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人生不会都是顺境,更多的是逆境,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能不能吃苦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让孩子具备惊人的潜力,教孩子发挥它,孩子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走出逆境,成就生命的辉煌。要知道,一切的成功都源自强韧的吃苦精神。
一、正确了解吃苦教育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德国)贝多芬
很长时间以来,父母或老师都把能吃苦看作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孩子吃苦的经历也被看作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一个真理,但是,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今天的孩子已经变得特别“金贵娇气”了,养成了懒惰的恶习,再也吃不得苦了。
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就是有“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害怕吃苦。据报载,南方某在校研究生成立了一个“清洁工作室”,雇了几个搞清洁的阿姨利用业余时间有偿替大学生们打扫宿舍。工作室自从开业以来,生意异常红火。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大学生都非常高兴,甚至欢呼雀跃。
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了偏差。很多父母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风吹日晒”。对社会、学校和家庭来说,已经为孩子提供了相当完备的学习条件,但遗憾的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相比之下,东方的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日本:“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父母教育孩子座右铭。很多日本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外出劳动赚钱,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非常普遍。他们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做家庭教师等工作来赚学费。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一种思想:“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全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时,孩子不论多么小,都要背上一个小背包。日本父母这样解释说:“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以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学生独立生存能力,条件看似非常苛刻,但学生们却受益匪浅。而且,父母也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
德国:父母从不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事。相关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承担一些义务劳动,比如,给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更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加拿大: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父母都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生活。一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十足地分发报纸,那位父亲很自豪地说:“为了分报纸,孩子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他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瑞士: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比如,女孩到十六七岁时,也就是中学刚毕业,就要到有教养的人家里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帮工,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劳动能力、吃苦精神;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两个语言区:德语区和法语区,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因为这是在磨练孩子的意志,提高他的生活能力,是他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仅要“劳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今天的父母应该把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纳入家庭教育的规划。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吃苦教育的观点、态度和情感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只知道享受的父亲或母亲绝培养不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
不可否认,今天的物质生活正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出现许多新问题,其中,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新问题之一。现在,很多人对吃苦教育不以为然,以为是没必要的多此一举。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物质生活好了,如果再让孩子吃父辈的苦,那提高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所以,今天的父母,一定要了解吃苦教育的内涵,从而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1.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自觉吃苦精神。其实,无论今天的物质生活有多么大的改变,父母不都能忽视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意志力有的影响最直接。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父母只有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让教育发挥出巨大的内在力量。孩子只有懂得吃苦,他才能从心底深处感受到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才能懂得勤俭节约,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父母,都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孩子变得聪明了,但是,他一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甚至会自暴自弃,特别是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他就越发显得脆弱,越发怀疑自己,没有勇气面对。其实,这就是今天家庭教育中缺失吃苦教育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在对孩子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他的吃苦教育,孩子缺少意志力的历练。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方面的教育,就是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历练过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吃苦教育,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孩子一旦具备了这种精神,他就可以勇敢面对困难,就有勇气迎接突如其来的各种挑战,从而让自己敢于吃苦,敢于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
2.增强孩子挑战自我的能力
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逐步培养他挑战自我的能力。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每个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家庭教育有一个迫切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让孩子在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会竞争。
父母要知道,实际上,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历练就是对培养他适应挑战的能力。日本著名剧作家山本有三曾说:“年轻时没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我把‘辛苦’当作我的老师。”可见,吃苦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让孩子有能力挑战自我。
今天的竞争非常激烈,也很残酷,弱者并不会得到它的同情,只有敢于挑战的人才会有生活的空间。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实际上也是让孩子用于面对未来挑战的一种教育。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孩子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更好一些。但是,父母千万不能因为给予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忽视历练他的吃苦精神。
3.让孩子体会感恩的教育
