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25

第25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2)

萍萍的妈妈接了一个电话,对方找萍萍的爸爸,妈妈解释爸爸不在家后,挂掉了电话。几分钟后,电话铃再次响起,妈妈刚准备起身接电话,只听4岁的萍萍说:“不让妈妈接电话!”接着,她光着脚跑到电话旁:“喂,请问你是谁?不在,上班去了,再见!”接着,电话被挂掉了。

妈妈很惊愕,女儿竟然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中间没有停顿地把她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事例3:

4岁的儿子最近迷上了电话,喜欢按电话的键盘。妈妈对此也没有太在意,到了月底缴纳电话费时,妈妈才发现当月电话费500多元。原来儿子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甚至还拨通了几个国际长途。

教育感悟

孩子到了三四岁的年龄段会慢慢发现,语言不仅可以从人身上发出来,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来,这个重大发现会令他兴奋不已。最初,他只是观望着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会模仿着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着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但由于他对电话的原理和接电话的礼节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才会闹出类似于事例中的笑话。

针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一定要以一种理解的心态看待。其实,打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通过与电话那边的人沟通,锻炼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出对电话的兴趣时,妈妈要适当引导他的兴趣,教他正确使用电话,并向他传播接听电话的文明语言。

妈妈妙招

1.满足孩子的对电话的好奇心。

有时,妈妈在打电话,孩子在一旁仔细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这时,妈妈要满足他的好奇心,试着让他参与进来,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使他感受电话那头语言的神奇。

当孩子平时出现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盘等行为时,说明他已经对电话产生了兴趣。妈妈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一些电话的用途和原理,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基本的问话、答话以及辨别拨号音、忙音等提示音。

2.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电话用语。

妈妈平时要向孩子传授一些接听电话的礼貌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性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告诉对方“爸爸不在,需要我为您转告吗”;如果别人打错电话,要对对方说“对不起,您打错了”;准备挂掉电话时,也要等到长辈先挂掉,自己再挂掉。当然,拨打电话时,妈妈也要让孩子先自报姓名,如,“喂,我是××,请问××在吗”,等等。

3.和孩子一起做“打电话”的游戏。

针对事例3中的男孩迷恋打电话的情形,妈妈一定不要盲目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他探索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妈妈可以为他准备一个玩具电话或者类似于电话的东西,和他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在游戏中,妈妈可以教孩子打电话的礼貌性用语,也可以通过玩具电话的键盘教孩子认数字,然后用拨打电话的方式检验他所学知识。比如,当孩子拨打错了,妈妈可以在一旁提示:“对不起,你的号码拨错了,请重新再拨。”当他拨对了,妈妈可以模拟电话铃声“铃——”,表示电话接通,然后拿起电话和他聊天。

4.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

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实际操作,就从拨打爸爸妈妈的手机开始。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强的话,妈妈可以教他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问候他们。当然,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接听,增加他锻炼的机会。不过,出于对孩子身体健康的考虑,妈妈最好不要让孩子拨打和接听手机。

18. 秩序敏感期

三四岁的孩子,会对秩序非常敏感。如果环境中的物体的定向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等遭到破坏,他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无所适从,极度不安,就会焦虑、恐惧、哭泣,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会把他认为的不在正确位置上东西“归位”,也会因为不符合他的心意或顺序而要求“重来”,还会重复做他喜欢的事情,更会与父母“作对”……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父母要注意引导他。

要点一: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允许别人用不是自己的东西

给物品找“主人”是孩子3岁左右时在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由于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并熟悉环境,所以他就会喜欢给物品找“主人”,并且认为他所遵守的原则每个人都该遵守。例如,他看到爸爸穿了妈妈的拖鞋,就把要求爸爸把拖鞋“还”给妈妈;看到妈妈用了爸爸的茶杯,就会让妈妈换回自己的茶杯。一旦他所熟悉的规则被打乱,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因此而焦虑、哭泣,甚至发脾气,要求妈妈物归原主。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悦悦刚才还在小区的绿地旁玩的好好的,这会儿却突然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跑来问:“悦悦怎么了?”悦悦指了指一个拿风车的女孩继续哭。

那只风车和悦悦的一模一样,妈妈以为是这个女孩拿了悦悦的风车,就问:“她拿了你的风车是吗?”悦悦说:“不是,她拿的不是我的。”妈妈奇怪地问:“那你哭什么?”悦悦说:“她拿的是婷婷的风车。”“噢,原来是这样。你不要哭了,婷婷会向她要回来的。”妈妈安慰她说。

