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38600000031

第31章 文化敏感期(6岁以上)(1)

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对文化学习萌生了兴趣;但到了6—9岁这个期间,对探究事物就有了强烈的需求。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在孩子进入文化敏感期时,每个孩子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时间也不一样长短。父母可以在这个时期给孩子提供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再慢慢延展,培养孩子关怀世界的胸怀。在这个期间,父母不用强迫孩子学什么,只需对孩子感兴趣的点进行相关的引导就可以了。

1.探究:有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喜欢问“为什么”(6岁以上)

——不要烦躁,耐心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与孩子一起探索“为什么”

6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单的思考,对于很多不懂的问题,就会追着父母问“为什么”。然而,孩子心里也没有一个预期的答案,对于父母给出的答案,他似乎没有满意的时候,还会再问“为什么”,于是,就会出现一个“为什么”紧接着下一个“为什么”,没完没了地问下去。此时,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生气,因为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父母可以耐心而简短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探寻答案。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星期六,6岁的浩楠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玩。到了黑熊馆,浩楠给黑熊投喂了一些食物后就问道:“爸爸,为什么黑熊总是仰着头?”

“因为他们希望我们把食物给他们啊!”爸爸回答。

“为什么他们一直吃个没完,他们饿了吗?”浩楠不解地问。

爸爸想了想说:“应该不是饿了,而是馋了,就像浩楠看到好吃的食物也会馋啊,也希望吃一些,对不对?”

“可是,妈妈不会让我吃个没完,它们的妈妈为什么不管啊?”浩楠对于黑熊吃个没完还是很好奇。

“这个……爸爸就不知道了,但是,咱们还是不要给它们喂太多的食物,它们吃多了会胃疼,对身体不好!”

“哦!”浩楠好像明白了,暂时停止了发问。

故事2:

一位妈妈带6岁的女儿在楼下玩,看到路边的老爷爷把眼睛摘下来揉眼睛,女儿问:“妈妈,那个爷爷为什么摘下眼镜啊?”

妈妈回答说:“可能是眼镜戴久了爷爷眼睛累了吧!”于是,女儿跑到老爷爷面前问:“爷爷为什么摘下眼镜啊?”老爷爷说:“太热了,爷爷的眼睛出汗了。”女儿好像不太明白,还用很疑惑的眼光看着那位老爷爷……

下午,女儿刚睡醒觉,看到妈妈在自己的小腿上挠了一下,她就开始好奇了:“妈妈为什么挠痒痒啊?”妈妈随口说:“被蚊子咬了一口呗!”女儿又问了:“蚊子问什么咬妈妈啊”妈妈就故意地说:“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呀?”女儿听后就说:“妈妈,别这样说话。”

敏感期分析

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会逐渐表现出对世界的好奇,对于他想了解的问题就会不断地寻找答案。而当孩子有能力通过阅读找到答案之前,他都会认为答案就在父母那里,因为从小都是父母告诉他关于周围的一切。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还是通过和父母“问与答”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孩子会不自觉地把父母当作“百科全书”问个究竟。

然而,孩子虽然向父母请教着,但一边还是在怀疑着,或者从中还有更深的疑问。即使父母是从教科书中拿来的标准答案,孩子还是会再次追问下去,因为孩子正在用提问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因此,当孩子不断地提出“为什么”时,父母更需要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孩子。

引导小妙招

1. 诚实地面对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之所以会不耐心和急躁,主要原因是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大部分问题在父母眼里是很幼稚和没有意义的。比如,当孩子提出“鸟儿为什么会飞,而不是在水里游?”“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称呼母亲为‘妈妈’而不是‘爸爸’”等类似的问题时,父母可能会认为:“这些本来就是这样的,还用得着问吗?”如果父母有这种想法,难免会敷衍和搪塞孩子,甚至当孩子一连串的问题问过来的时候,父母会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其实,父母的态度说明父母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如果父母可以很轻松而且很自信地告诉孩子鸟儿不能在水里游的原因,树叶是绿色的理由,‘爸爸妈妈’称呼的起源的话,就会认真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因此,当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时,就大大方方对孩子说:“这个我也不清楚,等我查一下相关资料后再告诉你。”要是父母知道,就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所以,父母不要以自己不知道而搪塞孩子,也不因自己知道而贬低孩子,父母平静而诚实的态度,会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2.耐心并简短回答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父母应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即使父母给孩子讲很深的理论,孩子也接受不了,所以,父母就用孩子能接受的程度作回复。比如,当孩子问及“鸟儿为什么会飞,而不能在水里游”时,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因为鸟儿的翅膀就是用来飞翔的,就像眼睛用来看东西,而不是用来吃饭一样。”当然,孩子还会根据父母的回答,继续问下去,可能会说:“为什么鸟儿有翅膀,人没有?”“鱼为什么不长翅膀?”……孩子总会问到父母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此时,父母可以说:“这个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留一个小小的余地,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而言都是明知之举。

