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539000000037

第37章 教孩子应对常见的挫折(4)

与孩子经常化的、平等的、深层次的沟通是填平“代沟”的良药,更是防止出现 “早恋”问题的关键。想要让孩子有什么话都能说出来,就要注意从小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真正和孩子做朋友。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一味地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也要经常想想自己是否努力去理解父母了。很多时候,父母虽然用了较为激烈的方式,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孩子成长得更好。

3.对孩子要有具体的行为指导。

青春期是一个很活跃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像成年人一样理智,他们还不能完全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还需要具体的行为指导。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尽量避免过多地一对一相处,怎样冷静委婉地拒绝对方的示爱,发现自己对异性有了不同寻常的好感时如何寻求帮助,怎样积极大方地与异性正常交往,建立友谊等,此类问题需要有十分具体的指导,也需要父母与孩子经常交流思想,帮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长大成人。

4.正确看待孩子的异性交往。

喜欢和异性接触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大可不必对此也惊惶失措。在告诫孩子不要过早陷入恋情的同时,还要向他提出积极的建议。

一是大方地与异性交往,特别是要比较多地进行群体交往,在正确交往中让自己慢慢成熟起来;二要尽量避免一对一过分亲密交往,与异性单独交往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注意从多方面,包括情感方面保护自己;三是冷静清醒地对待已经发生的感情,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对方,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多听听父母和教师的看法。告诉孩子,情感问题适宜冷处理,唯有冷,才能从过度的热中抽身。

5.让孩子正确面对失恋。

在孩子失恋后觉得失望、孤独时,父母切记不要讽刺、嘲笑,而要用细心的关爱来抚平孩子心灵的伤痛。同时,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不要怕孩子宣泄悲伤。失恋后伤心、悲痛是很自然的反应,如果孩子想哭,就让他哭,哭能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痛苦,之后就会很快地治愈,有的甚至比以前更坚强。要关心孩子,不要痛斥孩子软弱。同时,要给孩子留出独自品味痛苦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让孩子多考虑恋爱的消极因素。孩子失恋后,会痛苦,也会回想以前的美好时光,这时父母不妨建议孩子换个角度想想这段感情及对方的消极面。自我反思是孩子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原谅自己,走出痛苦,以新的方式成长。

再次,建议孩子把痛苦的感受写出来。这对孩子减轻痛苦很有帮助。假如孩子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可以鼓励孩子从现在开始写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当然,放放孩子喜欢听的音乐,对他稳定情绪也很有好处。

最后,让孩子学会原谅对方。虽然这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但父母应鼓励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转变想法。告诉孩子,不要总是想着结束恋情到底是谁的错,过去的事就让它轻松地过去。

当孩子产生社交恐惧时

孩子如果能够主动、积极的交往能,就能帮助他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力,促使学习积极性。

人是社会性动物,永远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必然时时都要与他人往来接触,交流沟通,产生联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也离不开社会人群。所以,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就犹如鱼和水,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赢。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对于人的健康会产生协调和保健作用。通过彼此间的交往,人们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和他人正常交往,并建立起人际关系,他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关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进行人际交往纯属浪费时间,如果学习搞不好人际交往再好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孩子如果能够主动、积极的交往能,就能帮助他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力,促使学习积极性。孩子在学校与同学间感情融洽、行动协调,就会感觉身心愉悦,这样一方面会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周蕙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每天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在学习上也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升入初中后,周蕙虽然还像个孩子,喜欢粘着妈妈,但妈妈发现她整天呆在家里,周末也不出去玩,也从没见她带同学回家。

有一次,妈妈遇到了周蕙的老师,老师对周蕙的妈妈说,周蕙在学校里不太与同学交往,在同学中人缘也不太好,同学也不太愿意与她一起玩。

这时候,妈妈才明白周蕙整天呆在家里的原因。

为了帮孩子改变这种状况,妈妈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妈妈开始主动地谈论她自己的同事,说自己跟哪个同事关系比较不错,经常与她谈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还特别邀请了一些同事来家里玩;接着,妈妈开始邀请那些有孩子的同事到家里来玩,并请周蕙帮忙招待小客人;然后,妈妈带着周蕙去别人家做客,还邀请其他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郊游、野炊等。

渐渐地,妈妈发现周蕙的笑容越来越多了。直到有一天,周蕙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要带一个同学来家里,您帮我买点食品招待同学,好吗?”

妈妈高兴地答应了。

对孩子来说,他不能没有交往。孩子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角色认同,才能融入他生活的小集体、小社会,这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很重要。

孩子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发展时期,与同龄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他的正常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对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他在同学中的人缘就不会好,从而使他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加强正确的引导。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严重时,还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口齿不清等现象出现。通常,这种表现通常被别人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是自卑的外部表现,这些现象被称之为“社交恐惧”。

要让孩子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能促进身心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常有许多人不能如愿,其中不乏外界因素的局限,也有个体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个乐于交往的孩子,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别人接受;他们善解人意,热情友好,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时,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很多知心朋友。

儿童教育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乐于交往的孩子在无论是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上,还是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人。

如果孩子有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表现,心目中就只会有自己,很少会想到别人。别人就会觉得孩子不易相处,不易合作,最后影响学习、生活,也会影响自己人生的进步。如果不加以改正,他将很难与人合作,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也会让自己感觉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做事退缩和心理孤独。长此以往,必将有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如果缺乏与人交往的体会,孩子的心理就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变得对外界事物缺少兴趣,反应迟钝。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品质,让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能同大家合得来,融入群体,这样才能走上成长的正轨。

