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27

第27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4)

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手中的笔是活泼的,他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不停地创作。有时候他的学习热情甚至会让妈妈都很惊讶。所以,妈妈要遵循孩子内心的需求,尽量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创作。在充满自由气氛的环境中,孩子的天赋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妈妈不要随便就去制止孩子的“乱画”行为,这是他天赋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个时期。若是此时妈妈制止了孩子,那么以后再想让他拿起画笔就很难了,因为到那时候,他对绘画的学习欲望可能早已消失。

2.不要随便嘲笑和纠正孩子的画。

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还不强,他用画笔所表达出来的事物可能会与真实世界完全不一样,也许在他心目中,苹果可以是蓝色的,太阳可以是方的,漂亮的花就要长得比树大……但这却恰恰体现了孩子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妈妈不要随便嘲笑孩子,更不要按照成人的思考模式去纠正他的画。因为孩子画出来的最原始状态的画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他一旦被否定和被要求,就有可能会像事例1中的孩子那样,自尊心受到打击,绘画敏感期很快就过去了。

3.妈妈要能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当然,让孩子自由去发展他的绘画天赋,也不是指的要妈妈什么都不管,一任孩子漫无目的地乱画。在适当的时候,妈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让孩子的画能够在指导中再跨一个新台阶。当他看见自己的画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将更能激发他绘画的积极性。

妈妈可以向事例2的妈妈学习,欣赏孩子的所有作品,并利用有利时机让他能尽情探索,让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画出更好的画来。

4.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绘画能力的提升。

有的妈妈在看到孩子开始拿笔乱画的时候,就认为他很有绘画天赋;而等到看见孩子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时,她就会觉得他一定是未来的画家。

于是,妈妈就开始不断地要求孩子,更是不断地培养他,甚至把他送进美术培训班。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拔苗助长对他是不会有好处的。

5.妈妈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画家。

另外,妈妈也要能认识到,所有的孩子都会有绘画敏感期的出现,但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能成为伟大的画家。所以,妈妈不要以此就断定他一定是有很大的天赋,并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培养孩子。这样一来,他将体会不到绘画的快乐,即使他的未来有成为画家的可能,这个“可能性”也可能会在妈妈的强制“培养”下消失。

要点二:要给孩子好的音乐环境,但不强迫他学习某种乐器

每个孩子都会具有音乐天赋,当他还处于婴儿时期的时候,一听到音乐他的身体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反应。而在4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这种反应就会变得很强烈,这时候他就进入了音乐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妈妈能满足孩子内心对音乐的需求,那么他的音乐天赋往往就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潇潇每当听见音乐声的时候,都会跟着乐声翩翩起舞,嘴里还跟着哼唱。妈妈认为潇潇很有音乐天赋,将来一定是个音乐家,于是就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妈妈刚买回钢琴的时候,潇潇很兴奋,每天都认真练习。但一段时间之后,她渐渐没了兴趣,即使妈妈催促,她也不愿意去练习了。妈妈很是着急,这样的话潇潇怎么能成为音乐家呢?

事例2:

4岁半的儿子非常喜欢音乐,每当电视里有音乐声响起来的时候,他都会跟着音乐也哼几声。但他只要一开口唱歌,妈妈就会在一边笑得不行,她通常都摆手说:“你别唱了,小鸭子叫一样,还没有准调。”久而久之,儿子觉得自己唱歌一定很难听,他慢慢地再也不开口唱歌了。

教育感悟

音乐以其跳跃的音符,优美的曲调征服着许多人的心。孩子也一样,在4岁左右的时候,随着音乐声起,他的身体会很自然地跟着摆动,也会随着乐声哼唱曲调,他甚至还会突然就对某种乐器的学习很感兴趣……