对孩子吃苦的教育,就是让他体会感恩的教育。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会有期望,都期望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有所回报。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却让孩子不知道感恩,不会主动去体会感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呢?当然,父母不能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这是影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最直接的一种因素。
其实,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在孩子的心里,他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就是有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义务。而许多做父母的也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身体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劳任怨。因此,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有教育专家建议,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收入情况等告诉孩子,要讲得具体、有针对性,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劳作,感受到钱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适当吃一些苦,以此让孩子明白幸福的家庭生活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也让他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当孩子明白了这些以后,就会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一种感激和敬重之情,进而懂得感恩。
父母应该认识到,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过程,就是让孩子学会认识劳动果实的过程,当孩子在接受吃苦教育时,他从内心就会对物质和事物的价值与来龙去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4.教孩子更好地做人
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就是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实际上,吃苦教育正是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做人教育。也就是说,当孩子学会吃苦的时候,他就会真正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艰辛,就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就会自觉地去努力生活和学习,真正能够感恩父母,为社会作出贡献。
当然,父母也应该认识一点,教孩子学会做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也要知道,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就恰恰是历练他做人的一个过程!这正如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载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真正的智慧必须在吃苦的经验中获取,孩子每吃一次苦,就会克服一次困难,智慧就向他走近了一步。孩子吃的苦越多,克服的困难也就越多,他的意志力也就越发坚忍不拔,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人。
面对今天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孩子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上好吃苦教育这一课,这对他的成长帮助极大,父母一定不能忽视,更不要低估它的力量。一句话,吃苦教育将会直接影响着孩子更好地做人!
二、让孩子吃点苦很必要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中国)**
今天,大多数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经不起挫折磨难,经受不住压力。所以,很多国家都很注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艰苦的环境,让他去磨练自己,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但是,现在的中国父母却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父母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替他排除。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中间还要给孩子送点吃的喝的。孩子做完作业,父母替他收拾整理,甚至还帮他洗脸、穿衣服。总之,父母就是怕孩子被风吹,被雨淋,怕他饿着热着冻着!就像在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他经风雨,接受社会的洗礼和锻炼。
让孩子吃点苦很有必要。试想,父母今天的做法能让孩子修好吃苦这门课程吗?如果修不好的话,他又怎么能参与社会竞争呢?要知道,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孩子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他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去的困境。”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里科·费米也说:“要从小把自己锻炼得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不要娇滴滴的,到大自然里去远走高攀吧!”可见,要想让孩子在社会立足,就一定要让他吃苦。
杰奎琳的第一任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尽管杰奎琳扬名天下,家财万贯,但她仍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决定要把儿子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为此,在约翰11岁的时候,杰奎琳就把他送到了英国一个岛屿上的“勇敢者营地”去接受训练。在那里,约翰学会了爬山,还学会了驾驶独木舟和帆船,这些都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在约翰13岁时,杰奎琳又送他到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这种技能训练非常艰苦,在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两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训练过后,约翰的自立能力又提高了很大一截。两年后,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他到非洲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杰奎琳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为期70天的训练。随后,她又送约翰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以此来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的独当一面的能力。
应该说,约翰自幼就是一个羞怯、自卑、依附性强、优柔寡断的孩子,但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孩子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下,他成长为一位理智节制、积极向上、自信潇洒而又圆通练达的青年。
在布朗大学毕业后,约翰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3年后,他入读纽约大学法律系。后来,约翰顺利成为曼哈顿一名检察官,在打赢6场官司之后毅然辞职。1995年9月,约翰成功创办《乔治》杂志,任董事长。
很多父母并没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他们却异常舍得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孩子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吃苦: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自理。
今天的父母可能并没有让孩子接受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孩子不同意,父母可能就会妥协,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会变成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孩子。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来的发展,自己是否也应该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了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体验一下生活的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坚强意志,陶冶他的高尚情操,丰富他的人生阅历。当然,这种吃苦教育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立能力,锤炼他的独立人格。
不可否认,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材。但是,要想让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父母的思想境界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吃点苦就心疼。父母要知道,吃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加油站,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要想让孩子踏上人生的光明大道,就让孩子吃点苦吧!
1.孩子肯吃苦才能成功
孩子只有肯吃苦,他才能成功,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