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539000000021

第21章 教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4)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控制情绪,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的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按一个图钉。”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盒图钉。

就在当天,男孩竟然在墙壁上按下了30多个图钉……一星期后,墙壁上已经被男孩按上了许多图钉。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够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你就把你按在墙上的那些图钉拔下一根。”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墙上的图钉越拔越少。最后,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墙上所有的图钉都拔出来了。父亲听了孩子的话,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好,孩子,你做得很好。来,你跟我来。”

接着,父亲又把孩子带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钉虽然被你拔掉了,但是,被图钉扎的洞还在。这面墙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你发脾气时所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洞一样,给别人留下了疤痕。所以说,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其实,你只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啊!”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不再发脾气了。

孩子都知道,当血液在他心中沸腾奔涌时,控制情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尽管如此,作为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清楚地认识一点:一个人如果一旦成为情绪的奴隶,是非常可悲的!这就意味着你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无法控制自己。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讲,总是保持情绪上无坚不摧的状态,是一种完美且难以达到的。作为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就能控制情绪,这需要父母帮助他,让他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一些行为来改进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

控制情绪,就是一种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头脑清晰、语言流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敏感地回应别人的感觉,而不必担心情绪会失控。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总是安详而快乐的,而不是像那些容易冲动和后悔的孩子,总是被情绪所左右,控制不了自己。

对孩子来说,当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冲动发怒。所以,父母应该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情绪是什么,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情绪等。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在他10岁时,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给他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愤恨又恼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可见,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才能逐步纠正发火、冲动等不良习惯。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是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强大的准则。

一个能够控制情绪的孩子,才能成就大事。要想让孩子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立足,就要让他勇敢地当好自己的卫兵,只有他自己才能把好人生的大门。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是自己,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一切。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挫折教育建议:

1.让孩子保持冷静宽容的心态。

要解决遇事不能控制情绪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当孩子被烦恼、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包围时,要让他以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问题,要多从自身寻找问题,检查自己是否在用消极和主观的态度评价所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免不了发怒。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虽然也他知道这样不对,过后也常常后悔,但是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是无法控制。孩子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如,东西被人偷走,自己被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间的摩擦,让他学会宽容他人。

2.教孩子认识不能控制情绪的危害。

要让孩子知道,动辄勃然大怒、大发脾气是一种危害身体、伤害感情的不良行为。一个人在发怒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是导致很多疾病的根源。不仅如此,发怒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当愤怒、悔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夹杂在头脑中时,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发怒总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3.尝试与孩子达成某种协议。

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的时候,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当孩子沉着、勇敢、谦让、果断、自信、坚定和愉快等健康情绪战胜了忧虑、急躁、挫折和恐惧等负面的情绪时,他就会真正懂得如何控制情绪。

4.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神奇,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大自然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

所以,如果有条件,父母应多带孩子到郊外大自然的怀抱中。另外,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即使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里转一转,这样也算是亲近自然。这样,孩子就能变得心胸宽广,自然也就能控制住情绪了。

5.帮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父母帮助他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告诉父母或朋友,以缓解心中的压抑和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应该默念“1、2、3……”;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控力,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能力,它是基于对法规有明确认识的一种自觉行为,能帮一个人保持进取心,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去追求理想。拿破仑说:“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永远是弱者。”圣雄甘地说:“缺乏自制的人,很容易滑人失败的深渊。”高尔基则说:“哪怕是对于自己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其实,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做不好或者干脆不做,那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

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可助其一臂之力。其实,一个人如果能够支配自我,控制住自己,那么他会比国王更伟大、更幸福。但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控能力,他就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任何有价值的进步。

现代社会正在快速发展,控制自己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力和素质。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持量好的人际关系,也懂得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而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的人,很容易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干扰,难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更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了测试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屈斯克利博士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孩子面前放了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如果孩子能够忍耐15分钟,他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

结果,超过80%的孩子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大部分儿童耐不住眼前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弱。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做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

一名中学生本来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网络游戏,便整天泡在网吧玩游戏,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不得不留级。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控力,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就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她认为: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人不仅不会沦为“人渣”,还有可能成为“人杰”。管不住自己的人在恰好相反。既然我希望婷儿朝“人杰”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把她培养成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所谓“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

为了强化女儿的自制力,刘亦婷的妈妈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女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你选择吧!”当她表示“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时,她妈妈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

这对只有几岁的小孩来讲,要克制各种物质的欲望是很难的,但是,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由此,培养方法父母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就注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也就是让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挫折教育建议:

1.从小培养并及时督促。

不可否认,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能力。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行为一定会自觉符合社会规范。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冲动的传递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而自制力比较弱。所以,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主要是在生活习惯方面培养,比如,规定孩子有规律地生活作息,按时就寝,准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做作业及游戏,按时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等。

2.让孩子从对方角度考虑。

告诉孩子,如果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温暖的阳光就会照耀在他人的身上,就会让他人多分享一些温暖;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窗外的凉风就会徐徐地吹进来,让他人感受到清凉……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与人与己都有益。

相反,如果只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他的生活就会局限在一片很小的天地;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着想,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生活的果实一定是青涩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生活就会少一些挑剔与不快,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和谐。站在对方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是力量的源泉,会推进文明的前进。

3.给孩子建立“可”、“否”观念。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孩子灌输“可”、“否”观念,让孩子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让他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己。

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做什么是被允许的,做什么是被禁止的,但一定要说出令他信服的理由,比如不准孩子晚归,就要说出因为治安、睡眠等原因来让他认可;可以通过评价他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内心明白“可”、“否”的观念;反观孩子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时,及时对他的优点加以表扬,以后他就会再接再厉;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不要用严厉批评的语气,这样他就能切身感受到“可”、“否”观念。

4.给孩子制定约束规则。

在给孩子划定“可”、“否”观念的范围并得到孩子的认可接受以后,父母最好能直接抓紧时间把这些观念上升为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比如,要规定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教孩子善于利用集体规则,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要是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马上要奖励他,如果他耍性子,就要惩罚他,绝不能手软。

父母不妨考虑和孩子通过签订书面协议而达到目的。协议法实施的步骤如下:第一,确定问题。协议应强调解决家庭中的某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第二,与孩子协商问题解决的方案。试着共同达成一项解决方案而不是强迫孩子同意该方案。第三,共同写下协商后达成的协议。协议应使用明确而积极的语言以便孩子能够理解并得到激励。要写明父母同意做什么、孩子同意做什么、双方违反协议时的后果等,同时也应包括终止日期。第四,签名、张贴并遵守协议中规定的职责。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他不能履行规定的职责,应遵循协议的规定而接受某种惩罚

5.注意启发孩子的自觉性。

研究表明,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等相联系的。父母要注意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父母要用心发挥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从内心彻底接受自我控制这个观念,才能达到以自我控制为乐,才能真正做到控制自我的一言一行。特别是走入社会以后,他才能发挥自觉性,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培养孩子的积极进取心

人生之所以不断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有了不竭的进取心和意志力,这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动力,激励着人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