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能力
1538300000022

第22章 与人交往的能力(1)

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都离不开与人交往。当然,孩子也不例外。因为与人交往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正如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可见,人际交往能力越高,成功率就越高。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这种交往能力,让孩子从容与同龄人、老师等交往,建立起自己的交际圈,为今天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礼貌礼仪:孩子人际交往的“推荐信”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国)孟子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法国)孟德斯鸠

公交车上,上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一位青年男子大声说:“老头,到我这里来坐吧!”老人默不做声,没有理会他。这时,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站了起来,微笑着说:“老爷爷,请坐在这里吧!”老爷爷笑着摸了摸小学生的头,坐下说:“谢谢,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男青年很不满,问老人:“你干吗不坐我让的座呢?”老人说道:“你是虚情假意的。”男青年疑惑了,不解地问:“我怎么是虚情假意的呢?”老人说:“你待人一点礼貌也没有,你说的话对人不尊敬,让人感觉不舒服,可见你不是真心让座,只是为了显示自己。”

男青年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貌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自觉地尊重他人。生活中,父母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儿女要扮演好儿女的角色,老师要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学生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每一人都是一个社会人,都会涉及到人际关系,而礼貌可谓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礼貌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懂得尊重别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没有修养的人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在现实社会中可能会处处碰壁。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不懂礼貌、不讲文明,就会被周围的小伙伴疏远、孤立,这对孩子交朋友、学习等各方面都不利。

礼貌的行为应该包含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尊师重道、敬爱他人等多个方面,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正如故事中那位男青年,语言中就没有对老人的一种尊敬态度,即使是在为别人着想,别人也很难接受。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给孩子做礼貌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身教是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最快的途径。比如,父母对人要谦恭有礼,举止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孩子从小就很容易学会礼仪礼貌。

宋铎10年级,在礼仪礼貌这方面做得比较差。自从爸爸妈妈听过一节关于“身教重于言教”的讲座后,他们两个人就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将文明礼貌演给孩子看。

从此,爸爸妈妈之间多了一些“谢谢”“对不起”等等以前很少出现的词。而且,他们总是当着宋铎的面说。有一天,宋铎终于忍不住了,说:“爸爸,你和妈妈别再演了,好不好,这样看着实在是很别扭,也很难受。”

爸爸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到很羞愧,仔细反省家人之间说这些话的确很别扭。于是,爸爸将这些礼貌用语用在对待客人,乘坐公交车等等公众场合。渐渐地,宋铎慢慢从爸爸身上学到了与别人相处的文明礼貌。

孩子是敏感的,如果你是故意做给孩子看的话,反而更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是涉及道德观、价值观等观念问题的时候,给孩子输入的信息一定要是正确的,特别是第一次输入信息,不能出尔反尔、前后矛盾,尤其不能言行不一。

家人之间说“谢谢”、“对不起”往往让人感觉很见外,所以孩子看了会很别扭。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在与外人相处的时候注意言行,心存恭敬心,孩子很容易就学到礼貌了。

建议二: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孩子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

张琳今年7岁,妈妈很注意培养孩子的礼貌,尤其是对长辈要有一个尊敬的态度。一天晚上,张琳和妈妈去奶奶家玩儿,张琳和奶奶说话时一直都用“你”做主语。

回家后,妈妈郑重地问张琳:“琳琳,你喜欢奶奶吗?”张琳感到莫名其妙,回答说:“喜欢呀!”妈妈继续说:“那妈妈提一个建议好吗?以后和奶奶包括所有长辈说话的时候都用“您”字,表明对长辈们的尊重。”

张琳想了想,若有所悟:“对,妈妈,‘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妈妈笑了笑,补充道:“对,表明你把奶奶记挂在心里,对所有的长辈也是如此,要把他们都放在心上。”

礼貌用语表现了一个人的涵养,表达了自己对一个人的尊敬,哪怕只有一个“您”字都能表达出对长辈的尊敬之心。父母要教孩子做到“三会”,一要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二要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打扰一下”等;三要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再见”“晚安”等。

父母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多用建议的语气和方式,切忌用哄骗、利诱、挖苦的方式。如:有的孩子胆小,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再硬逼着孩子问好,而是采用说服、鼓励的方式,从正面引导孩子。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礼貌待客