“不!”悦悦哭得更厉害了,她说:“不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准她拿!”原来“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个规则已经在悦悦身上形成了,并且她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做。妈妈只好对女儿说:“那你可以带她去把风车还给婷婷。”

悦悦点点头,牵着那女孩的手走了。过了一会儿,她和那个女孩空手回来,风车已经还给婷婷了。悦悦拉了女孩一下,女孩笑着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事例2:

笑笑4岁了,她的秩序感很强,爸爸常坐的沙发被她称为“爸爸的沙发”;妈妈常用的梳子被她称为“妈妈的梳子”。她不允许别人动用不是自己的东西。

例如,爸爸不能用妈妈的梳子,妈妈不能做爸爸的沙发。有一次,爸爸和她开玩笑,抱着她转了一圈又把她放到了“爸爸的沙发”上,她赶紧爬下来,不肯坐爸爸的沙发……

教育感悟

到了“秩序敏感期”的年龄段,孩子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感知与认识,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他觉得每个人都要遵守,一旦谁违规他就很不适应。

要知道孩子和成人不同,成人也许会认为“别人的闲事不要管”,而孩子却有种内在的秩序感,他需要自己和他人都遵守规则。他坚持谁的东西就是谁的,每样东西都必须物归原主,他人不得动用。在秩序期内的孩子不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还不允许家里其他人的物品随意交换使用。

当他看到有人破坏了规则,使用了别人的物品时,就会认为规则被打乱了。事实上,只有孩子和部分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并努力去遵守。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素质、道德、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妈妈妙招

1.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看到父母坐的座位“不对”或穿“错”了鞋子,而提出更换时,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妈妈不要认为这是孩子固执、任性的表现,其实秩序敏感期内的孩子发生这种行为是很正常的。此时满足孩子,并不等于惯着他,也不是纵容他的“任性”,这一点妈妈一定要懂,要学会去配合孩子。

2.和孩子做找“主人”的游戏。

妈妈可以与喜欢给物品找“主人”的孩子做一些找“主人”的游戏。妈妈需要事先找出家里人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如:爷爷的书刊、奶奶的眼镜、爸爸的拖鞋、妈妈的裙子、孩子的玩具等,请他帮忙把每一件东西都找到“主人”,在他帮大家找到后,大人一定要谢谢他。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但能让孩子学到许多物品的名称,还能让他从家人的态度中了解到:有人帮助自己时要记得感谢对方。

3.给孩子一些专属的物品。

在孩子喜欢给物品找“主人”的时期,妈妈可以给他一些专属的物品,以培养他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妈妈不但要告诉孩子哪些物品是属于他的,他可以决定怎么使用,还要告诉他这些物品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摆放。

也许刚开始他并不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这时妈妈可以协助他整理。但很快,他能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随着孩子专属物品的增多,他对物品的管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4.利用找“主人”敏感期,让孩子物归原主。

三岁左右的孩子比较好动,而且动作敏捷,在看到别人手里拿着好吃或好玩的东西时,会说:“我要那个。”当其他孩子没有给他时,他往往会直接从别人手里抢过来。

这时,妈妈可以利用孩子找“主人”的敏感期,问孩子“这是从哪来的啊?”“这是谁的?”然后说:“哦,原来这不是你的。那该把它给谁呢?”这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这个物品的主人,就会乖乖把东西还给物品的“主人”。

要点二:乐于将所有的东西“归位”,否则就会焦虑不安、哭闹

“归位”是三四岁的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另一个表现,他会非常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归位”,比如,他看到妈妈把衣服随手扔到床上上,他就会坚持让妈妈把衣服挂到衣柜里;看到鞋架上的鞋子歪歪斜斜时,他就会把它们摆正……如果他不把东西“归位”,内心就会十分焦虑,甚至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让妈妈去把它们都“归位”。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骑电动车带着3岁的女儿去超市,结果女儿一下就记住了从家到超市的路。当第二次再去超市时,女儿就让妈妈必须走上次的路,而且就连电动车也放在同一个停车场的同一个位置,就连车把朝左还是朝右都得一样,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她就会哭闹。

有时候,她带女儿去外面吃饭或办事,停车时也要像旁边的电动车那样,要是不一样,女儿就会说:“妈妈,把车把转过来,就像那个电动车一样!”她一边说还一边指着旁边的一辆电动车,简直比看电动车的还严格呢!

