交往,但是不要去干涉。孩子选择朋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在他交往的过程中要给他辅导,比如说,孩子交了一个成绩挺、纪律也不怎么好的孩子。单纯地制止并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怎么样跟这样的孩子交朋友。

因为,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身边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要遇到一个不成功的,或者某一件事、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人,都要告诉孩子敬而远之吗?所以,父母不能给孩子强化这个观点,不一定只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也不可能让自己总是呆在“无菌”环境里。

应该告诉孩子,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同学应该首先看到他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然后针对他的学习成绩差,要鼓励孩子跟他一块商量,为他提供帮助,看看他为什么成绩差,这样学习和生活上结合起来,好朋友可以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才是交朋友要讲的互利精神。

孩子是一个独立而健全的个体,有着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世界,应受到成人的尊重。幼儿虽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维很具体形象,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弱小、因为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不仅是在孩子交友这个方面,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都要尊重孩子和他的选择。父母要指导孩子的行为,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之上。其实,如果父母真的是为孩子好,如果父母是公正而诚恳的,孩子一定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

教子点睛:

自尊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也是一种人格的内核。尊重孩子,并不是对他百依百顺,而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借以寻求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孩子的自尊是他成长的动力,如果失去了这种动力,有可能会毁坏他们的一生。

教孩子直面挫折

生活总是有快乐也有优伤。甘地夫人认为,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是陶冶身心,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这是从学校和课本知识中所得不到的。

甘地夫人说,教育孩子的主要负担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必须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品行的培养。真正的爱并不是迁就孩子,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要随时约束和教育他们。

大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医生。

随后,甘地夫人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拉吉夫:“首先,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其次,母亲如果能代替孩子受苦,母亲一定会这样做,可是,谁也不能代替他受苦,因此,他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准备;第三,哭泣或叫苦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

拉吉夫听了母亲的话,听话的点点头。他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他要做一个坚强的人,因为没有别的可以选择。手术后,拉吉夫并没有哭,也没有叫苦,而是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医生说,就是在成年人中也没见过这样好的病人。

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长辈的宠爱下,多数孩子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敏感、不愿承受困难、也不能接受批评。其实,这样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这正是我们做父母的过分呵护孩子的结果。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让孩子适当受点挫折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有益。由此可见,对对现代家庭来说,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美国父母并不去扶起孩子;还有美国父母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他也不抱他。

日本有关部门曾组织过17户市民到中国上海一些居民的家中做客,日本母亲的教子方法让中国父母大开眼界。

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去制止,而那个孩子的母亲却说:“不用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馄饨是不能吃的。”孩子咬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出来。

有个日本小孩摔了一跤,先是哭着求助,后来看到没有人去帮助他,他只好自己爬了起来。中国房东表示“看不懂”,而日本母亲却说:“让孩子尝试挫折,才能获得成功。”

其实,美国父母的做法并不代表他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这正是美国父母真正会疼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面对挫折时的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在教育孩子方面,美国父母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

然而,我国的一些父母却对孩子却是另外一种情形,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场景比较熟悉,甚至是习以为常了:打扫卫生,父母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父母包干;甚至是孩子做作业,父母也亲自代劳。父母对孩子的相当的深切,对孩子的关怀特别的细致。可结果呢?培养出的孩子眼高手低,懒散任性,轻视劳动,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受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日本母亲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这样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努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对于孩子来说,挫折是无可避免的,父母应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他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教育他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教子点睛:

对孩子来说,面对挫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的。当他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因为这也是挫折教育的关键。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在孩子经历挫折时,父母应及时的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