待客之道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也是每个孩子应该学会的礼貌之一,礼貌待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不拘谨的心情,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也应该让他学会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

子文今年12岁,妈妈很注意他礼貌的培养,尤其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是他学习的好机会。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子文在自己的房间看书。妈妈走进来了,说:“子文,休息一下吧!你秦伯伯来了,来,出来打个招呼。”子文听了妈妈的话,走出房间和秦伯伯打了个招呼,攀谈了几句。

吃饭的时候,妈妈会对子文说:“来,给秦伯伯盛点饭。”客人要走的时候,妈妈又对子文说:“儿子,秦伯伯要走了,来,出来送送吧!”就这样,一家人把客人送走了。

有些父母怕影响孩子学习,客人来了也不让他出来打招呼,只让他一个人闷在书房里学习。甚至有时孩子主动出来和客人打招呼,父母却认为孩子是借机出来偷懒,不学习。其实,父母应该像子文的妈妈那样,有意识地让孩子耳濡目染学会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建议四:教孩子注意仪表仪容

端庄的仪容仪表表示对人的尊敬,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着装习惯。整洁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孩子要养成勤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良好卫生习惯。同时,着装也要符合学生身份、家庭环境和场合等因素。

此外,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不单单是指容貌,还包括这个人的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父母要从行为举止方面要求孩子,如站、坐、行、神态、动作方面培养他,不要让他随便出现剔牙、抠脚、掏耳朵、挖鼻孔等不良动作,从而把他真正培养成行为懂规范、举止优雅的人。

建议五、教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谦让

谦让是一种美德,自古以来就有“孔融让梨”等很多先人后己的美德故事。即使在当今强调竞争的社会中,谦让仍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一次,8岁的贾望在坐公交车时,给一位老奶奶让座。回家后,妈妈认真地表扬了他,夸他尊敬老人,懂得谦让。贾望虽然很高兴,疑惑地问妈妈:“妈妈,谦让是什么?”妈妈解释道:“就是能看到别人的需求,先人后己。”

贾望继续问:“那什么时候应该谦让呢?”妈妈耐心地给他解释道:“如果谦让是自愿的、让出来的东西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同时不会感到伤害或者难受,那就让;如果东西不是自己的,‘谦让’也不是自愿的,而且让了之后心里感觉不舒服,那就不要让。”贾望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谦让的标准正如贾望的妈妈说的那样,先人后己的态度一定要孩子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腔作势,装模作样。

父母都会有一种担心,担心孩子太谦让了,会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难以立足。那么,父母不妨试一试贾望的妈妈的做法,引导孩子如何谦让,在什么情况下谦让,让他在谦逊、知礼的情况下,保持进取心。如果孩子真正懂得谦让,他不但不会失去竞争力,反而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为他心胸宽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一定能社会上很好地立足。

金玉良言

礼貌礼仪是一种外在的言行表现,而实质上内心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讲礼貌不是教孩子说多少声“谢谢”、“对不起”等谦让语,而是让他去掉那些轻浮、浮躁的情绪,从内心升起一种对别人的恭敬心来,所以,父母教孩子礼貌要重实质而不是形式。

倾听他人:孩子与人和睦交往的第一步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美国)戴尔·卡耐基

我们两只耳朵,但只有一张嘴,所以应该多听少说。

——(意大利)芝诺

10岁的张昊天是一个开朗好动的男孩。他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但是,爸爸认为他说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于是,听两句就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别说了,抓紧时间写作业去吧!”昊天对爸爸的反应很失望,但是,好在母亲能够分享他的小心情。

一天,昊天的表弟来家里做客。昊天迫不及待地把爷爷给自己新买的一套关于名胜古迹的全彩图书拿了出来,并兴趣盎然地给表弟边看边讲解。表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看着看着,表弟忽然想起上次和父母旅游时看到的名胜,就凭自己的记忆给表哥描述起来。刚描述没几句,急于看书的昊天说道:“好了好了,别说了!赶快一起看吧,你看……”而急于表达的表弟也说:“哥哥,你听我说完嘛!”“哎呀,你说的那些这里都有,别说了,快看吧!”昊天坚定地说道。被打击的表弟一副不情愿地样子,悻悻地继续看着画册。