所以,父母耐心而简短的回答,不仅使孩子对世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还使孩子的好奇心得以持续。而孩子有好奇心是日后求知的基本元素,会促使他成为博学多闻的人。

3. 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孩子愿意思考的表现,因此,父母可以先对孩子善于思考表示认同,同时,既然孩子喜欢思考,就可以鼓励孩子继续思考。父母可以反问孩子:“你觉得是为什么呢?说说你的想法。”可能孩子给出的答案是不合逻辑的,或者是荒谬的,但父母也不要嘲笑,可以认同孩子的想象力,但同时希望他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这样,父母既不用被孩子拽入回答问题的循环中,又鼓励了孩子进一步去思考。当然,孩子寻找答案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父母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可能会更加激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2.文化知识:孩子喜欢各种文化知识,如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等(6岁以上)

——给孩子接触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大自然等知识的机会

当孩子6岁左右时,他就已经开始对各种文化知识产生兴趣了,当他有机会通过图画、书籍、光碟等媒介了解一些历史、地理、天文、自然等知识时,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不断从其中探求奥秘。此时,孩子不仅是在积累科学常识,也会因有了和父母或同伴聊天的话题,而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其实这时候,孩子就进入了文化知识的敏感期,父母要用心保护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帮助孩子在这个阶段更好地成长。

身边小故事

凯凯刚上小学1年级,性格内向,下课总是一个人呆着。有几天时间,凯凯下课后就走近语文老师身边说:“老师,是不是天上有很多行星?”

“是的。”老师微笑着回答。

凯凯继续说:“好像有八大行星。”

老师一听6岁的孩子能说出“八大行星”的词汇,不禁大吃一惊,说:“是啊,你知道的不少嘛!”

凯凯像受到鼓舞一样,继续说:“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还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凯凯一口气说出了8个行星的名称,老师更是吃惊地说:“哇,你一次性都说出来了,真不错啊!”

凯凯微微一笑,周围听到的同学也向凯凯投来羡慕的目光,并围过来和凯凯一起讨论起来。

第二天,凯凯又来到语文老师跟前,说:“老师,所有行星里面是不是木星个头最大?”

“应该是吧!”老师用犹豫的口气回答。

“是的,老师”,随后,凯凯拿出一本图画书,里面有很精美的图片,还有大量关于天文的常识。“我爸爸昨天给我讲过,老师您看!”凯凯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说:“木星最大,还是有土星周围有光环,像带了项链一样。”

老师也赶快看着图片说:“是啊,土星真漂亮!”

……

随后的几天里,凯凯总会找机会和语文老师探讨天文知识,也会引来很多同学一起看图画书。渐渐地,凯凯和同学们接触多了,也变得开朗起来,不仅如此,一段时间里,班级气氛被天文、地理、自然知识包围着,孩子们似乎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敏感期分析

进入文化知识敏感期的孩子,一旦有机会接触文化科学常识,就像准备吸水的海绵一样,一下子沉浸其中。由于科学知识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孩子从中不断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好奇心又会不断被激发出来。于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像小科学家一样一边埋头研究,一边在父母那里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孩子时而有很多问题向父母讨教,时而像什么都知道了一样,喋喋不休地给父母讲个不停。

而每个孩子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关注点不同,敏感期的持续时间也不同。父母不要嫌孩子没完没了,而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让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长。当然,孩子在这个敏感期中更需要父母的引导,父母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在这个阶段获得更充沛的营养。

引导小妙招

1. 让孩子了解正确的知识

当6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向父母讨教关于天文、地理、自然等知识时,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开始进入文化知识的敏感期了。此时,父母自身如果有大量而准备的知识储备的话,不妨给孩子讲讲,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孩子不会就一个问题罢休,所以,父母还是给孩子买一些相关的光碟、图书等资料,以便让孩子更好更准确的了解自然知识。