过马路时,女儿坚决不能闯红灯,她看到红灯亮了,就让妈妈停下来,直到绿灯亮了才让妈妈骑车过马路。

事例2:

小帆4岁了,他的秩序感非常好,而且还保持着对外在秩序的敏感。他每次进家门后,总是把鞋子脱下来,然后穿上自己的小拖鞋,再把刚脱下来的鞋整齐地摆在鞋架上。他做得十分自然,根本就不用妈妈提醒。

有一次,妈妈给他擦脸,小帆推开了妈妈的手,他说:“妈妈,我要用自己的毛巾!”这时,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因为太忙乱,手里拿错了毛巾。

每次吃饭时,小帆总会把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当他发现爸爸妈妈的餐具没有摆正时,就主动帮助去摆正;吃完饭后,他总会把自己的椅子归位,如果发现爸爸妈妈的椅子没有推到餐桌下面,他就会帮忙推过去……

教育感悟

关于秩序敏感期,最早在孩子三四个月大时就出现了,但是因为孩子不会表达,而妈妈又对此不太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妈妈常常会误解孩子的意思。当孩子三四岁时,他就会对秩序非常敏感,而且善于表达。

对于处于这个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秩序真的很神奇,他会把所有不“到位”的东西都“归到位”,因为在他看来,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彼此相连的整体,已经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秩序。只有在有秩序的环境中,他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当他看到那些没有“到位”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就会促使孩子去“归位”。

而且,在那种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孩子很难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认知,所以他们哭闹也是非常正常的,妈妈对此也应该理解。

妈妈妙招

1.理解孩子的“归位”行为。

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一种把物品“归位”的冲动,如果不归位,他就会感到很焦虑。就像上面的事例1,每次都要求妈妈把电动车摆正,否则,她就会哭闹。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她内心的秩序感不愿意被人破坏。事例2中的那个小男孩,也是用“归位”的行动在“表达”自己的秩序敏感期。所以,妈妈应该理解孩子“归位”的行为,并允许孩子“归位”,甚至是创造机会让孩子“归位”。

2.利用“归位”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很多妈妈都认为,当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后,就会变得非常固执,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固执”。妈妈应该认真审视孩子的这种“固执”,继而就会认同孩子了。比如,孩子会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按顺序排好,会把餐具摆正,吃晚饭后会把椅子归位……其实,孩子在无形中做了很多事,如果孩子不做,妈妈就得去做。所以,妈妈要利用孩子“归位”的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当孩子这么做时,要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这样,一段时间过后,当孩子对“归位”不再敏感时,他已经养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秩序的敏感就变成了一个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可见,秩序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品质,并体现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就会成为素质。所以说,是童年成就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3.与孩子做一些“归位”游戏。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内,妈妈也要利用一切方法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比如,妈妈可以尝试与孩子做一些小游戏。

这里与妈妈们分享一个小游戏:妈妈将一张白纸作为贴在墙上,在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告诉孩子,这块地方就是“飞机场”,并在“飞机场”上写上家庭成员的名字,如爸爸、妈妈、宝宝等。然后,再用一些小纸做成“飞机”,在上面也写上家庭成员的名字。这时,妈妈可以先让孩子观察“地形”,再让他把“飞机”降落在“飞机场”的相应位置。

通过类似的游戏,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家庭成员的名字,一举两得。当然,这个游戏只是一个导引,妈妈还可以做其他各种有意义的游戏来帮孩子增强秩序感。

要点三:不符合孩子心意的事情、顺序不对的事情就得“重来”

妈妈会发现,孩子三四岁时突然变得很固执,坚持每个举动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或者是按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忽略了他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的意图而导致事情出现偏差,他会固执地要求“重来”。例如,听到门铃响必须是他来开门,如果妈妈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上楼梯时不可以妈妈先上去,否则必须退回来……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半的宝轩每次在妈妈的陪伴下去卫生间,出来时都会主动要求去关卫生间的灯。

有一次,妈妈顺手把灯关上了,宝轩突然站在卫生间门口哭着不肯出来。妈妈问:“宝轩儿,你是要关灯吗?”被妈妈一问,她哭的声音更大了。

妈妈把灯打开,让她重新去关掉,她还是不肯。她拉着妈妈走出卫生间,让妈妈重新把她领进卫生间,把灯打开,然后再走到门口,自己伸手去关了灯,这才罢休。

事例2:

自从4岁的哲顺学会了系鞋带,就天天要求自己来系,从不让妈妈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