这一切都被坐在沙发上的父亲看得清清楚楚。昊天没有耐心听表弟讲话的毛病让父亲反观了自己:平日里,我不就是如此强势和坚定地拒绝儿子的吗?这个问题,得从自身改起。

孩子的问题一般都是父母的问题。当昊天没有耐心听表弟讲完话时,自然把父亲平时拒绝他的言语,用在了对待表弟上。因为,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如何打断他人说话。昊天没有耐心倾听的行为,让表弟很沮丧。试想,如果这样次数多了,恐怕表弟就没有太多的热情想和昊天交流些什么。“表弟”只是昊天所交往人群的代表,一旦昊天养成时常拒绝他人的表达的习惯时,人际关系一定会存在很大的隐患。

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是人际关系好的前提。因为,倾听本身就意味着肯定对方、认同对方。当孩子可以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就等于告诉对方“我愿意听你讲,请继续。”而一位也名人说过:“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的确,“听”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对方,孩子还能在听的过程获取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当孩子和伙伴在谈话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收获”,那么,对于双方而言,谈话就是有意义的。这种“收获”应该归功于“倾听”,因为一个人表达得再多,都是在表达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而唯有倾听才有可能吸收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因此,一个真正懂得强大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而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人,与人交往能力和自我提升的空间就相当有限了。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试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做善于倾听的父母

孩子是否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是一个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人。因为,父母的言谈举止是无形的榜样,而孩子具备了一个强大的能力——模仿。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学”来的,一般都是从父母、电视、同伴中学到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什么样的能力,首先自己得把这种能力表现出来,以供孩子模仿。

如果父母总是认真听完孩子的心声,孩子不但从父母的反应中感受到了被重视,更是潜移默化地明白:当他人对自己说话的时候,自己应该耐心地倾听。当孩子能这样做的时候,对方感受到的也是被重视。而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和欣赏自己的人交往。因此,一个善于倾听的父母,就是在给孩子往后的人际交往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建议二:别忽视孩子乱插嘴的习惯

“插嘴”看似是一个不妨大碍的习惯,但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它很可能会起到不良的作用。爱插嘴的孩子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就是在无形中告诉对方:我说的是对的。这种强势的态度,会给对方压抑感。

同时,插嘴的孩子大部分都有“顶嘴”的习惯。一个常常顶撞父母的孩子,在学校、在公司,一旦遇到“听不下去”的时候,一定会顶撞老师、顶撞上级。此时,孩子学业、事业之路又怎么能顺畅?

赵晗从上初中开始,一遇到父母说自己的不是时,就毫不犹豫地顶撞过去,父母也感到一丝无奈。初中3年级时,赵晗在学校犯了错误,班主任对她的批评让她感到不能接受。于是,她又习惯性地顶撞了老师。之后,让赵晗也没有预料到的是一系列类似请家长、进校长室、停课、写检讨、被老师讽刺等经历。这些给她内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害。

直到赵晗大学毕业后,在和父母的接触中,她逐渐发现:母亲在与人谈论事情的时候,总是不等人家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音量很大。而母亲在给父亲交代事情的时候,父亲从来不说:“好的,我知道了。”而是,找借口顶撞回去,以表示母亲语言的多余。

至此,赵晗终于找到了自己爱插嘴、顶嘴毛病的根源。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倾听,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了一个人的内涵。善于倾听的人,是谦虚的、有耐心的。特别是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倾听就等于忍耐,会转危为安。”

的确,“倾听”这个动作中蕴含了深深的忍耐,一个有耐力、能隐忍的孩子,未来的路会走得长远。因此,当孩子有插嘴、顶嘴的习惯时,父母应该赶快反思。尽量用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改掉这不可忽视的坏毛病。

建议三:让孩子明白真诚地倾听是最重要的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会心不在焉,会表现出左顾右盼、处理他事、摆弄东西、不时走动等行为。这种方式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方因此而不愿继续讲下去,更不愿讲心里话。如此,双方的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李佳和王媛是一对好朋友。一次,王媛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去找李佳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李佳的手机总是有短信过来,李佳可能是被短信吸引,边发短信边点头说“嗯”,以表示自己再听王媛说话。刚开始,王媛没有在乎,但是,李佳的没完没了一下子激怒了王媛。王媛生气地说:“我很想给你说说心里话,你就这么忙吗?”说完,起身离开了李佳的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