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1539200000033

第33章 第10种方式 运用非语言沟通法(2)

那年我6岁。踩死了邻居家的鸡,打破了自家的玻璃,拔了大妈家的白菜,用腿撞了门上的把手。妈妈的眼神里仍只有心疼和关心。

那年我7岁。背上了小书包,手中拿起了笔,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和鼓励。

那年我8岁。我拿着打满了××的试卷回到了家,妈妈的眼神里充满了失望与伤心。我呆了,她那哀伤的眼神让我不知所措。

那年我9岁。我手里拿着班上女生的辫子在眼前晃来晃去。妈妈知道后,第一次对我下了狠心,拿起棍子在我身上留下了一条条红印。那眼神真让人恐惧。

那年我10岁。爸爸失去了工作,家里贫困得没米下锅。她靠为别人洗衣维持家里的生计。夜里,她叫我要好好读书,为妈妈争气!

那年我11岁。拿着崭新的奖状扑到妈妈的怀中,我看到了她那满是欣慰的眼神。

那年我12岁。小学毕业考试后,学校举行表彰大会。我在台下拥挤的人群中寻找我的妈妈。我拨开人群,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说:“妈妈,我考了全校第一!”妈妈眼中全是晶莹的泪花。

那年我13岁。妈妈把我送进了中学的校门。站在校门外的妈妈眼里充满了期盼。

去年我14岁。老师告诉妈妈这次我又考了第一名。我看到的是妈妈那自豪的眼神。

今年我15岁。当我再看一看妈妈的眼神,又再看看自己,我看到了十几年来妈妈对我的照顾和关心。妈妈的眼神是如此令人难以忘却!

哦!妈妈的眼神!

对每一位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往往会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往往会看父母的眼神,如果父母的目光是柔和的,那就表示默许与鼓励;如果父母的目光是严肃的,那就表示反对与否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看父母的眼神,因为父母的眼神可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眼神的巨大作用。大部分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即使与孩子在一起时,也总是唠叨,父母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冷漠,这一点,孩子的感受非常深刻。

一个孩子曾这样说:“我爸爸总是心不在焉,我跟他说一件事的时候,他总是在看报纸或者看书,有时候,头也懒得抬一下。跟他说话真是没什么意思。”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父母们的眼神》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眼神往往可以不借助语言来进行沟通,有时候,眼神的威力比语言的威力要大得多。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眼神,引导孩子往优秀方面发展。”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太融洽,运用鼓励的眼神要比直接使用鼓励的语言更有效。当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语言沟通时,父母可以深情地注视着孩子,用鼓励的眼神给孩子力量。孩子的心很敏感,父母的眼神会震撼他的心灵,激发他不断努力,改正错误。

亲子沟通小贴士

眼神可以让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父母在给孩子传递眼神时,也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可见,眼神能够缩短与孩子间的距离,促进亲子间的关系,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

抚摸是对孩子无声的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专门谈论过抚摸对孩子的巨大作用,他这样写道:

小斯宾塞的到来,使我们全家沉浸在一种忙碌的幸福中,但这并没有中断我此前就开始的对一所孤儿院的研究。事实上,这项研究给我在儿童教育上以莫大的启发。

这是镇上唯一的孤儿院,刚开办不久。院长很喜欢和我聊天,并欢迎我对这里的孩子进行研究。不久前,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得了一种怪病。他们目光呆滞,没有兴趣到游艺室玩,食欲不振,偶尔还发出长长的叹息。院长请来医生,但医生也没有办法。院长自然想到了我,让我去试一下。

我观察了一下午,孩子们的沉闷让我感到揪心:这一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阳台上的雏菊一样,因为长期没有浇水,已经慢慢地枯萎了。

我决定从镇上的学校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他们一起玩耍。这些女孩子的到来使孤儿院的气氛立刻改变了。她们大声地笑、闹,把那些孤儿抱起来,抚摸、亲吻,沉闷的孤儿院就像飞进了一群漂亮的天使。就这样,她们每天下午都在这里与孤儿们玩上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更长些。

不久,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有的还像风一样绕着院子里的白杨树跑,他们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地转好。院长后来好奇地问我:“孩子们得的是什么病呢?”我说:“皮肤饥饿吧,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当然,我也把这个方法用在刚来到我家不久的小斯宾塞身上。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

被父母抚摸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也是孩子感受他人的一种非语言方式。其实,抚摸是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它不仅是父母关爱孩子的表现,而且还能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生理需求,让孩子享受到父母无声的爱。

《母爱》杂志社发行人佩吉·奥马拉在为《婴儿按摩》一书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抚摸对婴儿就像食物一样必要。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遍及世界各部落,她发现最凶残的部落就是那些不给婴儿以爱抚的部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抚,这不是迁就调皮的孩子,不是不加思考地满足闲得发慌的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纵容、姑息孩子的顽皮淘气和刁钻古怪的要求会把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的心变得粗鲁、冷酷无情;因为淘气被溺爱的孩子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自私自利的人,他的个人小天地就是他快乐的中心。而深情地爱抚孩子,则会让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松,从而平和地对待他人。”