挫折教育建议:

1.必须要孩子正确评价自我。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自我评价与孤独状态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一个自我评价过低的人必然不敢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害怕遭到拒绝,日久天长就会陷入孤独。不幸的是,孤独反过来又导致更低的自我评价,从而进入孤独的恶性循环中,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越是习惯于孤独的孩子,越是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冷静、客观而合理的评价,注意发现自身的长处,增强自信。

2.让孩子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人。

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只要孩子能用真心对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真诚地对待孩子。所以,如果孩子能做到主动去亲近和关心他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自己的社交面,也一定会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社交恐惧感自然就会消失。

3.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平时可以让孩子多参与集体的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等,并经常抽出时间主动接触别人,逐渐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群体。另外,在集体活动中,不能表现得很清高,否则也不会受到大家的喜欢。告诉孩子,你应该通过与人交往去学习他人的优点,而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要不然,可能就会重回社交恐惧的状态。

4.要孩子尽快改变自己。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孤独的体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能够迅速融入新的人群中,社交恐惧心理能够及时消除,从而获得新的生活;而有的孩子则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恐惧的心理可能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会影响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父母要想孩子获得幸福生活,就一定要孩子尽快改变自己,摆脱恐惧,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与社会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5.鼓励孩子积极交往。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同学们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要怕因此而影响孩子的学习。要知道,当孩子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孩子的学习也许就会事半功倍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问问孩子:“在学校里,你跟谁的关系最好?”“跟妈妈(爸爸)谈谈你的好朋友,好吗?”同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跟同学交往,甚至鼓励孩子把他的朋友带回家来玩。

当孩子封闭自己时

封闭自己不但会让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且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害怕,感到心灰意冷,最终自己不能容纳自己,让自己走向极端,从而让自己远离人生的幸福。

孩子封闭自己是他心智和情绪发展上的一种很严重的障碍,它能封杀孩子把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封闭自己不但可以毁掉自己的一生,也会让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一起为他忧伤。所以说,在今天的快节奏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走入到群体的海洋。

有这样一类孩子: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呆呆地盯着电视,要么眼神呆滞地把一页书看上半天,别人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仿佛是自我流放到一个孤岛上,可怕的是,他并没有一丝逃出孤岛的意思,可他却明显地变得孤独、寂寞、烦闷、暴躁……这些就是自我封闭的孩子。

孩子如果自我封闭,就像单根草,很容易被人生的不如意击倒,因为这样的孩子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成功设置了障碍。

有一位刚刚转到新学校的女中学生,人生地不熟,因为她性格十分内向,不善交往,另外,她的普通话说得很不好,有浓重的家乡音,这也常被他人笑话。于是,她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朋友,当然也经常被人误会。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烦恼,感到极度迷惘和失望,甚至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还有一名中学生,自从参加了一位同学的生日宴会后,就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不敢外出见人,最终导致无法正常上学读书而闲在了家里。他的家人为此整天愁眉不展,后来在一位朋友的百般追问之下,他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这样对朋友说:

“前一段时间,我与一位长得很帅气的同学张明到另外一位同学的生日宴会,我们都是同学,但张明却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很多同学争着和他聊天,还不断地称赞他,就好像众星捧月一般,而搭理我的同学很少。

“于是,我顿时感到十分不安,中途就离开宴会回家了。从此,我就不时感到惶恐不安,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刚开始时,我只是害怕和张明在一起,后来连见到他我都害怕了,整天担心他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不久以后,我就害怕见到同学们了,因为我一想到看见他们,我就很害怕。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我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还要再持续多长时间。现在,我都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这两位同学的遭遇让人看到了封闭自己的可怕。封闭自己不但会让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且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害怕,感到心灰意冷,最终自己不能容纳自己,让自己走向极端,从而让自己远离人生的幸福。

封闭自我的孩子往往会深居简出,他们更多地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十分在意他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交往。他们要么逃避现实,要么期望过高,要么推卸义务,总之,就是想把自己封闭起来。

研究表明,自我封闭的行为与生活的挫折有关,有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就会受到压抑,对周围的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总想逃避、远离生活的行为。

一名初二学生曾这样说:“不会与人交往令我很苦恼,我渴望像其他同学那样彼此在一起大大方方、嘻嘻哈哈地侃大山。我总想参与,又找不到话题。有时同学们议论我,说我是‘千年一怪’,我只好课间到操场独自一个人溜弯儿,或者装着看书、睡觉。总之,我就是不敢说话。我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

可能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心理。心理专家解释: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但很多时候,一个人自我封闭的原因却是作茧自缚。

古时候,有一位公主名叫里夫莎,她有一头很长的金发,长得非常漂亮。里夫莎从小就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每天都说里夫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时,被里夫莎的美貌惊呆了,从此以后,王子每天都要来看她。从王子的眼睛里,里夫莎知道了自己的美丽,同时她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王子终于爬上了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实际上,囚禁里夫莎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意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了塔里,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同时,也挡住了心灵的阳光。

可见,人心很容易会被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物欲所捆绑,而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心灵是自己做主的地方,它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把天堂变成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