如果父母自身对这些常识也是处于“待补”阶段的话,最好不要用自己模糊的记忆来教导孩子,一旦父母说错就会对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误导。因为,孩子此时对自然科学知识很感兴趣,记忆力会变得很好,再加上对父母的崇拜,很容易记住父母错误的灌输。

因此,无论父母是否有能力教导孩子,还是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把科学的资料提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在其中成长。

2.耐心倾听并参与讨论

大部分孩子会把自己逐渐了解的知识用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会很兴奋地和父母讨论,给父母讲述,此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倾听,最好表现出和孩子同样的兴趣参与其中,必要时,还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请孩子来给父母“补课”。父母的这种态度会大大激发孩子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并且在多次的讨论中,会逐渐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会在这个探求自然奥秘的阶段有一个长足的进步。所以,父母耐心的倾听和参与,不但使孩子巩固了科学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3. 防止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傲慢

当孩子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自然知识,并有机会向父母、老师和同伴展现自己所谓的“博学”时,孩子会不自觉的傲慢起来,甚至会笑话父母“连这么点知识都不知道”。比如,有的孩子会说:“爷爷奶奶居然说‘天狗吃月亮’,太可笑了!”此时,父母要有所警觉,适当时还要杀一杀孩子的威风,父母可以反问孩子:“你知道‘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吗?”当孩子被难住后,父母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才刚刚接触这个世界,不懂的东西会很多,不可以笑话同学,更不能笑话父母和长辈。父母要引导孩子以谦虚的心态和同伴互通有无,教导孩子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别人,同时其他伙伴也会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这样大家就会在共同进步中健康成长了。

3.中国文化:孩子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定会让他受益终生(6岁以上)

——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当然,父母应该先了解中国文化

孩子在6岁多时,正处于各方面的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这个时候,孩子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融汇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等众多内容,而且它蕴含的精髓可以熏陶出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孩子。父母如果尽早让孩子接触中国文化,孩子就会在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从而让孩子受益一生。

身边小故事

冉冉平时在家倍受宠爱,特别喜欢在爷爷的房间看爷爷收集的古钱币。冉冉想看古钱币时,都是很自由地进出爷爷的房间,无论爷爷在不在房间里,他都会踩着小凳子,拿到装古币的盒子,自己摆弄一番。

后来,冉冉的妈妈接触了中国文化经典《弟子规》,并知道这是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的读物。于是妈妈就和冉冉一起学习起来,一段时间后,冉冉的行为的确有所变化。

一次,他走到爷爷房间门口,敲了敲门,问道:“爷爷,我是冉冉,我可以近来吗?”爷爷打开门,很惊讶地看着孙子说:“可以啊!你怎么想起敲门了?”冉冉说:“《弟子规》上说‘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爷爷还没反应过来,冉冉接着说:“妈妈告诉我,以后进爷爷的房间要敲门。”

爷爷正高兴呢,冉冉又说:“爷爷,我可不可以看看你的‘宝盒’?”

“可以啊!不用这么客气!”爷爷有点不适应,接着问:“这又是《弟子规》上的哪一句?”

冉冉振振有词地说:“‘用人物,须明求’。妈妈说以后想用别人的东西就要经过人家允许,不能随便乱动的。”

爷爷在孙子身上感受到,《弟子规》的确是素质教育的落实。于是,对孙子说:“你的《弟子规》让爷爷看看好不好?”

“好啊!”冉冉一蹦一跳地走出了爷爷的房间,给爷爷取《弟子规》去了……

敏感期分析

6岁之前是孩子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尽早让孩子接触中国文化,孩子就会尽早在其中吸取营养。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父母让孩子学习和接触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能侃侃而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走到哪里都一副小学者的样子。如果这样,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可能会被人敬而远之。那样,中国文化并没有在孩子的实际生活中起到太大作用,而只是成了聊天时展示孩子“学问”的平台。

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而魅力之所在就像冉冉一样,从行动上有礼貌但不古板、有修养但不失亲切,长大之后做一个道德高尚、受大众欢迎的人,并可以用智慧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自己过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生。因此,父母首先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孩子的意义,了解之后,才能让孩子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茁壮成长起来。

引导小妙招

1. 了解中国文化,让孩子读诵经典。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能不是一个人一时两时能够体会的。当然,父母可以试着接触中国文化,了解文化的精髓,父母会逐渐明白中国文化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