研究表明,缺少抚摸的婴儿会有一种“皮肤饥饿”,这样的婴儿不仅爱啼哭,而且他的成长将受到影响。所以,从胎儿出生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抚摸孩子,用抚摸与孩子沟通。父母可以抚摸孩子的头部、头发、手、脚、身体等,对不同部位的抚摸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摸摸孩子头,表示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无论哪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被父母抚摸头部。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时,抚摸可以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说:“做得真棒,希望你再接再厉哦!”当孩子情绪低落时,摸摸孩子的头则表示安慰,孩子心里会感觉比较轻松。

再如,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发,表示对孩子的无限爱意。父母可以帮孩子梳头发,并自然地抚摸一下,孩子会体会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意,就会感觉非常愉悦。所以,对遇到困难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爱,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抚摸可以有效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会让孩子在被抚摸的过程中享受父母的关爱。实际上,年幼的孩子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抚摸,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抚。父母对孩子充满爱意的抚摸会让他的心灵获得极大的快乐感觉。

握住孩子的手与他拉近距离

一对母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如果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吃很大的苦,你能吃苦吗?”

“那得看是不是非得达到这个目标,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做这样的努力值不值得。”

“可如果这个目标对你很重要呢?”

“那还得看有没有别的捷径达到这个目标。”

“如果别无选择呢?”

“我肯定迎难而上!”儿子很坚定地表示,接着,又证明似的补充一句,“就像防‘非典’的药再苦我也得吃。”

“用数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价值……”儿子说话总爱扯上自然科学,他是理科的思维。

“儿子,祝贺你。你既有吃苦的决心,又不蛮干,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妈妈为你而高兴。来,我们握握手。”

母子俩的手又一次握到了一起。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羡慕上面的母子情谊!其实,当父母放下架子,真诚地与孩子做朋友时,不仅仅是握手,还会有更多的其他沟通方式出现在亲子沟通中。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自然会把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会把心里话讲给父母听。

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进行鼓励是必须的,但鼓励并不仅限于语言,当孩子对语言鼓励失去兴趣时,父母不妨运用握手的方式来鼓励他。当父母的手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时,就会把信任与支持通过手掌传递给孩子。对孩子来说,那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孩子的心中对父母的敬意会油然而生。

握手是一种肢体语言,也是一种礼节,表示友好,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恰当地用握手与孩子沟通。比如,在孩子在哭闹之后,父母与孩子握握手,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会停止哭闹,并且他也能够懂得,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运用握手。

父母与孩子间应该是平等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他感受到父母的平等与友好,他就会更容易打开心扉,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很多父母不习惯对孩子说:“孩子,我们做个朋友吧!”而握手则可以通过肢体的传情,把父母对孩子的友好传递出去。

亲子沟通小贴士

通过与孩子握手,孩子更容易从心理上认可父母,也会意识到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成大人看待,从而愿意与父母成为好朋友,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所以,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心理,想成为孩子的好朋友,那就尝试与孩子握握手吧!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一位妈妈与儿子经常玩一种角色换位的游戏。

有时她让儿子当妈妈,她当孩子。这时,儿子就给妈妈下各种命令,而妈妈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儿子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妈妈的资格。但是,儿子一般都能看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妈妈提意见。那时,妈妈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妈妈故意不认账,这时儿子就用妈妈以前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妈妈。

还有的时候,她让儿子当老师,她当学生。当妈妈故意把儿子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儿子一发觉了就会批评妈妈。

这种游戏不仅让儿子更好地体会到了妈妈、老师的不容易,减少了儿子在今后生活中的失败,而且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

这位妈妈感慨地说:“父母和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去观察他,尽量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应该这样。”

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对父母教育培养他们的心血与努力往往视而不见。如果在家里与孩子适当做一下角色换位游戏,让孩子体验一下做父母的感觉,孩子就会更加了解父母,从而与父母更加亲近。

当然,家庭游戏和家庭趣味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家庭卡拉OK、家庭谜语故事会、家庭画展、家庭数学扑克牌、绕口令比赛、家庭成语接龙、家庭机智问答,等等,这样的室内趣味活动可以丰富家庭文化,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至于户外游戏的形式,那就更多了。

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父母收起了严肃的面孔,孩子不再感觉父母威严而不可抗拒,而是感觉父母很亲切。在这样欢乐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也非常亲密与和谐。

游戏是孩子的爱好,也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主要方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他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他要从事于实验的冲动,他的社会本领等等。”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跟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可见,如果孩子不喜欢玩游戏,那么他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让孩子自由游戏,或与孩子一起游戏。尤其在节假日时,父母更不应该以各种理由剥夺孩子游戏的时间。

在游戏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有问题,父母可以借用游戏中的角色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大发脾气,使劲摔打玩具,父母可以假装成受伤的玩具,轻轻地说:“我好疼呀,小主人太不爱惜我了,以后我再也不陪他玩了!”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沟通就比较具有效果。

如果有条件,父母可以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或一个区域给孩子作游戏场所,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当然,游戏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物品,不一定都需要购买。

其实,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可以让孩子沉浸在游戏之中,尽情地玩耍。毋庸置疑,与孩子一起游戏会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如果违反了游戏规则时,父母一定要提醒他,但千万不要让游戏因此半途而废,因为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与积极性。父母只要不反对孩子继续游戏,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