很多时候,孩子以他对音乐的热情回应,来向妈妈发出一个信号:他需要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如果顺应了孩子的意愿,及时地让他接触音乐,这时候他的音乐天赋就有可能会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而若是妈妈引导得当,孩子在音乐方面也许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敏感期中,妈妈只有悉心呵护,谨慎对待,才不会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才不会使他的音乐天赋迅速消失。

妈妈妙招

1.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妈妈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充满音乐的生活环境,让他在环境的熏陶下使天赋得到自然发挥。

首先,妈妈要选择合适的音乐,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会对节奏变化较大的经典音乐感兴趣。所以妈妈可以为他选择一些这类型的且较为高雅的音乐,不要放流行歌曲,以免孩子被某些歌曲中的不良因素所影响。其次,如果有条件,妈妈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音乐设备,尽可能多地让他去接触不同的乐器,通过每种乐器发出的不同的声响,来极大程度地调动他对音乐的兴趣。最后,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2.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和打击孩子。

孩子对音乐的敏感,会使他不自觉地就开口哼唱。也许他还咬字不清晰,也许他根本唱不到调上,也许他还会自己改词,但这些都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他乐在其中。妈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歌声,更不要去打击他。

就如事例2,妈妈也许是无心的嘲笑,却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留下阴影,他会真的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唱歌难听”。所以,不论孩子的歌声是怎样的,妈妈都应该给予他鼓励,让他尽情发挥音乐天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3.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音乐。

在音乐敏感期,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喜欢音乐,但这并不是说他必须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妈妈不可以强迫孩子去学习某种乐器以发展他的音乐天赋。即使是要孩子去学习音乐,也要征询他的意见,要照顾到他的兴趣。事例1中的潇潇就是个例子,妈妈的强迫不但没有使她的音乐天赋得以继续发挥,反而是她自己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当然,如果孩子特别愿意学音乐,也可以顺应他的兴趣与意愿,让他接受专业的教育。

4.要理智看待“孩子喜欢音乐”这件事。

在这一个敏感期内,孩子都会喜欢音乐。但喜欢音乐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成为音乐家,妈妈也决不能抱着“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的心态去要求他认真学习音乐,否则,他同样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而且在妈妈给予的压力之下,孩子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学好音乐的。

其实,妈妈可以这样想:音乐敏感期使得孩子拥有了学习和了解音乐的机会,这将会使他产生良好的乐感,并且还能培养他的音乐欣赏水平。这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就已经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了。

20.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一般来讲,在1岁半到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一敏感期一直会持续到4岁。在这一阶段,他经常会对一些很小的东西,比如蚂蚁、小石子、线头、小纸屑等东西很是关注。在这个敏感期,孩子的观察视角往往多会关注许多细枝末节,越是微小的东西他关注得越多。所以,在这个时期,妈妈不要用成人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进行这些观察,并通过适当的引导保护他的观察兴趣。

要点一:在室外,关注蚂蚁、小豆子、小花瓣、小石子,等等

许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蹲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眼睛只盯着地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或者看到地上的小石子,孩子就会跑过去一个一个地捡起来。他的这些举动在妈妈看来也许会觉得很无所谓,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小石子有什么意思?但孩子的心里却完全不这么想,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中,他对这些小东西都会有莫大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本是想带3岁半的天天到小公园玩一会儿的,但现在他蹲在公园的小路边却一动不动。妈妈过去一看,原来天天发现了一堆小蚂蚁,这些蚂蚁正把游人掉在地上薯片碎片搬进洞里去。

妈妈开始还能耐着性子陪着,但半个小时过去了,天天依然没动地方。妈妈只得走过去拽起了天天:“走了,我们回家吃饭。”天天不想走,挣了挣手臂,妈妈说:“别看了,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回头爬你身上咬你。”天天一听,立刻不高兴了,而且还有些害怕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观察过蚂蚁。

事例2:

妈妈发现3岁的小茹开始喜欢观察小蚂蚁、小花朵了,于是她决定带着小茹到公园去看更多的东西。可是到了公园后,妈妈却并没有松开手,而是指着公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像个导游似的给小茹讲解。开始小茹还能认真听,但不一会儿她就觉得没意思了,她想去看路边凋谢的小野花的花瓣,可妈妈却依然拉着她给她讲前面不远的那棵树……

教育感悟

为什么蚂蚁对孩子的吸引力甚至大过美味的饭食?为什么去看路边的野花都要比了解植物的名字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处于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之中。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越是微小的东西越能引起他的兴趣。而有时候这个时期被某种因素耽搁之后,它的发生时期还有可能会推后。在这一时期内,小蚂蚁、小石子、小豆子、小野花等微小的东西,在孩子的眼中都是无比神奇,且又充满无限乐趣的。尤其是小蚂蚁,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表现他对观察蚂蚁的热情。

所以,妈妈这时候要放平心态,不要因为孩子观察蚂蚁而觉得那没有意义,也不要因为他数小花瓣而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这种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将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妈妈妙招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妈妈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当然,妈妈创造的这个机会也有要求,就是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以及健康。不要让他在车辆经过的路边等地方观察,也要适当控制他的观察的时间,否则就会对他的身体形成伤害。

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有许多妈妈却会有类似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妈妈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妈妈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他自己主动离开。不要去破坏他的认识过程,因为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3.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妈妈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4.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妈妈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

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妈妈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事例2中的孩子就是因为妈妈的“讲解”,反而失去了观察的欲望。妈妈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妈妈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要点二:在室内,关注小线头、头发丝、纸屑,等等

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里,在室内还会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比如小线头、头发丝、纸屑,等等。他会捏起一个小线头转手又扔掉,或者是攒在一起,也会盯着一些碎纸屑不放。这时候,妈妈也不用很担心,也没必要惊慌,耐下心来“欣赏”孩子的这些可爱举动就好。因为一段时间过后,这些行为会自然消失。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给衣服缝扣子,每缝完一个扣子,就会从针上拆下一小截线头。3岁的苗苗就在一旁不停地用手捏起小线头往空中扔,看线头慢慢落地,自己还咯咯地笑几声。妈妈看苗苗开心的样子,自己也笑了起来。于是,缝完扣子后,妈妈索性取了长长一的截棉线,剪成了许多小线头,和苗苗一起玩了起来……

事例2:

3岁半的小蕊有一段时间喜欢收集头发丝,不管是妈妈的、爸爸的,还是她自己的,她都宝贝样的捡起来,然后藏在自己的小枕头里,有时候她还会自己对着小枕头说悄悄话。

一天,妈妈给小蕊洗枕套的时候,扔掉了这堆头发。小蕊晚上睡觉时,忽然发现自己的“宝贝”不见了,她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她那些东西不卫生所以扔了。小蕊听到这里“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而且哭了许久,直到睡觉做梦都在哭。妈妈有些不知所措了,那些头发对小蕊有这么重要吗?

教育感悟

小线头、小纸屑,甚至是细小的头发丝,这些东西在妈妈看来完全就是要归入垃圾的行列里的。但当孩子处于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是他的宝。所以,妈妈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这些小东西的关注。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独特,妈妈要知道,对小东西的格外注意其实也就是他观察能力的开端。所以,妈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妈妈自己也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种有意识地对他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将来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当然,这个敏感期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一旦妈妈发现孩子开始学着自己有模有样地扫地、收拾东西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他的这一敏感期已经过去了。这也表明孩子正在成长,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

妈妈妙招

1.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观察兴趣。

把床单上的小线头反复地捏起来,扔出去,孩子的这些举动在妈妈看来也许是可笑的,但他自己却觉得很有意思。

对于小线头、小纸屑一类的小玩意儿,妈妈只要随孩子自由去处理就好。妈妈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观察兴趣,甚至去阻止他继续进行某些行为。因为一旦打断了他的观察兴趣,他的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2.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